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就变得不省人事了。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范进光是参加科举就是大半辈子,而一朝有幸中举,便犯了癔症,从而变得疯疯癫癫的。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也亦是悲剧,喜的是历经半生终于得偿所愿,可以在屠户岳父,乡里乡亲面前抬起头来,悲的是封建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害人不浅,令人半疯。
一、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
科举制度自隋朝时期就已经开创,到李唐时期才正式确立下来,而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因为大兴八股取士,则逐渐走向僵化。自古以来“金榜题名”就是读书人的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实现的目标,但范进却变得疯癫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范进在中举之前已经考了有大半辈子的科举考试了,且因为考了这么多的试,一次也没有中举,久而久之就有了看不起范进的屠户岳父,看轻范进的族人等人,这就使范进在考试时有了心理压力,进而导致考试失利,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是因为明清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实行专制独权的录取形式,致使大量的有志之士只能在八股之间绞尽脑汁,僵化了逻辑思维,只知道死读四书五经,却不知道也不懂变通,宛如一个个书呆子,一朝中举,宛如天降喜事,令人欣喜如狂,状如疯癫。
三是因为在明清时期特别是在中清时期以及晚清时期,这种按房师(也就是阅卷的考官)的心情来阅卷的事情常有发生,你的答卷合了阅卷官的眼缘你就有可能直上青云,反之亦然。范进的答卷就是如此的,范进的房师也是参加了大半辈子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在得知自己没有中举之后就在官府放榜之地大声哭喊,以头撞地。
后有路人看起不忍,几人凑钱为其捐了一个官,那就是阅卷官,其在阅卷之时看见了范进的答卷,反复看了六七遍后才放下,可再看下一位时只粗略的翻了一下,便放下,可后一人的文章要比范进的文章要好不止一倍,范进中了,那一人落榜,这就是清朝时期科举考试的常态,有志之士怀才不遇,抱憾终生。
二、范进的官职在如今代表着什么职位?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作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且《儒林外史》以嘲讽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在封建社会中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意味。而“范进中举”就是其中一个令人深刻的典型的例子,通过可笑的描写来表现当时封建社会上的人们对待科举考试中举之后的反应。
‘范举人先走,屠户跟在范进的后面。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好几十回了。’‘被胡屠户啐了一口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用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来表明在封建古代社会中举之后就意味着一步登天了,来说明在那时社会的腐朽和人们的愚昧。
根据记载显示,范进在中举之后,就被朝廷任命为山东学道,成为朝廷御史。山东学道在21世纪社会中就相当于山东省的教育局的高级干部,这就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在中举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执掌一省教育考试的朝廷命官,变化不可谓不大,这也就怪不得范进在中举之后因为太过于兴奋直接疯癫了,毕竟这就相当于一步登天了。
我们在看到范进中举之后所出的丑态,和当时他的岳父胡屠户当时所表现出来的姿态与平时欺凌范进的态度那可是大不相同,能看出在封建古代只有功名才是被人所尊重,所以我们更应该去思考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时代对人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