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说过,刘伯温就是他的张良,称他为“吾之子房也”。无论是在打江山方面的贡献,还是朱元璋对他的赏识和重视,说他是明朝第一谋士并不为过。在民间,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都是智慧的代名词。
其实,朱元璋帐下还有一个比刘伯温还厉害的谋士,只是因为他过于低调,过早退隐江湖,一直以来都不被人们重视和熟知。
关于这个人,朱元璋评价他为
明朝姜太公,正是有他出谋划策,明军才能南征北战,攻无不克。朱元璋称帝后,此人急流勇退、归隐山林,成为为数不多得到善终的功臣。
这个人叫朱升。
就连伟人毛泽东都高度赞赏其“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是“九字国策定江山”,说他才是建立大明江山的第一功臣。
朱升到底做了什么重要贡献,让朱元璋把他形容为姜太公,让毛泽东把他称为建立明朝的首功之臣呢?事实胜于雄辩,看了朱升做的这七件事,就知道他实至名归:
九字国策定江山
前文提到过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国策,这是弱小的朱元璋能从强敌环伺的战略形势下脱颖而出的决定性方针政策,抵得上百万雄兵。枪打出头鸟,如果没有朱升的这个建议,过早称王的朱元璋绝对活不到最后。从这一点来看,朱升的战略眼光绝对顶级,与之相比,刘伯温提出的谋略基本都是战术层面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按照九字国策的设计,朱升让朱元璋拥护名义上的首领“小明王”韩林儿为王,朱元璋自己只做一个吴国公,这样就避免成为了众矢之的。后来,韩林儿落难,朱升又力主救援韩林儿,学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赢得了人心,掌握了极大的战略主动权。反观刘伯温在此事上就眼光过于短浅,他力劝朱元璋见死不救,刚好借助援军之手除去韩林儿,他看到的只是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人心向背这个更大的利益。
一张嘴能抵十万雄兵
朱升刚追随朱元璋之初,就送上一份大礼,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易守难攻的徽州,兵不血刃占领一座重要城市,这对于创业初期的朱元璋极为重要。以至于朱元璋在称吴王后,还在特地给朱升下达的《免朝谒手诏》中提到此事,仍念念不忘其徽州说降之功。一张嘴就能敌十万雄兵,确实有几分汉朝郦食其的风采。
提出优待俘虏政策,笼络人心
1358年,胡大海等人久攻婺州(今金华)不下,朱元璋向他询问破城之计,朱升说:“杀降不祥,惟不嗜杀人者,天下无敌”,朱升建议朱元璋实行优待俘虏的政策来瓦解敌军斗志,被采纳,婺州很快被攻破。此后,这个政策基本被延续下去(当然,常遇春除外),对于提高明军仁义之师的声望,壮大力量、争取民心产生了巨大政治影响。
为建立霸业招揽人才
无论什么时代,顶级人才都是稀缺资源。朱元璋打下婺州后,问朱升要不要攻打处州,朱升说:处州这个地方倒是无关紧要,但是处州有刘基、叶琛、章溢这三个王佐之才,如果不打下来,万一被别人抢先弄走就麻烦了,于是朱元璋攻破处州招揽了这三个人。刘基、章溢、叶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力推进了朱元璋的统一大业。能得到这三个人才,朱升作为伯乐功不可没。
鄱阳湖大战扭转乾坤
在陈友谅和朱元璋鄱阳湖大战僵持不下,且朱元璋军渐渐落于下风之际,朱升提出了两个扭转局面的计策:
一个是驻军南湖口,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此计截断了陈友谅军从鄱阳湖离开的退路,形成瓮中捉鳖之势,从此战场形势逆转,陈友谅进退两难、前后受敌,最终粮尽力竭,兵败被杀。这个决策和辽沈战役先打锦州,关门打狗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个是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军粮历来都能决定战争的胜负,长平之战,官渡之战莫不如此。这次鄱阳湖大战也是这样,当时双方粮食都快耗尽了,眼看即将各自收兵,无功而返。一旦放走人马地盘都胜过自己的陈友谅,就好比纵虎归山,后果不堪甚想。关键时刻,朱升告诉朱元璋附近有四个大户人家存粮很多,可速速去借,有了粮食的朱军士气大振,高呼万岁,从此胜负的天平彻底倾斜,陈友谅粮食耗尽,军心涣散,大势已去。
临危不惧,救朱元璋一命
鄱阳湖大战后期,陈友谅军粮食耗尽,拼命突围,几次险些冲破防线,朱元璋恐怕陈友谅逃走,亲自到甲板上指挥围堵,双方你来我往,箭如雨下,形势十分危险,危险关头,朱升老先生不顾个人危险,一下将朱元璋推进船舱,接着几只箭就射在了朱元璋刚刚坐着的胡床上,如果不是朱升反应快,朱元璋基本上就没命了。也正是在这关键时刻,陈友谅以为射死了朱元璋,高兴的出来张望,反被朱元璋的士兵一箭射死。朱升在决定天下归属的鄱阳湖大战中发挥的作用就是如此关键!
智慧胜过所有功臣,得以善终
综上,朱升的计策和贡献一点也不比刘伯温逊色,确实是那种影响历史走向的顶级谋士。
朱元璋曾这样评价朱升,“每奉征聘,即弃家从朕,亲率六军,东征婺州、诸暨、处州……西伐铜陵、洪都、安庆……北援寿春、金斗……南服猺蛮……往无不克。擒逆张,取中原,谋猷多中……于戏!太公韬略兴周室,方叔功名照汗青。”大意是说,朱升多年跟随他东征西讨,出的主意大多都切中要害,很管用,让老朱做到了攻无不克,他就是明朝的姜太公!
在这里有一个疑团需要揭秘:如果说朱升能比肩姜太公,那为什么他的名气却没法跟明初李善长、刘伯温、徐达等开国功臣相比呢?甚至许多人根本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其中到底藏着什么玄机呢?
其实,名气小并不意味着朱升的能力和贡献在他们之下。恰恰相反,朱升比上面所有人都要高明的多,他是真正参透政治和人生玄机的智者,是看透生死荣辱的高人。
朱升是懂朱元璋的,爱卿们名气越大,死的就越快……
当时,朱升还是负责编修历史的史官,为了不让朱元璋想起他的才华,为了不让自己名气太大,他索性把自己的传记写的特别简略。
懂历史的朱升还发现,朱元璋行事每每自比于汉高祖,而且朱元璋疑心很重,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他选择了趁早急流勇退,就算朱元璋以赐爵位相留,甚至跟朱升说出“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这样的话,都不能改变他归隐的决心,朱元璋见之,“亦为恻然,因与免死券以慰之,驰驿送归”。
最后,朱升终于做到了全身而退。而他的战友们还沉迷于荣华富贵中无法自拔,还没有看到巨大的危机已经来临。
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情才称得上智者,能穿过历史看到未来才配叫顶级谋士。从这一点来看,朱升、刘伯温高下立判。
在人生的最后时光,朱升曾赋诗一首,足以看出他的睿智:
留心垂半世,藏体付千年。
海内风尘息,城南灯火偏。
亲朋何用哭,含笑赴黄泉。
是的,和那么多被诛杀的功臣相比,全身而退的朱升确实有资格含笑赴黄泉!
历史中,总有一些朴实无华的星星在迷雾中时隐时现,当迷雾散去你才会发现它竟然那么璀璨夺目,他的智慧可以穿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