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汉盛唐”之后,中国历史上再度迎来一个黄金时期的帝国,大明王朝。在国力鼎盛时,周围番邦纷纷前来朝贡,称臣归附。尽管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帝国,但后人对其评价极高。在大明历史的时期,尽管国力雄厚,但仍然面临内忧外患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君王都会采用和亲纳贡、割地赔款的策略来缓解形势。
然而,明朝却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坚韧和骨气。在最危险的境遇中,面对暴民大军的围攻和蛮荒外族瓦剌大军的威胁,甚至在土木堡之变后皇帝被俘,明朝仍然选择不低头、永不投降。自明英宗发动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迁都北京,并留下了让后人铭记的祖训:“大明朝从今往后,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遵之: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历经十二世、传承十六帝,而每一位都展现出了“硬骨头”的特质。从明英宗到末代崇祯皇帝,即便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没有一个皇帝舍弃“国门”逃跑。在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被俘,却仍然拒绝签订任何不平等条约,最终另立新君,成功反扑击溃蒙古。即便明朝历史上曾经历巨大的压力,但从未屈膝签订不平等条约。明末时期,面对清朝的威胁和李自成的起义,大明王朝依旧以坚定的意志兵分两路进行抵抗。末代皇帝崇祯在国破之际,留下遗言表示尸身可以由李自成处置,但不要伤害百姓,最终选择自缢殉国,展现出末代皇帝的傲骨。
明朝的坚韧不仅体现在皇帝身上,还表现在各方将领身上。在1659年,明朝已经沦陷大半,南明王郑成功试图北伐收回南京,然而遭遇失败。此时,郑成功陷入困境,军队元气大伤且粮草不足。与此同时,荷兰殖民者占领了中国福建海对岸的宝岛,并在岛上留下数千荷兰军。面对这一局面,郑成功并不急躁,而是灵活变通地利用他的经过正规训练的军队。他带领两万多人于1661年远征,成功收复宝岛,打败了荷兰军,建立了新政权。明朝虽然风雨飘摇,国土沦陷大半,但在面对世界航海霸主荷兰时,依然能够打崩这些外来的殖民者,收复自己的国土。这一事实让后世感慨不已。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帝国,尽管历经风雨,但仍然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伟大国家。清朝后人对其的评价也是“远迈汉唐”,足以证明明朝的实力和坚韧不拔的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