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姜维听说诸葛瞻绵竹战败,为什么不回援成都,却向东去了巴中?
创始人
2025-07-22 02:02:15
0

蜀汉末年,剑阁之战正酣,姜维以一己之力挡住了钟会大军。胜利的曙光似乎已在眼前,然而天意弄人,邓艾率军从阴平小道突袭而来,直逼益州腹地。诸葛瞻父子在绵竹一战身陨,蜀汉命运岌岌可危。

就在此时,姜维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他没有回援成都,而是向东前往巴中。这一举动引发了后人无数猜测。是战略考量?还是另有隐情?姜维此举究竟有何深意?

让我们追随姜维的足迹,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谜团。在乱世之中,一位将军的抉择,或许能为我们展现一幅不一样的三国画卷。

蜀汉危局

建兴四十一年(公元263年)冬,魏国大将邓艾率军五万,从阴平小道奇袭而来。这条山路崎岖难行,常人难以通过,更别说大军。邓艾此举可谓胆大包天,却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蜀汉措手不及。

话说邓艾率军来到江油时,遇到了一位叫做梁繇的老者。这梁繇可不是普通人,他曾是蜀汉的县令。邓艾见他年纪大了,想必知道不少当地情况,便问道:"从这里到成都,还有多远?"

梁繇不慌不忙地回答:"至少还有八百里地呢。"

邓艾听后大惊,连忙追问:"可有近路吗?"

梁繇笑了笑,说道:"有倒是有,不过那条路可不好走啊!"

邓艾急切地说:"只要能抄近路,管它多难走呢!"

梁繇见状,便将他知道的路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邓艾。邓艾听完,立刻决定抄近路前进。

就这样,邓艾的军队沿着崎岖的山路,日夜兼程地向成都进发。他们翻山越岭,穿过险峻的山谷,踏过湍急的溪流,终于来到了绵竹城下。

此时镇守绵竹的正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瞻接到邓艾来犯的消息后,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有将领建议立即退守成都,但诸葛瞻却说:"我父亲在世时曾说过,若有敌军来犯,必须严守关隘,决不可轻易退却。如今邓艾军队远道而来,必定疲惫不堪,我们若是退守,岂不是白白放弃了地利?"

于是,诸葛瞻决定在绵竹与邓艾决一死战。可惜的是,诸葛瞻虽有其父之名,却无其父之才。在激烈的战斗中,蜀军节节败退。眼看大势已去,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双双自刎而亡,以身殉国。

绵竹一战,蜀汉损失惨重。不仅折损了大量兵力,更失去了诸葛亮的后人。这个消息传开后,蜀汉上下一片哗然。许多人开始慌乱,有的甚至萌生了投降的念头。

与此同时,守卫剑阁的姜维也得知了这个噩耗。他站在高处,远望成都方向,不禁陷入了沉思。作为蜀汉的重要将领,他深知此时的局势有多么危急。邓艾军已经突破了绵竹,离成都仅有咫尺之遥。而自己手中的兵力,能否在短时间内赶到成都,还是个未知数。

就在姜维犹豫不决之际,探马又带来了一个更加震惊的消息:魏将钟会已经得知邓艾突破绵竹的消息,正准备率大军向剑阁发起总攻!

此时的姜维,可谓是腹背受敌。若是固守剑阁,虽然可以继续阻挡钟会大军,但成都恐怕难以保全。若是回援成都,却又会让钟会长驱直入。一时间,姜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姜维忽然想起了一个地方——巴中。这个位于蜀国东部的重镇,不仅地势险要,还与东吴接壤。若是能退守巴中,或许还有转圜的余地。

于是,姜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命令全军撤出剑阁,但不是向西回援成都,而是向东前往巴中!

姜维的困境与抉择

姜维率军撤出剑阁的决定,在蜀汉军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将士不解,为何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不直接回援成都,反而要向东去巴中?

当时,姜维召集众将,解释了他的考虑。他说:"诸位,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艰难的抉择。邓艾已破绵竹,成都告急。但我们若直接回援,必然会与钟会大军迎面相撞。以我军现在的兵力,恐怕难以取胜。"

一位将领问道:"大将军,那我们为何不固守剑阁,继续牵制钟会?"

