“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是青莲居士李太白的《侠客行》中的一句,寥寥几字就刻画出一位武艺高强的侠士。这样的侠客历史上不乏其人,《史记·刺客列传》与《战国策·韩策二》中皆有记载:战国时期有一位侠士聂政,白虹贯日之际刺杀侠累,后为不连累家人,死前自毁容貌,可还是被姐姐认出,撞死在他身边。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蕴含的文化底蕴让他国侧目,中国武术也是让无数外国友人羡慕的惊艳的一项。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社会秩序安然,人们不再需要武术傍身,再加上一些武术要求刻苦,甚至可能损伤身体,大家也就不再愿意学习。这就导致一些武术失传,例如“缩骨功”的最后一位传承人王宝合,免费教学,却没人愿意学习。
时代发展,我们拥有许多具有强大杀伤力的武器,因此愿意花费苦功夫学习武术的人少之又少。而且武术要自小学习,要经历很多的苦,孩子学业本来就繁重,更没有那个心思与精力学习。毕竟两者相较之下知识与文化对未来的帮助更大一些,更别说武术还需要很大的天赋要求,寻常的人很难在这片领域有大的成就。
这就导致传统武术无人学习的尴尬境地,王宝合的缩骨功无人愿意学习也是有这个原因在内。王宝合与大多数孩子一样,在小时候心中都藏着一个大侠梦,他是幸运的,大势虽说是学习,大家将学习看得也没有这么重,再加上家里可能负担不起学费,一些孩子还是可以选着自己想学习的东西。
王宝合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爷爷也是一位习武之人,在爷爷的影响下,他从小接触武术。他的爷爷习的便是“缩骨功”,并且凭借着自己强悍的本领,在江湖上也有赫赫威名,这么武功也和很多武侠小说有着一样的规矩,那就是“传男不传女”。这样的规矩下,王宝合就是最好的继承人。
他的爷爷将全部的希望都压在他的身上,希望他可以精通缩骨功,并且将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在这样的期许下,他的童年到处都充斥着缩骨功的影子,没有小孩子该有的欢笑,只有不断流淌的汗水。这样的练习下,不仅缩骨功,后空翻,水流星这些在他这里也是小菜一碟。
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踏踏实实不断地努力。为练习缩骨功,他十分的勤奋刻苦,每天“闻鸡起舞”,天不亮就要起来,开始一天的练习,几十年如一日,不论刮风下雨,炎炎烈日都风雨无阻,准时的开始训练。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没有偷懒的想法,他深刻地明白对习武之人时间与勤奋的重要性。
他的努力是有回报的,网络的普及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天下事,王宝合的能力也被很多人知晓。大家对他可以随意地将身体折叠成任何想要的模样十分的吃惊,虽说有时候一些画面看起来让人害怕,汗毛直立,但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名气也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逐渐地大起来,就连央视都邀请他在全国观众的面前表演。
不管会的绝学再多,最让他引以为豪的还是从小练习的缩骨功,他不断地专研,将这项绝技练得出神入化。这项武功最大的奇特之处就是在于绳索的逃脱,这是他通过60年的时间不断专研学习得到的成果。很多人见状都特别感兴趣,还有人不远万里就为亲眼一见,也有一些人向他发起挑战,只是无一例外,都输给他。
在他即将退隐之际,有一位年轻人突然找上门来,说要向他挑战绳索逃脱的能力,就比谁逃脱更快。王宝合没有多想就同意。可他早已是风烛残年,头发斑白,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输给这位挑战的年轻人。他没有沮丧,长江后浪推前浪,有年轻人打败他反倒让他欣慰。
但他也意识到该给自己找一个继承人,不能让传承断绝。只是没有孩子能够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练习,家长们还是更愿意让孩子读书,他即便是免费也无人愿意学。王宝合先生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练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缩骨功即将失传也令人遗憾。
不过孩子们选择学习着并没有错,换一种思路来想,人们不愿意再学习武术,也是因为天下安康,不需要像以前那么小心翼翼,这也是一件好事。我们也该学习老先生的精神,认定一件事情之后就要心无旁骛,努力地将它做到最好,这样才能不辜负自己的青春,不辜负那些在背后为我们的山河太平默默守护,付出的人。
参考资料:
《侠客行》
《史记·刺客列传》
《战国策·韩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