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卫青、霍去病
是汉武帝时期叱咤风云的著名统帅、军事家。
他们都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犁庭扫穴,深入大漠,重创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为西汉北方边疆地区的安定做出很大贡献。然而,
北方匈奴势力虽然遭受重创,却还没有彻底被消灭。
卫青、霍去病虽然一辈子都在打击匈奴,但却未能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在匈奴的势力遭受打击后,只要能稍稍恢复一点,就仍然能骚扰汉朝的边境。
因此,在汉武帝之后,
匈奴依然是西汉政权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直到汉朝的另一名将的出现,才最终搞定了骚扰秦汉数百年的匈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位名将叫
赵充国
,出生在甘肃天水一带,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自幼喜读兵书,为人有胆有识,富有谋略。下面我们就谈谈赵充国那个时代所发生的的事。
一、汉武帝后期的情况
我们先从汉武帝后期谈起。汉武帝曾经三次发动大规模北伐,大大打击了匈奴的势力。可是在随后的十几年,匈奴一直在休养生息,
到了汉武帝太初年间,又再次变得强大了起来,重新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
而汉朝这边的形势却变得非常的严峻。汉武帝几十年来不仅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又对南部、东部和西部进行了绵延不断的征战,虽然使得西汉的版图空前扩大,但是
沉重的兵役也造成了经济凋敝,民众四处流亡的局面。
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地破坏,粮食减产,国库空虚,农民食不果腹,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据估算,
汉朝这个时期的流民已达数百万之多
。大量的流民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治安恶化,社会动荡不安。强盗多如牛毛,朝廷虽派军镇压,却难以全部剿灭。而这时的汉武帝刘彻,却变得十分昏聩。
他任用酷吏,原本指望能镇压各处发生的民变,可是却让地方官感到害怕而隐瞒不报,造成国内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他与太子刘据的关系日益激化,最终导致
了“巫蛊之祸”
,太子被杀。在那个嫡长子继承制的年代,这样无疑给汉朝带来了分裂和动乱的隐患。
但汉武帝毕竟是一代雄主,在他晚年终于能认识到自己为政的很多错误,于是也
开始纠正苛政,停止发动战争,减少赋税,发展农业,不仅为西汉的中兴夯实了基础
,也为今后进一步打击匈奴积累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二、匈奴的强大与衰落
如前所述,
在汉武帝统治后期,匈奴再次强大了前来,又开始威胁汉朝的疆域
。可是好景不长,匈奴的衰落也随之而来。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公元前103年,
汉朝将领赵破奴率军与匈奴作战,被匈奴左贤王的大军包围
。在经过惨烈的战争后,汉军全军覆没,赵破奴被俘投降。
四年以后,
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出征匈奴,先胜后败,损失惨重,差点又一次全军覆没
。公元前97年,大将李广利率领十几万大军与匈奴鏖战,战局仍然不利。公元前90年,同样是大将李广利,在与匈奴遭遇时损失数万士兵,最终战败投降。
由于数次征伐匈奴不利,空耗国力,
汉武帝不得不采取守势,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攻击
。于此同时,一代雄主渐渐落幕,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匈奴的这次强大却未能持续很久。在战争、自然灾害轮流肆虐下,匈奴人口和领土日益减少,处境也越来越难。这时,匈奴内部各派势力的矛盾也开始激化,甚至发展到兵戎相见。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匈奴的实力又逐渐衰落了下来。
在汉昭帝时期,匈奴与汉朝的敌对关系有所缓和,标志性事件就是汉使苏武被匈奴释放
。其实真实的原因汉朝再次变得强大了。
匈奴见汉朝不好对付,就转去进攻实力相对较弱的乌孙
,没想到遭到了更大惨败。从此,匈奴军事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三、西汉的昭宣中兴
汉武帝刘彻去世后,
其儿子刘弗陵、孙子刘洵先后继位,分别被称为汉昭帝、汉宣帝
。这两位皇帝都是西汉时期很有作为的皇帝,尤其是汉宣帝刘洵,很有治国才能。
西汉在他们的统治下,走向极为强盛的中兴时期。