姜维摇头道:"剑阁虽险要,但已难以久守。钟会得知邓艾已破绵竹,必然会全力进攻。我们若继续死守,只会被困死在此地。"

另一位将领提议:"那不如我们分兵,一部分回援成都,一部分继续守剑阁?"

姜维叹了口气,说:"分兵之计看似两全其美,实则会让我们处处被动。我们的兵力本就不及魏军,若再分散,更是自取灭亡。"

众将听罢,纷纷陷入沉默。此时,姜维继续说道:"诸位,我们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退往巴中。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巴中与东吴接壤,我们可以寻求东吴的支援。"

一位老将问道:"大将军,若是退往巴中,成都岂不是无人守卫?"

姜维回答:"成都有刘禅陛下亲自坐镇,想必已在调集兵力防守。我们若贸然回援,不仅帮不上忙,反而可能会陷入重围。"

众将听完姜维的分析,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当前最好的选择。于是,姜维下令全军向东撤退。

就在姜维率军撤离剑阁的同时,钟会得知这一消息,立即率军追击。然而,姜维早有准备,他派出一支精锐部队断后,自己则率主力快速向东移动。

在撤退的过程中,姜维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利用地形设置了多处伏击,不仅成功阻挡了钟会的追击,还给魏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与此同时,姜维还派出了多路斥候,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变化。当他得知邓艾已经逼近成都时,更加坚定了向东撤退的决心。

然而,就在姜维即将到达巴中时,又一个意外发生了。原来,魏将胡烈奉钟会之命,抄近路截住了姜维的退路。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姜维并没有慌乱。他迅速调整了行军路线,改道向南,准备绕过胡烈的封锁。

在这段艰难的行军中,姜维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亲自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带领士兵翻山越岭。当遇到险要的地形时,他会亲自勘察,找出最安全的通过路线。

有一次,部队来到一处陡峭的山崖前,许多士兵望而生畏。姜维二话不说,就带头攀爬。他一边攀爬,一边鼓励士兵:"诸位兄弟,我们已经走到这一步,决不能放弃!只要翻过这座山,我们就能到达安全的地方。"

在姜维的带领下,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终于成功翻越了这座险峻的山峰。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和姜维开玩笑。就在他们即将到达巴中时,又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刘禅已经向魏军投降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蜀汉军队。许多将士开始动摇,有的甚至萌生了投降的念头。

面对这种局面,姜维再次召集众将。他说:"诸位,我知道大家现在心中都很迷茫。但请记住,我们还没有到绝路。东吴孙权曾说过,'虽弃蜀不弃汉'。我们现在就去寻求东吴的支援,未来未可知。"

姜维的这番话,让动摇的军心稍稍稳定了下来。然而,他心里明白,接下来的路会更加艰难。

巴中之战

姜维率领残余部队抵达巴中时,已是深秋时节。巴中地处蜀国东部,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正是姜维选择此地的原因。然而,当地守将并未得到蜀汉朝廷的明确指示,对姜维的到来颇为犹豫。

姜维见状,立即召集当地官员和将领,阐明了当前的局势。他说:"诸位,蜀汉虽已投降,但汉室江山未绝。我等当效仿先贤,继续为汉室奋斗。巴中地势险要,又与东吴接壤,正是我等立足之地。"

当地官员中,有一位名叫李恪的年轻人站了出来,说道:"大将军所言极是。我父亲曾说过,巴中乃是蜀汉的东大门,若能守住此地,便可为日后光复蜀汉留下希望。"

姜维闻言大喜,问道:"你父亲是谁?"

李恪回答:"家父李严,曾任蜀汉大将军。"

原来,这李恪是蜀汉名将李严之子。李严虽然在后期因与诸葛亮意见不合而被贬,但其军事才能却是有目共睹的。姜维当即拉起李恪的手,说:"有你相助,我军必能守住巴中!"

