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印象之中,小乔能被周瑜强行夺占,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好事,因为她被周郎所夺。
周郎,这是民间对周瑜的称呼,这是对周瑜的尊称爱称,常与周瑜的才情联系到一起汇成一句广为传颂的名句,曲有误,周郎顾。在宋朝苏轼的笔下,周瑜在赤壁谈笑间令称雄北方20年的曹操,樯橹灰飞烟灭,被誉之为千古风流人物。而这些仅是周瑜众多优点之中的两个而已,精通音律,胸怀韬略。
曾是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手中的老将,还是助孙坚父子鼎立三国的元勋程普,尝轻视周瑜年轻,不屑在周瑜之下,与周瑜不甚融洽。尽管如此,迫于孙权的命令与周瑜交往过后,对周瑜是大佳赞赏,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为此,陈寿在《周瑜传》中称,瑜长壮有姿貌,性度恢廓。
不仅仅如此,裴松之在注解中借曹操之口又称,周瑜年少有美才。
拥有国色之貌的小乔被周瑜这般如此接近完美的人物抢占,又与她相伴十二年,幸福美满都不足以形容。
可是,在火烧赤壁之后的两年周瑜去世(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小乔的生活便不那么顺心如意了。
小乔并不是周瑜明媒正娶的妻子,她只是拥有妾的身份,这与她的姐姐大乔在孙策那里的地位一样。孙策曾对周瑜说出了小乔和大乔在二人在他心目心中的地位,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在这句话的前面,还有策从容戏瑜等字,这无疑点出了孙策的轻视。
周瑜性度恢廓,应该不会在这里去较真,也不会刻意提升小乔的身份来摔打如兄弟一般的主公的脸面。然而,这给小乔的未来生活带来了麻烦。
周瑜死后,孙权对这位如兄如师的臣属,给与了极高的待遇。
孙权亲自穿素服,为周瑜举哀。
而后没有按照之前将领阵亡或病逝在哪里,便葬在哪里的陈规,命人将周瑜从巴丘(湖南岳阳)接回了吴地,改葬在芜湖。并下令所需的费用,由国家供应。最后下令,故将军周瑜、其有人客,皆不得问。
人客,指的是佃客和宾客,有佃客和宾客必有封邑。他们负责提供劳力换取在周瑜的封邑上劳作或者为周瑜提供服务,解决自己的衣食问题。这些佃客和宾客本是国家的劳力,需要缴纳赋税,孙权明令禁止他人过问,这是在酬谢周瑜过往的功劳,福及周瑜子女。
周瑜共有两子一女,一名循,早卒,曾娶公主为妻。一名胤,娶宗室女为妻。按照汉朝为官的基本规则,三十岁才可以为官。这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中间时期,自然不可能精准。
周瑜死时只有36岁,周胤排在周循之后,且娶妻为宗室女,身份略次于周循,是为次子。
周胤因父兄接连离世,自然接收了周瑜的封邑,收取费用维持家族的开支,而人客就是其收入的源头,且因孙权的诏令不需上缴这部分人客产生的多余费用。另外,周胤因父亲周瑜的缘故,入朝为官为兴业都尉,驻扎在公安,获得俸禄。再有就是以周瑜过往与部将的和睦相处并肩作战的情份,也会有一部分人会时常探望,资助周家。
在这种情况之下,家族里的人按部就班包括小乔,家族会继续兴旺下去,即便吴国灭亡了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但是,周瑜的后人周胤却是出现了状况。
先是在黄武元年(公元229年)获罪,贬至庐陵郡,后在赤乌二年(公元239年),被诸葛瑾和步骘以纵情深色为由,联名弹劾周胤。孙权为了劝诫后人,准备降罪于周胤,将其废为庶人。
尽管周瑜的女儿早在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嫁与了孙权册立的第一任太子孙登,却也是无济于事,孙登为人谨慎,爱人好善,不敢触及私情。唯一一次孙登向孙权提到自家母亲的名分问题,想要母以子贵提升母亲为皇后,却被孙权沉默不语对待。
面对周胤被贬斥,太子孙登也是无能为力。小乔在周家的辈分虽高并与众将相熟,但是却没有什么话语权,也没有什么效力。
周胤的顽劣不堪受到打击,整个周家也会受到连累。不知该庆幸还是该惋惜,就在诸葛瑾、步骘上报,孙权裁决时恰逢周胤病死,此事不了了之,算是保住了周瑜留下的封邑。
小乔身为妾室,如果小乔能活到赤乌二年,其处境则更为艰难,人老珠黄不说,还无一技之长,虽因姐姐大乔的关系,能与孙氏皇族有联系,但大乔也是妾室的身份并没有什么封号之类证明其家庭地位的记载,更何况孙权为了保证自己的正统,避免晋封孙策后人引发孙氏内部争斗,在孙策的追封上也是大费周章,封为长沙桓王,其子孙绍降为侯爵,是为吴侯,后改为上虞侯。孙皓继位后,将孙策之孙,上虞侯孙奉诛杀。
小乔作为名将的妾室,也没有明确的身份,且因周氏家族的衰落,顶着周瑜儒将“遗孀”的名号困于家族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