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三丰先生本传》”
张三丰不仅是金庸小说中的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真实人物,作为武当派开山鼻祖,还是武林世界中赫赫有名的天下第一高手。他本名为通,号三丰,世间都称他为张三丰。他出生在宋末元初之时,作为太极宗师可谓是声名显赫。
在金庸小说中,他作为武学中的泰山北斗,又是道家拳术的祖师爷,又掌握各派武林绝学,是一位真正的得道高人。而在历史上,记载着他用一己之力对抗元朝,抗击侵略国土的贼臣寇首。所作所为都使得他在当世之时颇受尊崇,同时深得各位统治者的信任。
作为各位皇帝求神问道中,丹道修炼得至高无上的尊师人物,他一贯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活了两百年之久。史书记载中,此人正义凛然,宽容大度,颇有得道之人的尊容仙骨,被誉为世间少有的“完美之人”。
一、金庸笔下完美之人
金庸对他极为推崇,在他的描述中,张三丰此人在一众高手中独一无二,而作为主要门派的武当派在当时受世人敬仰,更加凸显张三丰本人的德高望重。而在真实历史中存在的张三丰本人,同样是仙风道骨,形似仙人,两百岁的寿命里始终为国效忠,始终沉浸于钻研武艺之中,为后世武林开辟寻道之路。
而在《明史·方伎》里详细说道:“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此段话中正是为数不多的正史中描写此人武艺高深的记录,实实在在是不为不遑多让的绝世高手。因为精研此道,张三丰留下了不少自己的心得体验著作成书流传后世,例如《玄机直讲》《打坐歌》《玄要篇》《无根树》等。
这些巨作被后世传承者精心总结出版为《张三丰全集》,这本书至今流传甚广,至今仍然备受相当一部分道友推崇。
虽然在武林之上留下不少传世巨著,可谓是收获颇丰,甚至《无根树》便被许多道友推崇,说道通读此书领会其中道义,就此可飞身玄道身入仙门,这本书依然被研究至今,虽然无人知晓这种说法是否真实,但是张三丰对于整个武林做出的贡献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武林封神感情失败
若张三丰敢在太极领域称作第二,则必然无人敢称第一。读过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他在武功上实在是绝世高手,但是在感情生活中却始终不得所爱。虽说张三丰活了二百多岁,却自始至终没有成亲,而是始终等待心中之人,通过锲而不舍地苦练武功渴望能得到所爱之人的瞩目。
而让张三丰至死都念念不忘的心中所爱就是郭靖的小女儿,也是古灵精怪颇有才情的郭襄。跟随父母走南闯北的郭襄,很小的时候就历尽艰辛却始终保持乐观,从小她就以勇敢机灵而有所名声。她生性外向,在一路艰难险阻的江湖之上反而化敌为友结交了不少能人志士,颇得江湖人士的喜爱。
作为武林女子,郭襄不拘小节,有“小东邪”之称。年少时的一次偶然的相遇,让张三丰少年时期对如此精灵可爱的郭襄心生青春时的爱慕,哪怕后来练就一身绝世武功,成为武林高手,初心也是为了让郭襄能够在自己的身上停留一段目光。只可惜他们的相遇来得太晚,情窦初开之时已经为时已晚,郭襄早已“一见杨过误终身”,
仿佛宿命一般,郭襄在在还是婴儿的时候就与杨过有了交集,初见以后,有着大侠风范的杨过就让郭襄念念不忘,至此一生都追随杨过的脚步,心中再也装不下任何人。不过还是孩童,郭襄在碰到杨过之时就仿佛命中注定,当时的杨过给了她三个金针的愿望,也彻底禁锢了郭襄的灵魂。
三、错过一生永藏心中
张三丰生性腼腆,在后来在与郭襄一同战胜昆仑三怪的过程中,也只敢将喜欢藏匿在心中,远远注视着心中的女神,生怕把自己的爱意表露出来。这样想来,也只能令他们二人有缘无分,更何况郭襄一生心中再无旁人,张三丰爱而不得也只能默默退出。
而同样是在爱情中爱而不得的郭襄,穷尽一生都没有得到真爱,同样是有缘无分注定不能相守,郭襄后来出家为尼,了却自己倾尽全力也依然没有收获的丹心尘俗,就好像自己惩罚自己用余下的一生忘却占据自己灵魂的杨过。其实张三丰何尝不是这样,只不过没有那么极端,他终日苦练武功,只有让自己沉浸在其它的世界里才能忘却痛苦。
四、徒弟姓名暴露本心
终身都在忘却的张三丰在七十岁时接了七个徒弟,分别为其们取名为远桥、莲舟、岱岩、松溪、翠山、梨亭、声谷。初见这七个名字,只觉得幽远似有回响,又颇有韵味只会显得取名者博学。实际上,把这些名字解读以后,就发现其实是一首描写初见的诗:“远桥之下泛莲舟,岱岩石上松溪流,万仞翠山梨亭在,莫问声谷空悠悠。”
这首诗并不一般,仔细品读之后就会发现,这首十分优雅的诗描述的就是他与郭襄初次相见的场景,用这些意象来取名,仿佛就是永远铭记这段一见误终生的相会。没人知道硬汉一般的张三丰内心的所思所想,是如此缱绻深情,为了心爱之人柔情至此。如果说当时的张三丰表达出自己的爱慕之心,两人的结局会有所不同吗?
结语:
作为让读者夜不能寐的一段痴男怨女,这无疑是金庸笔下的爱情悲剧,就连郭襄与杨过的初遇都透露着一股窒息的绝望:“风铃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似乎这一生,无论何种努力都有可能换不了挚爱之人的心。
但张三丰的故事依然给了我们一段警醒,爱情不是全部的人生,纵然爱而不得也不能有所抛弃,心中的大义与炙热也依然不能消散。正如金庸所写“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会意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珍视心中的情感,切莫年老之时有所悔恨。
参考文献《明史·方伎》《三丰先生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