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上,黄埔军校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将领都毕业于黄埔军校一至六期。在马林等人的帮助下,国父当时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文”指的就是“国立广东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武”指的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由于该军校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因为简称为“黄埔军校”。
从1924年到1949年底,黄埔军校一共开办了23期,累计培养出了23万多名毕业生。这其中不少人成为知名将领、国家的中流砥柱。今天介绍的一位,号称天子门生,他就是人称“西北王”的胡宗南。
作为老蒋最宠爱、最器重的军事将领,胡宗南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曾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拥兵45万,是名副其实的 " 西北王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他的身高还不足一米六。为此,他还差点无法报考黄埔军校。
胡宗南是浙江镇海人,和老蒋算是浙江老乡。他出生于浙东一户小药店主之家,小时候比较聪明,读小学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毕业,读中学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中学毕业后,家道中落,胡宗南回到老家当起了教书匠,什么国文、历史、地理,他都教过。
讲课之余,胡宗南阅读古代史学名著,了解天下大事。此人有一定的判断力,1921年暑假,他游历了北京、天津、山海关等地,随后断言10年后,中日必有一战。
1924年,黄埔军校在上海秘密招生,进行初试,合格后再到广州复试。当黄埔军校招生的信息登上报纸后,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纷纷报名,这其中就包括时年29岁的胡宗南。当年,报考军校的青年的文化水准比较高,约有1/3是中学或专科学校毕业生。报考人数至3月27日已达1200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3倍多。
在上海通过初试的考生通过后,学校会发给他们路费,然后将他们秘密送往广东。胡宗南在上海顺利通过初试,可是在复试的时候,他却遇到了个拦路虎。复试的第一步是资格审查,按照黄埔军校《招生简章》第4条第1项规定,投考者“年龄18岁以上,25岁以内”,而胡宗南当时已经是29岁,已经是大龄油腻青年,根本就不符合条件,但可以在报名册上做一下手脚。
接下来,军校对考生的身高、肺活量、视力、听力、体重等项进行检查。在体检的时候,考官让考生站成一排,胡宗南的个子不到1.6米,这在人群中十分显眼,于是,考官一点也不给他面子:“你这臭小子,根本就不是当兵的料。”旦夕之间,胡宗南就面临连考试资格都没有的危险。
从上海大老远跑到广州,和老家的父亲早已决裂,没想到报考军校还受到如此阻挠。看着考官那张丧门星的脸,胡宗南不知道路在何方,于是便蹲在地上放声大哭。哭着哭着,他突然想到了说辞,便站起身来质问考官:“干革命,我个子矮怎么了?拿破仑的个子也不高,总理只有1.68米,廖仲恺先生更矮,你咋能以相貌取人呢?”
胡宗南越说越激动,嗓门也越来越大,道出他的满腹委屈:“总理的主张为什么得不到实现?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人狗眼看人低,让许多热血青年报国无门!”胡宗南的大嗓门后来终于惊动了一个大人物——廖仲恺。廖仲恺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断然做出决定:“同学,我批准你参加考试。”
随后,他写了一张字条,递给胡宗南,只见上面写着:“国民革命,急需大批人才。只要成绩好,身体健康,个子矮一点也是可以的。”靠着这张字条,胡宗南被特许参加了的文化考试。一个月后,黄埔一期学生成绩发榜,胡宗南被列在备取生一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