在李恪的协助下,姜维很快就获得了当地官员和将领的支持。他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防御工事。姜维根据巴中的地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防御计划。

首先,他命令在通往巴中的各个要道上设置关卡,派遣精锐部队把守。其次,他组织民夫在城墙周围挖掘深沟,并在沟中注满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最后,他还命令将士们收集大量的石块和木材,堆放在城墙上,以备守城之需。

就在姜维忙于布防之际,魏将邓艾已经得知姜维退守巴中的消息。邓艾深知姜维的才能,担心他若在巴中站稳脚跟,日后必成大患。于是,邓艾决定亲自率军讨伐姜维。

邓艾军队到达巴中城下时,姜维的防御工事已经基本完成。邓艾见城池守备森严,知道强攻难以奏效,便决定采取围城策略,准备通过长期围困来消耗巴中的粮草。

然而,姜维早有预料。在邓艾到来之前,他就已经命令士兵和百姓储备了大量粮草。同时,他还派人秘密联系了东吴,请求支援。

围城持续了数月,邓艾军队的补给开始出现问题。冬季来临,天气寒冷,士兵们开始出现冻伤和疾病。邓艾见状,决定发动总攻,速战速决。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邓艾下令全军出击。魏军士兵顶着风雪,扛着云梯,向巴中城墙发起了猛烈进攻。

城墙上,姜维早已严阵以待。他命令士兵们将滚烫的油泼向攀爬的魏军,同时用弓箭和投石机不断轰击敌军。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直到天明,魏军依然未能攻破城池。

就在邓艾准备发动第二轮进攻时,突然从东面传来了震天的喊杀声。原来,东吴大将陆抗率军赶到,从背后偷袭了邓艾军队。

邓艾腹背受敌,不得不下令撤军。然而此时姜维也带领部队杀出城来,与陆抗军队形成合围之势。邓艾军队陷入重围,损失惨重,最后只得狼狈逃窜。

巴中之战的胜利,不仅挫败了魏军的进攻,也为蜀汉残余势力争取到了喘息之机。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让东吴看到了与蜀汉联手抗魏的希望。

战后,姜维与陆抗在巴中城中会面。两人相见恨晚,畅谈了许久。陆抗对姜维说:"将军智勇双全,有先帝诸葛丞相之风。若能与将军同心协力,何愁大事不成?"

姜维也对陆抗赞不绝口,说道:"陆将军智谋过人,有先帝周瑜之才。有将军相助,我等必能匡扶汉室。"

两人相谈甚欢,最后达成共识:蜀汉残余势力与东吴联手,共同抗击魏国。姜维决定率领部队随陆抗一同返回东吴,准备下一步的行动。

就这样,姜维带着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未来的希望,踏上了东行的道路。巴中保卫战虽然结束了,但姜维的抗魏之路才刚刚开始。

东吴之行

姜维随陆抗东行的路途并不平坦。途中,他们不仅要提防魏军的追击,还要应对各种自然障碍。但对姜维来说,这些困难都不足挂齿,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重振汉室。

行军途中,姜维与陆抗经常讨论军事战略。两人虽然出身不同,但在军事才能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陆抗曾对姜维说:"将军善于用兵,尤其长于奇袭。若能将这种战术与我东吴水军相结合,必能收到奇效。"

姜维对此深表赞同,他说:"陆将军所言极是。我曾研究过周瑜都督的水战tactics,若能与陆地作战相结合,定能给魏军以重创。"

两人相谈甚欢,一路上不断交流军事心得。这段旅程不仅增进了两人的友谊,也为日后的联手作战奠定了基础。

当姜维一行人抵达建业时,孙皓已经即位。作为东吴的新君主,孙皓对姜维的到来既感兴趣又有所顾虑。他召见姜维时,特意安排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宴会上,孙皓问姜维:"蜀汉已亡,将军为何还要坚持抗魏?"

姜维郑重地回答:"陛下,汉室江山虽已倾覆,但汉室血脉未绝。只要还有一线希望,臣就会为之奋斗到底。"

孙皓又问:"那将军认为,我东吴应该如何应对魏国的威胁?"