昭、宣二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于民修养;废除了不少武帝时期过于严苛的法律;整顿吏治,注意选用德才兼备的官员;大力惩治腐败,抑制土地高度集中。
这些措施不仅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也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在外交方面,为了对付匈奴,昭、宣二帝都极为重视西域,尤其重视与乌孙国的关系。
乌孙在当时的西域各国中,实力最强,是唯一能与匈奴抗衡的国家
,而且乌孙也一直心向汉朝。公元前73年,匈奴进攻乌孙,
汉朝应乌孙王翁归靡的请求出兵增援
,两军合兵一处,大败匈奴。
彼时,汉朝强,匈奴弱的局面已经形成。
匈奴长期为患边境,汉朝再派大军彻底击败匈奴已是箭在弦上。兵力是足够的,就看选将是哪位了。
就在这时,汉昭帝注意到正在军中崭露头角的赵充国了。
四、赵充国的高明计策
在汉武帝时期,赵充国就曾参与对匈奴作战。在战争中,他表现英勇、沉稳。在被重重包围的情况下,凭着机智勇敢,成功突围,使得李广利逃过一劫。
汉武帝得知赵充国的战绩后,不仅感叹万分,还升迁他为中郎。
汉昭帝年间,
赵充国先是平定了西部的民族叛乱,后又再次击败匈奴,并俘获了匈奴的部落首领
。长年累月的军事生涯,不仅使赵充国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更是锻炼并提升了他的战略眼光,为今后彻底击败匈奴奠定了基础。
一次,匈奴发兵攻打乌桓,当时汉朝的决策者霍光想乘这机会出击匈奴,但是还有些犹豫,于是就想问问赵充国的意见。
赵充国认为,现在不应该去攻打匈奴,就让匈奴去打乌桓,这对于汉朝其实是件好事。
如果这时去打匈奴,反而容易惹祸上身。
另一位将领范明友则认为这时候才是攻打匈奴的好时机。结果汉朝政府任命范明友为大将,率领汉军进击匈奴,
匈奴知道消息后很快就停止作战,准备进行反击。
范明友闻讯也不敢继续出击,转去攻打乌桓。
虽然这场战役汉朝最后获得小胜,但却同时得罪了匈奴和乌桓两大劲敌。
公元前72年,乌孙再次遭到匈奴的攻击。
当时的汉宣帝组织了五路大军,共十几万人数,与乌孙组成联军,一齐进攻宿敌匈奴。
赵充国是这五路大军之一的统帅,率数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原本计划与乌孙合兵于现今的新疆巴里坤附近,一举击溃来犯之敌。
令人没想到的是,
匈奴听说汉朝的军兵来了,竟然选择了逃跑。整场战争仅有一次遭遇战,被斩杀的匈奴军兵也只有三百多人
。
赵充国见敌人已经逃远,也就选择了撤兵。
动用如此多的军力,收获却如此小,这样的战绩自然令汉宣帝十分不满。
但是赵充国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匈奴虽然远逃,但是逃的方向却是更北方。大漠以北环境恶劣,气候寒冷,冬季连牧草都很少,根本不适合游牧民族生存,跑到那里是自寻死路,没必要再劳师远征。
况且,最北方有丁零,东边有东胡,西边有乌孙,
匈奴自己钻进一个大口袋里,结果一定会很惨。
果然,后来匈奴为报复乌孙而出兵,在路上遇到暴风雪,士兵损失了十分之九,从此元气大伤。
很快,丁零、乌孙、乌桓开始围攻匈奴,匈奴不敌,只得被迫西迁与西域接壤。再往后,
因为内乱,匈奴的势力彻底退出西域
,汉朝则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的实力大大减弱。
过了十来年,匈奴实力稍有恢复,又想侵扰汉朝的边境,汉宣帝仍然派遣赵充国率军扼守各个战略要地。这时的匈奴,已经完全没有与汉朝对抗的实力和勇气,在得到汉军已经做好了防御的消息后,单于只能领兵灰溜溜地撤走。
此后,
战争、灾害、内乱、分裂不断地消耗着匈奴的实力,使其再也无法对汉朝造成实质性的威胁了。
与卫青、霍去病不同,对于匈奴,
赵充国的策略更多的是借助外力来消耗他们,很少长驱直入地深入大漠去进攻匈奴
。
从结果来看,
卫青、霍去病虽然大败匈奴,但其实并未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而赵充国却能悄然地以较小的代价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当然可以归因于赵充国的战略眼光更加高明,他能过够看到更多不利于匈奴的各种因素,比如恶劣的自然环境,其他正在崛起的其他民族等等。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那时的匈奴还面临着分裂的局面。由于各个部落集团之间矛盾激化,导致内讧连连。各派实力人物都想争夺单于的地位,甚至发展到五单于争位的局势。
显然,
此时的匈奴已经衰落下去,而汉宣帝统治下的汉朝,实力却大大超过汉武帝时期
,处于极盛时期。有如此雄厚的国力做支撑,匈奴又怎敢随意进犯呢。
参考文献
邢晋源.汉武昭宣时期对匈奴政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9):2.
张大可.西汉杰出的军事家赵充国[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5.
[1]路卫兵.匈奴消失之谜谁能解得开[J].中国地名,20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