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提起王莽,大家的首要印象大都是篡汉、狡诈、虚伪等负面形象。
这主要由于传统撰写史书的史官深受正统观念影响,对于篡夺正统王朝政权的人及其建立的新朝,基本持否定态度。
进入近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尽量客观、公正地去看待这些负面人物,王莽完整的形象也逐渐被揭露。
今日就让我们通过王莽执政时,进行的改制活动来探究一下吧。
王莽改制的背景
王莽所处的时代为西汉后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烈,处处潜伏着危机。比如历代统治者都要调节的土地关系问题。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逐渐崛起的地主豪强势力使这一境况更加不可遏止。
他们为了巩固、发展势力,无限制地兼并自耕小农的土地,导致大量的自耕农失去土地,甚至妻离子散。
这就引发了西汉社会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流民问题。流民数量增多,流散于路,这就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大量的劳动力脱离社会生产,不仅会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定。
比如民与民之间的摩擦加重,百姓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渐增,揭竿起义的现象必定会与日俱增,显然这会对西汉政府的统治产生不利影响。
为此,西汉后期的统治者曾采取过一些措施。
比如汉元帝曾数次下诏减免租赋,将皇室所属的部分苑囿以及荒地分租给农民耕种;
汉哀帝在位之初,曾提倡节俭,还采纳师丹、孔光等人提出的“限田限奴婢议”,但因遭受强烈反对,不久便罢置。
此外,这一时期的奴婢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
面对这些关乎统治危亡的社会问题,西汉统治者拿不出有效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此时的西汉社会犹如病入膏肓的巨人,只能无奈地走向命运的终点。
而继西汉之后的新立王朝是否能稳固长存,就看其是否能很好地解决土地兼并、流民问题和奴婢问题了。
这也是为何王莽一建立新朝,就着手改制的根本所在。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王莽这个人是如何走向高位的。王莽出身权势极大的王氏家族,与族中一些沉溺于声色犬马、奢侈享受的人不同,王莽本人深受儒学的影响,并体现于日常言行中。
据史书记载,王莽为人恭俭,勤于研学,学识广博,在家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认真教习去世兄长的遗子,令其学于博士门下。
其本人又善于结交贤士,名声远扬在外。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荒淫的汉哀帝崩逝,王政君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亲政,王氏家族的权势达到顶峰。
王莽先前扳倒了强势政敌淳于长,在经历官场沉浮中,始终严于守己,光散赏赐于贤士,积攒了众多支持莽的势力。
哀帝去世后,年仅八岁的汉平帝即位,王莽在众臣的推举下被封为安汉公,居于“四辅”之首,一步步在朝政中发展自己的势力。
摄取大权的王莽提拔支持他的势力,打压清除反对势力,在朝中广泛封赏刘姓宗室和功臣后代,在社会上积极救助灾民,同时广置学校等。
王莽的系列举措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好评,得到大家的支持和拥戴。
公元八年,王莽终于等来了成熟时机,废汉帝,自立为帝,建立新朝,次年开始开展其规划已久的改制活动。
王莽改制的内容
首先是推行王田奴婢政策。针对社会上积攒已久的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王莽致力于从他信奉的古书中求得解决之策。
王莽认为造成土地兼并四起,致使“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的根本原因在于井田制的废除。
他认为井田制是最为完美和理想的土地制度。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根据《周礼》所载的井田制对当前田制进行改革。
王莽下令将全国的土地更名为“王田”,禁止私人买卖。
每户男丁在八口以下者,如果占有田地超过一井(即九百亩),必须将多占的土地分给宗族、邻里或乡党;原来没有土地的,现今应依制授田。
此外还将奴婢改称为“私属”,不得买卖。王莽此举是为了遏制土地兼并和自耕农向奴婢转化的势头,但显然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符,无法贯彻实施是必然的结果。
其次,颁布“五均、六筦”之策。该项政策是王莽在经济方面推行的措施,很好地体现了其先进的城市工商业管理思想。
所谓“五均”,就是在全国六大城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
五均官的职责为调控市场物价,收取工商业税,同时办理相应的赊贷事务。
政府所办理的赊贷业务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或欲从事工商业而缺少资金的,可向政府部门贷款。
其中祭祀贷款的还款期限为十天,丧葬贷款为三个月,两者均不收取利息,而从事工商业所借的贷款每年需要交纳十分之一的利息。
此举既减少了百姓受豪强、高利贷者的盘剥,又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增添了活力。
“五均”加上政府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收取山泽税共称为“六筦”。
这一政策是在西汉加强国家对于经济管制政策基础上的深入发展,将当时能够获利的盐、铁、酒等行业都归到国家的管制下。
其既为了打击豪强大族对于百姓消费必需品的垄断,也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王莽所建的新朝提供可以正常运行的基础支撑。
再次,王莽还进行了币制改革和统一度量衡活动。币制改革充分体现了王莽的复古精神,从公元七年到公元十四年,王莽共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第一次铸造了重十二铢的大钱,还仿古造了错刀、契刀等钱币;第二次改革废除错刀和五铢钱,另外发行宝货共计二十八品;
后两次一如前两次改革,既有旧币的废除又铸有新币。频繁更改货币,不合理的地方甚多,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
在统一度量衡方面,王莽的举措是值得称道的。
公元九年,王莽命人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这些新制的度量衡器较前代更为合理,后世多沿行王莽时所定的度量衡制度,足见其适用性和先进性。
后世发掘新朝的嘉量、卡尺等都充分证明了当时度量衡理论和科学理论的先进性。
王莽改制的结果
王莽原本是为了解决西汉以来遗留的痼疾,维护和巩固新朝统治而进行的改制。
但他为了构建自己内心的大同世界,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逆转当时的发展浪潮,致使当时支持王莽政权的人都纷纷反过来讨伐他。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被杀,仅存15年的新朝至此终结,同时也宣告了王莽改制的失败。
王莽改制推行的很多措施都存在弊端。比如推行“王田私属制”。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兼并势头强劲的背景下,王莽毅然逆流倒施,恢复井田制,将土地归为国有,禁止交换买卖,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许多豪强大族因换卖土地而受处罚,这就使他们从原先支持王莽转而反对王莽政权。
失去豪强大族势力支持的新朝,覆灭于农民起义的浪潮下是必然的命运。
百姓受王莽改制的迫害也不轻。如推行“五均六筦”有利民之意,但在具体执行时,权力都握在富商大贾的手中,他们与当地政府相勾结,弄虚作假,反而使百姓遭受的剥削更重了;
币制改革使币制变得极为混乱,不合理的货币转换实际上加重了对百姓的经济掠夺。
百姓无法生存下去,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绿林赤眉起义,王莽新朝最终被推翻,改制失败。
当然,王莽改制中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比如其超越同期人的城市工商业管理思想,制造出来标准的度量衡器物。
曾让今世的部分人怀疑王莽为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人物,这虽不可信,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王莽改制中部分措施的先进性,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结语:
中国历来有史官记录时事的习惯,这也使我们能够通过史料,去窥得当时历史发展境况的部分内容。
但是由于史官撰文逃不开其自身所持史官的影响,我们无法保证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百分百正确的,王莽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史书记载下的他似乎全是负面形象,但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了实现心中那个理想社会而做的努力。
同时也能看到他博通经文、勤俭自律等优点,因此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人和事,不能随意地以偏概全。
参考资料:《汉书·王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