姜维说:"陛下,魏国虽强,但也有其弱点。臣认为,我们应该联手,采取攻守兼备的策略。一方面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出击,不给魏国喘息之机。"

姜维的回答让孙皓颇为满意。他当即决定,任命姜维为军师将军,协助陆抗共同抗魏。

然而,姜维在东吴的处境并不总是顺利的。有些东吴大臣对这个"外来者"心存芥蒂,担心他会影响东吴的内部稳定。其中,以大将军濮阳兴为首的一批人,多次在朝堂上反对重用姜维。

面对这种局面,姜维并不气馁。他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姜维全身心投入到东吴的军事建设中。他根据东吴的地理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

首先,姜维建议加强水军建设。他说:"东吴以江河为天险,水军就是我们的命脉。我们应该建造更多的战船,并改进船只的设计,使之更适合江河作战。"

其次,姜维提出要加强陆军与水军的协同作战能力。他组织了多次联合演习,让陆军和水军能够更好地配合。

最后,姜维还建议在重要的江河交汇处修建堡垒,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他说:"这些堡垒不仅可以防御敌人,还可以作为我们进攻的基地。"

姜维的这些建议得到了陆抗的大力支持。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东吴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就在东吴军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魏国却陷入了内乱。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废黜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这个消息传到建业后,朝野上下都为之振奋。

孙皓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会议上,姜维建议趁魏晋政权更迭之际,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他说:"现在魏晋内部必定混乱,正是我们出兵的好时机。如果能一举收复失地,甚至有可能光复汉室。"

姜维的提议得到了孙皓和大多数大臣的支持。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北伐计划开始酝酿。姜维与陆抗被任命为这次行动的主帅,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姜维夜以继日地工作,制定作战计划,训练士兵。他深知,这可能是他此生最后的机会了。无论成败,他都要全力以赴。

就这样,在姜维来到东吴的第三个年头,东吴的大军开始向北挺进。这支军队不仅承载着东吴的希望,也寄托着姜维复兴汉室的梦想。

最后一战

东吴大军浩浩荡荡向北推进,姜维与陆抗并肩而行,率领前锋部队。他们的目标是夺取寿春,这座位于淮河南岸的战略要地。如果能攻下寿春,不仅可以为东吴打开北上的通道,还能切断晋军的补给线。

行军途中,姜维不断派出斥候侦查敌情。当得知晋军主力尚未抵达时,他立即召集将领们商议。姜维说:"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在晋军主力到达之前拿下寿春。"

陆抗赞同道:"姜将军所言极是。我建议分兵两路,一路佯攻正面,另一路从侧翼突袭。"

姜维点头道:"好主意。我们还可以利用水军,沿淮河进攻,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就这样,东吴军队采取了三路进攻的策略。姜维亲自率领水军,陆抗负责正面进攻,另一位将领张休则负责侧翼突袭。

当东吴军队抵达寿春城下时,守城的晋军显然没有预料到敌人会来得如此之快。姜维的水军首先发起进攻,他们利用夜色掩护,悄悄靠近城墙。当晋军发现时,东吴士兵已经开始攀爬城墙。

与此同时,陆抗的正面部队也发起了猛烈攻击。他们利用投石机和弓箭手不断轰击城墙,掩护步兵前进。晋军被迫分散兵力应对,防线开始出现漏洞。

就在晋军忙于应对水路和正面进攻时,张休的侧翼部队突然杀出。他们趁着守军注意力被分散的机会,快速攻破了城门。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寿春城终于落入东吴之手。姜维立即下令加固防御,准备迎接晋军的反扑。

果然,不到三天,晋军主力在大将羊祜的带领下赶到。羊祜是晋朝名将,曾多次击败东吴军队。面对这个劲敌,姜维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会异常艰难。

羊祜采取了围城策略,同时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试图消耗守军的体力和士气。姜维则采取了坚守待援的策略,他派人秘密潜回建业,请求孙皓派遣增援。

