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为此丧命的人可谓数不胜数,其中也不乏枉死之徒。要论最出名的可能就是魏延了,演义中,魏延天生反骨,还害得诸葛亮过早归西,后来因不听调令被杨仪、马岱等人斩杀。但在正史中,关于魏延的死,甚至连史书的作者都在为其打抱不平。
在关羽、张飞的时代结束之后,蜀中最有实力的大将就是魏延了,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的出场率还是很高的,因为生动的性格描写,所以不管魏延到底是忠臣还是反将,人们对他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今天小编就来讲一讲魏延这个人,看看魏延那的结局究竟是天意还是人为。
魏延和刘备集团
魏延在史书中出场并不是很早,首次出现,已经到了刘备入川的时候。所以演义中给魏延加了不少的戏份,像什么魏延救黄忠,诸葛亮看出魏延有反骨之类的,其实全是演义作者的杜撰。但魏延来自荆州这一点应该可以确认,而且加入刘备的时间应该也是在刘备统领荆州的期间。
《三国志》——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而魏延早期的战绩,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不过魏延在西川的表现,还是可以从侧面反应出来的。公元211年,刘备接受了刘璋的邀请,进川协同刘璋抵御张鲁,在这之前,刘备就已经被庞统等人说服,下定了拿下西川的决心。
为了让刘璋和西川诸将安心,刘备并没有带着他的老班底,另外,相比于拿下益州,在当时还是守住荆州的意义要更大一些,而魏延就在这次随刘备出征的人员当中。起初刘备在西川还算混得不错,仗不用怎么打,还可以领着刘璋给的粮饷物资,同时进行吞并益州的计划。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刘备打的小算盘还是被刘璋给知道了。
当时留给刘备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撤回荆州,这样虽然活命的机会大一点,但要想再染指西川可就费事了。而另一条就是破罐子破摔,反正事情已经败露,干脆就来个鱼死网破。权衡之下,刘备选择了后者,于是双方的正面交战开始了。
《三国志》——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
刘璋虽然懦弱,但西川的将士们还是颇有战斗力的,在与诸葛亮张飞等人汇合前,刘备还是比较危险的。魏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被详细的记载过,但从后来刘备对魏延的态度来看,魏延在夺西川之战中表现还是不错的,同理,与曹魏爆发的汉中之战,魏延理应还是有战功的,不然在挑选留守汉中的将领时,刘备怎么会选出了魏延。
为何镇守汉中的是魏延?
汉中之战的胜利,对刘备来说精神意义完全大于实际意义,从黄巾起义开始,刘备因为实力太弱,所以不停的进行战略转移,这也多拜曹操所赐。但是汉中一战,刘备终于战胜了曹操,洗刷了之前的耻辱。而起根据《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方针,汉中也是成就霸业的重要一环,尽管此时汉中已经是一个空壳。
众所周知,刘备集团地位最高的就是关羽和张飞了,当时关羽已经负责镇守了荆州战线,合情合理,汉中都应该是张飞来镇守。但这个时候,刘备做出了让众人吃惊的决定,他选择了让魏延来作为留守汉中的大将。细想这其中的原因也不是没有道理。
《三国志》——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就拿张飞和魏延相比,当然还是张飞的实力要更强一些,虽然张飞没有担任汉中都督,但他担任了另一个重要职位。在汉中以南,成都以北,有一个地方叫阆中(巴西),张飞就去了这里。虽然阆中不是前线,但重要性却不输于汉中和荆州。当时刘备基业初成,而且进度还快了一些,各方面都不稳定,而张飞所在的位置,正好就是刘备势力范围的正中心,不管向哪个方向增援,张飞都可以做到。所以说,张飞没有领汉中,并不是刘备为了打压他。
另外,张飞在历史上并不是像李逵那样的人,但脾气暴躁确实一个事实,史料中有记载,张飞对待手下很不友好。这一点想必刘备也是清楚的,要是把张飞派的太远,可能就会再上演一出徐州之乱。除了张飞自身的原因,魏延当时也确实是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刘备当时的手下并不太多,关羽张飞都派出去了,诸葛亮还要治理成都,黄忠又有点老了,这样一看,只有魏延最合适,事实证明刘备的选择是正确的。
关于魏延的死亡
北伐的时候,魏延多次提出子午谷奇袭的计谋,但都被诸葛亮给否定了。至于到底谁对谁错,完全没有必要去考虑,可很多人因为这件事,就觉得魏延和诸葛亮关系并不好,史料中魏延确实因为这件事抱怨了许多,但他还是一直在配合诸葛亮。反过来再看诸葛亮的遗命,也根本没有要杀魏延的意思。真正要了魏延命的,是他和张仪的矛盾,而且蜀国高层选择了站在魏延这一边。
《三国志》——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魏延的性格其实和关羽、张飞差不多,属于那种极不合群的。蜀国的高层们也许就是看中了这点,才放弃了魏延,倒不是怕魏延叛变,而是怕魏延和自己争权。换一种角度来看,诸葛亮其实一直在护着魏延,也只有他容下了魏延的高傲。可惜诸葛亮一死,魏延直接就成了众人的靶子。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杨仪的下场也不是很好,也许刘禅就是想为魏延报仇,才处理了杨仪。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略》、《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