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强,最无解的阳谋,那是一点都不为过。推恩令一出,明眼人都知道,摆明就是武帝想要削诸侯王的权势,诸侯王也知道汉武帝又开始对付他们了,可就算知道,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听之任之由之。
推恩令的核心,就是推翻之前诸侯王的家产只能由嫡子一人继承的规矩,改由只要是诸侯王的儿子,哪怕你是私生子,只要得到朝廷的认可,你就能分一碗羹,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朝廷认可的封国。
有人会说,封国越多,对中央朝廷的威胁不就越大吗?要知道,西汉的王国可是一个个割据小朝廷,有完全独立于中原的财政权、官员任免权和军权,可自由征税、可自由征兵,可自由册封官员。由此,汉武帝的推恩令不就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事实上真是如此吗?非也。
汉武帝他不傻,不可能给自己找麻烦。他分封的那些封国,不是诸侯国,而是侯国,西汉时期侯国地位与郡相等,不属于独立个体,受中央朝廷直接管辖,那些诸侯王的儿子受封侯国,只是享有得到该侯国内部分税收,及部分土地的特权,其他的什么官员任免权、军事权和征税权,那都在中央朝廷的手中,他们无权干涉。
明白了吧!汉武帝给予他们封国,就等于是变相的从诸侯王手中夺过部分土地,将它重新纳入到中央朝廷的统治之中。这就叫不战而屈人之兵,手段高明得很。
除此,哪怕汉武帝就给他们诸侯王的身份,武帝朝的诸侯王,也早已不是惠文时期的诸侯王,今非昔比。经吴楚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实力早已被汉景帝削得差不多了,没有独立中央的财权,也没有独立于中央的官员任免权,更没有独立于中央的征兵权,唯一还在的就是封土和头衔。
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之权,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治理;改革诸侯国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诸侯王失去大部政治权力;诸侯王不能自治其国,无权过问封国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
这就是汉景帝赢得七国之乱后,对于天下诸侯王的削权之举。可见,到了武帝朝,诸侯王的权力已大不如前,羸弱得很。
故而,就算是武帝将诸侯王的儿子一一封王,这些王对中央朝廷也造成不了威胁。
而汉武帝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推行以削弱诸侯王权势为目的之“推恩令”,所倚仗的也就是此时诸侯王已经没有力量再去对抗中央朝廷,就算他们反,也不能对中央朝廷造成任何的威胁,螳臂挡车而已。
正因此时诸侯王只能任由中央朝廷宰割,汉武帝这才敢有恃无恐的推行“推恩令”这个千古第一阳谋。
吴楚七国之乱被汉景帝平定后,七国中除楚国另立新王,其余六国皆被除国,其大部分疆土被中央朝廷或直接掌控,或间接掌控,中央朝廷实力大增。
汉景帝又借此大胜之威,介入到诸侯王国事务中,先是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由中央朝廷直接掌控,从而壮大中央,削弱地方诸侯王。之后,汉景帝又相继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取消诸侯王任免官吏、征税、管理封国等权力,诸侯王只拥有封地和少许特权。
就在汉景帝这般操作下,西汉诸侯国虽依旧存在,可实际上却早已被中央朝廷控制,只能任由朝廷拿捏。而随着诸侯王失去了对封国的控制,他自然也就彻底失去了同中央对抗的实力,只能任由宰割。
此时,除非是诸侯王犯二,不然是再也没有任何的胆子敢反抗中央朝廷。推恩令虽说摆明就是要让他们变成闲散诸侯王,可是好歹还有封地和诸侯王头衔,也不算当差。可是,一旦诸侯王敢拒绝推恩令,那可不就是丢权,而是丢命啦!命跟权力相比,谁更重要,诸侯王自己心里清楚。
汉武帝能成功推行推恩令,归根结底那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推恩令本身就是一个好计策,利用人性贪婪的弱点,让诸侯王的儿子们“自相残杀”,逼得诸侯王不得不接受推恩令,毕竟手心手背可都是肉。
之后,此时诸侯王又是西汉最为虚弱的时候,刚刚经历七国之乱的大败,又被汉景帝剥夺诸多权力,变得羸弱不堪,已无力对抗中央朝廷。
而此时中央朝廷又是西汉最强盛的时候,是要兵有兵,要钱有钱,什么都不缺。
此消彼长,先不说诸侯王不敢反,就算他敢反,中央朝廷顷刻可灭之。
天时地利人和,最终促成推恩令这一千古阳谋的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