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朝代变换无数,每一个朝代都有名垂青史,被后人称颂的好官,比如包拯,岳飞,狄仁杰,林则徐,文天祥等等。
千古罪人
也有无数被历史记住的奸臣,这些人同样在历史上留下了姓名,受后人唾骂。甚至有的还被同样以雕像的形式留下形象,成为千古罪人,在后世展览,一直以这种形式赎罪。
比如宋朝的几个有名的奸臣,因为宋朝更注重文臣,很多皇帝性格都比较绵软,造就了盛产奸臣的朝代。比如,蔡京,潘仁美,贾似道,吕惠卿,赵良嗣,秦桧等等。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秦桧,秦桧是南宋宰相,辅佐宋高宗。他一贯的作风就是主和,奉行割地,称臣,纳贡,可谓是有名的软骨头。
就是这样一个不顾民族大义,一味主张对侵略者进行退让和议和的奸臣,却深受宋高宗的青睐和信任,反倒是不喜欢为宋朝出生入死的忠将岳飞。
面对金国军队来犯,岳飞率领岳家军拼死抵抗,战力十足的岳家军将金国士兵打得落花流水,逃回边境。眼看岳飞的军队势如破竹,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胜利,将要彻底毁灭金国的军队和阴谋。
秦桧早已和金国暗中私通,收受了金国的好处。秦桧便向宋高宗谨言,希望可以和金国议和,不要再继续战争。
宋高宗可谓是比起父兄还要软骨头,他只希望能高枕无忧地当这个皇帝,不要被金国人抓走就可以。所以在朝中一向重用主和派的奸臣,比如黄潜善,王伯彦,王伦,秦桧等等。
反倒是对于一众主战派的强硬大臣韩世忠,张浚,李纲等等,不但不重用,反倒是直接罢免。
在秦桧等一众主和派大臣的妖言蛊惑下,宋高宗同意和金国议和。因此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回正要直捣黄龙的岳飞。
如果不是这十二道金牌,怕是金国士兵已经成为一群亡魂,又哪里来的和宋朝抗衡议和的机会?
忠将陨落
金国自然是厚颜无耻,本来即将要输的败局,因为秦桧这些奸臣的谏言反倒让他们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金国不但让宋朝割地赔款,并且要求议和的前提就是宋高宗必须斩杀抗金名将岳飞。
可以说因为岳飞的实力,十分让金国人忌惮和恨之入骨。如果宋朝失去了这么一位能与金国抗衡的名将,加之那些里应外合的奸臣,金国早晚可以吞并南宋。
秦桧自然配合金国人除掉岳飞,但是就这么因为金国的要求就堂而皇之地除掉岳飞,必然会激起民愤,说不定还有有人因此造反。
秦桧等人策划莫须有的罪名扣到岳飞和岳家军的头上,将岳飞与其长子以及得力部将全部斩首,造就了千古冤案。
然而宋高宗自然视而不见,对于他而言只要天下太平,就算这太平是粉饰出来的假象又能如何?
多做一天皇位不久快活一天?虽然后来继位的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洗刷了他的冤屈,但是无论是对于岳飞还是对于宋朝而言,都为时已晚。
秦桧也被后世永远地塑造成铜像永远跪在岳飞坟前赎罪。不过这也是后世的行为,
秦桧在宋朝寿终正寝,一辈子高官厚禄,并且在死后追封为王爵,可以说是人生赢家,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因此秦桧的后人也一直很好地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宋朝早已被一个又一个的朝代替代,秦桧的后人也逐渐被人淡忘。
在乾隆年间,秦家又出了一位光耀门楣的状元秦大士。
秦大士在乾隆十七年中得状元,自然也没有人知道秦大士就是秦桧的后人,也不可能去调查其祖上几百年的事情。
秦大士顺利入朝为官,乾隆自然也关注了这位新科状元,发现他的家乡竟然在秦淮地区。
乾隆知道秦淮地区曾经出过一位大奸臣秦桧,而秦大士也姓秦,让人忍不住联想,是否同出一脉。
奸臣后代
因此乾隆在私下里召见秦大士之时,便问出了心中疑问,秦大士是否是秦桧的后人?
秦大士冷汗直流,他的的确确是秦桧的后人,这都几百年过去了,其实是不是后人都已经毫无关联,但是
如果说是秦桧的后人,难免会被乾隆皇帝忌惮,毕竟谁都不想任用一个奸臣的后代。
可要是说谎,万一日后真的被皇上查了出来,罪名和罪责则会更大,到时候更加会被认为居心叵测,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秦大士便想到了不正面回答乾隆的问题,顺便表表自己的决心,他行了一礼,淡定的说道:
一朝天子一朝臣
。
这话既夸赞了乾隆皇帝是个明君,又表明了自己会做个好官的决心。乾隆听完只是哈哈一笑,秦大士是谁的后人也被要紧,有他这个明君在这里坐镇,怕什么。
秦大士还被乾隆委任为负责科考的主考官,为朝廷选拔官员,可见对于秦大士的身份也已经不甚在意。
秦大士和其祖先完全不同,其清正廉洁,为人刚正不阿,也并不在朝廷拉帮结派,而是更喜欢个学术界的名人交往,探讨诗词歌赋,文化等。
袁枚就是秦大士的好友之一,两人时常结伴同游,吟诗作对。恰好有一次两人相约同游杭州,逛着逛着就走到了西湖边的岳王庙。
这岳王庙当然是祭祀岳飞的庙宇,在岳王庙里还有四个奸臣的跪像,永生永世在这里受尽唾弃和辱骂。
前来闲逛的秦大士自然也被祭拜的老百姓,自然也有人认出秦大士的身份,便对其指指点点。
袁枚要拉着好友赶紧离开,但是围观群众却是越聚越多,不但不让秦大士离开,还要求其做一首诗,以此赎罪。
秦大士并没有害怕,他坦然面对祖宗秦桧犯下的错误,写了在后世流传的千古绝句,
“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围观百姓听到这两句诗词,自然也明白
秦大士和祖宗的不同之处,何况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也不再为难两人。
秦大士和袁枚得以离开,这两句诗词永远地流传下来,成为一段佳话。所以有时候做事不能只顾眼前,毕竟还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可以让其堂堂正正的做人,坦然的活在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