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按照我国的传统纪年,这是一个甲午年。7月,由日本挑起战争,大清帝国被迫与其开战。两个月后的1894年9月17日,其中的一场黄海海域战斗打响,自12点50分海战至下午5点半结束,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以至于在世界海战史上都极为罕见。
最终的战果是,大清帝国海军惨败,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舰队遭遇重挫。消息传开,国内朝野震动。
大清的群臣可能当时并不清楚,这场被日后称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会成为大清帝国乃至整个东亚历史的拐点。
当时,北洋舰队的7艘主力舰总吨位为27000吨左右,而日本海军的五艘主力舰吨位为14000多吨,前者几乎超过后者一倍,实力遥遥领先。
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排水量7340吨,而姐妹舰“镇远”实力同样相当,两艘军舰于1881年开工建造,三年后完成,定远号花费140万两白银,镇远号花费142万两白银。两艘姐妹舰船号称“亚洲第一巨舰”,为北洋舰队主力舰。
北洋舰队的实力亚洲第一当之无愧,但这种情况在这次大战后悄然转变。
激战了整整5个多小时。海战战果以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
这次战役被后世定性为“惨败”,大清帝国被迫赔偿2.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王朝3年财政收入,洋务运动三十年的收益一朝变成日本的大礼包。为何北洋舰队实力亚洲第一却遭到惨败,原因相信大家已经讨论了很久。
这场在19世纪末的海战影响至今仍在持续,许多人一直没搞懂,甲午海战为什么会输掉。由于当时各种形势复杂,事务繁乱,这场被称为耻辱的海战被误读,100多年来各种奇谈都出来了,其中有人提出了战舰沉没原因的分析,其中一个观点颇为引人注目:这些沉舰是由于使用了掺沙的炮弹所致,并且流传甚久。这直接导致那些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参战将士们被责骂和诋毁了上百年。
历史原因我们无法深究,距离现代较远的是1962年上映的老电影《甲午风云》,该片讲述了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反对李鸿章主和,指挥北洋舰队英勇抗击日本海军,在弹药用尽后,率领致远号战舰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以身殉国的故事。电影中有其中一幕:战士们拿起火炮弹药倾倒,倒出的不是火药而是沙子!那一瞬间,观影者心中充满了愤怒,纷纷把矛头对准购买炮弹的军官。
大连庄河海域的一艘沉船,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甲午海战中沉没的“经远”号,但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予以证实。2018年,这艘沉睡在海底124年的舰船被国家文物局证实,它就是124年前中弹沉没的“经远”号。
到了2023年的近日,甲午战争沉舰又添加了不少实证,直接辟谣炮弹掺沙一事。随着山东威海“靖远”号遗址水下考古调查揭露,“炮弹掺沙”并无实证,得出的结果反而证明了大量弹药是比较先进的,有许多都是从英国直接订购的。在现场也发现大量弹壳,这可以充分说明在海战中存在大量反击行为。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实际上炮弹里面装沙子在19世纪很常见,这种炮弹是实心弹的一种,击中敌舰后不会爆炸因此威力不大。需要和另一种炮弹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效果。因为当时各国主力舰火炮的命中率低得可怜,只有3.5%-—4.7%,要想击沉一艘舰船就需要有足够数量的炮弹击中敌舰,没有个数百发想都别想。
另外,流传较大的也有主炮晾晒衣物这个说法,用这个证明北洋舰队那败坏到极点的军纪。
其实这些流言是日本人的策略之一,他们为了坚定的信念,提高作战信心,早在甲午海战之前几年就开始了舆论战,要先从心理上攻占优势。于是“北洋舰队在旗舰定远舰的主炮炮管上晾晒衣物”的大量信息开始传播。
不仅如此,为了将这个谎言彻底落实,日本在1899年大规模印刷了明信片,上面写着“东乡平八郎看到定远舰上晾了很多衣服”。实际上明信片上的军舰根本不是定远舰,只有一根桅杆、一个烟囱,而定远舰有两根桅杆、两个烟囱。
还有更多类似的坊间流言传:军舰大炮炮口都是灰尘;军舰上聚众豪赌;军舰的官兵们上岸进行集体招妓等。由于宣传得太过成功,不仅外国人甚至我们自己的学者都纷纷引用,用来说明北洋舰队官兵们的纪律败坏到极点。
所以,到底是大清的官员徇私舞弊中饱私囊,还是西方列强狡猾阴险坑了我们一把?就由读者思考了。
要想完全揭示历史事件的真面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已经过世,留下的只是代代相传,不敢当作信史。这次“靖远”号遗址发掘出水的大批文物,为甲午战争研究增加了实物证据,炮弹掺沙子、炮管凉裤衩这类历史流言,都被证实是子虚乌有的,被澄清了,根本没那回事!
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将让我们更加接近真实的历史,通过这种历史事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历史的真相,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之所在,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历史也是一面镜子,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更好地认识到我们应该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