围城持续了一个月,双方都损失惨重。就在东吴守军即将弹尽粮绝时,增援终于到达。孙皓派出了他的心腹大将杨仪,率领五万精兵驰援寿春。

姜维得知增援到来,立即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对陆抗说:"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个内外夹击。我率领一部分人马佯装突围,引诱晋军追击。届时,你和杨将军可以趁机从两翼包抄。"

陆抗赞同这个计划,于是连夜做好了准备。第二天拂晓,姜维率领三千精锐突围而出。羊祜果然中计,派出大量兵力追击。就在此时,陆抗和杨仪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杀出,将晋军主力截为三段。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杀得难解难分。姜维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多次陷入险境。在一次冲锋中,姜维被流矢击中肩膀,但他强忍疼痛,继续指挥战斗。

经过一天的激战,晋军终于支撑不住,开始溃退。羊祜不得不下令全军撤退,暂时放弃了夺回寿春的计划。

这场大捷让东吴上下欢欣鼓舞。孙皓特意派人犒赏三军,并亲自为姜维包扎伤口。他对姜维说:"卿之功劳,朕铭记在心。待卿伤愈,朕有重任相托。"

然而,姜维知道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晋朝国力强盛,迟早会卷土重来。他对孙皓说:"陛下,我们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不能骄傲自满。我建议趁此机会,加强防御,同时积极备战。"

孙皓点头称是,随即下令加强寿春的防御工事,并在淮河沿岸设立多个军事据点。

就这样,东吴在姜维的带领下,暂时稳住了北方边境。然而,姜维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站在寿春城头,眺望北方,那里有他曾经效忠的故国,也有他一直以来的敌人。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姜维继续为东吴效力,多次击退晋军的进攻。虽然最终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但他的勇气和忠诚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姜维的一生,就这样在战火与理想中画上了句号。

相关内容

原创 ...
李元霸太厉害了,尤其是在《说唐》中,他是没有敌手的。自从他在晋阳宫...
2025-07-22 04:33:29
原创 ...
作为历史上元末明初数一数二的猛将,常遇春在单老经典之作《明英烈》中...
2025-07-22 04:33:21
中国为何很少拍摄元朝历史剧...
中国为何很少拍摄元朝历史剧:多维度解析 在中国丰富的历史长河中,元...
2025-07-22 04:33:07
原创 ...
在那遥远的大清王朝,紫禁城内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在这金碧...
2025-07-22 04:33:01
澎湃气候国际论坛探讨南南合...
9月22日,第79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召开。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
2025-07-22 04:33:00
原创 ...
明末时期,天下大乱,此时的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这...
2025-07-22 04:32:58
原创 ...
赵云是一位低调严谨的战将,面对刘备也只会有服从与谨慎,但是在绵竹城...
2025-07-22 04:32:57

热门资讯

原创 原... 美国专家曾警告日本, 原子弹爆炸之后的地方100年内都不适合人类居住。 但广岛和长崎这两个曾经被原子...
城市记忆 光影成都 | “桥”... 75年披荆斩棘,75年长歌奋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成都也走...
原创 日... 人在离世之后,经过许久的时间,肉体就会腐烂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古代,一些贵族的遗体因为得到比较好的防...
53天完成接管 山城复工复产换... 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 刘邓首长...
原创 岳... 南宋绍兴11年,奸相秦桧上书奏请将岳飞、张宪、岳云处死,宋高宗赵构当天批准,同时诏令杨沂中作为监斩官...
原创 他... 轻轻一点“关注”,解锁更多精彩,让我们共同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吧! 揭秘!这位大将凭啥让毛主席特批,享...
古代中国的“国庆节”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段时光都有其独特的韵律与色彩,而古代中国的“国庆节”,虽无现代之名,却以其深厚的...
原创 明... 导语:明朝官员服饰为何这么繁琐?一品文官仙鹤图案,武官为狮子,三品文官孔雀图案,武官为虎豹,朱元璋有...
原创 中... 邯郸,是中国大地上的一座独特之城,在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名字。这一坚守历史和文...
原创 秦... 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朝代变换无数,每一个朝代都有名垂青史,被后人称颂的好官,比如包拯,岳飞,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