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嘉福殿内 曹丕遗诏
公元226年夏五月,天气已经热了起来,嘉福殿中的曹丕却依然感到有些冷。
他的身体已经被掏空,十分虚弱。
但作为皇帝,他不能不勉强支撑,安排后事。
曹丕临终前最主要的事当然还是安排朝政大事。
其核心内容,除定下皇位的继承人为曹叡外,便是在人事上为曹叡选任辅政大臣。
对此,《晋书》记载:
“天子(指曹丕)疾笃,帝(指司马懿)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1]
《三国志》记载:
“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指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嗣主。”[2]
二者内容基本相同,并有互补,可作为信史。
(二)
四位辅政大臣
曹丕安排的四位辅政大臣中,曹真是一位武将,也是曹操的族子,从小与曹丕生活在一起。
游戏中的曹真形象
曹真武艺超群,胆识过人,有一次被老虎追逐,回头射杀老虎,曹操非常赏识,派他统帅虎豹骑。此后,曹真在战场上屡立功勋。平定灵丘,被封为灵寿亭侯;在下辩击败刘备的别将,被拜为中坚将军;还被任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将打败刘备别将高详;曹操到汉中作战时,则派曹真到武都迎接曹洪等人屯守陈仓。等曹丕成为魏王后,任曹真为镇西将军,管理都督雍、凉二州的所有军事,因战功进封为东乡侯。黄初二年(222年),曹真被调回京都洛阳,出任上军大将军,督领中外的所有军事。后又与夏侯尚等人讨伐孙权,击溃了屯驻于牛渚的守军,转拜其为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
曹真对曹氏父子忠贞不二,是曹氏宗族的代表,且有勇有谋,屡经考验,可担当大任,因此,曹丕临终前选择辅政大臣时,曹真为首选。
第二位辅政大臣是陈群,便是那位提议九品中正制的官员。
游戏中的陈群形象
陈群出身世家大族,与孔融为友,颇有盛名。年轻时曾是刘备部下,劝说刘备不要东进,以防吕布在后面袭击。刘备不听,以致大败,深悔不听陈群之言。陈群后来避难徐州,成为曹操部下。有人向曹操推荐王模、周逵,陈群认为此二人没有德行,用之必败。曹操不听,后来王模、周逵果然因作奸犯科被处死,曹操转过头来向陈群道歉。曹丕当太子时,陈群与司马懿、吴质、朱铄号称“四友”,深受曹丕器重,待以交友之礼。曹丕当魏王后,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并升迁其为尚书令。在此之后,陈群便提议九品官人法,帮助曹丕登上帝位,也为世家大族垄断统治权奠定了制度基础。由此,陈群深受曹丕重视,也是世家大族的高层代表。
曹丕选陈群辅佐新皇帝,其实也在笼络世家大族。
按照《三国志》中所载,第三位辅政大臣为曹休。
曹休与曹真一样,也是曹操族子,在战场中冲锋陷阵,屡立大功,被曹操赞为“千里驹”。曹丕讨伐孙权时,曾任曹休为征东将军,其他诸路均失利,而曹休军队则取得大捷,因此更受曹丕重视,拜其为扬州牧,屯驻东南边境防止东吴进犯。
他也是曹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在地方与中央的曹真遥相呼应。
至于第四位辅政大臣司马懿,他与陈群一样,也是世家大族利益集团的代表。
司马懿剧照
曹丕当太子时,司马懿担任太子中庶子,是太子的亲近之臣。他的办法很多,曹丕“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因此备受重视。曹丕称帝后,司马懿先后担任丞相长史、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给事中、录尚书事等职,实际上成为曹丕的大管家。曹丕南征东吴时,留司马懿居守洛阳,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曹丕视其为汉初的萧何,非常信任,因此临终前也把他作为辅政大臣之一。
由上所述,曹丕安排辅政大臣时,可谓考虑周详、安排合理。
那么,除了对这四人信任,并了解这四人的品行能力之外,曹丕还有什么考虑?
(三)
深密的心机 潜藏的危机
汉魏洛阳故城
曹丕对自己的亲兄弟非常防范,因为怕这些人觊觎皇权;但他不能不依赖于自己所在的曹氏家族。
现在,由曹氏家族的两名得力大将作为代表,分别掌管中央与地方的军权,在曹丕看来,可保曹氏江山内部的安全,并抵御来自蜀汉与东吴的威胁。
自九品官人法推行以后,曹丕就将曹氏政权与世家大族紧紧地绑在一起。
现在,由世家大族的两位深谋之士在制度与内政上把关,在曹丕看来,可保曹氏江山的稳定与长远。
四位辅政大臣既能互相补益,又可互相制衡,在这方面,曹丕的心机应该说是很深的。
然而,偏偏是这样一道考虑周详的遗嘱,却为魏政权埋下了祸根。
陈群继续把九品中正制进行到底,世家大族的权势因此更加强大,形成方方面面的垄断,渐渐可与皇家权势抗衡。
而司马懿更是一匹长期潜伏的“头狼”,一方面在做事中不断强大自己及其家族的实力,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掂量着时势的变化……
(待续)
(张建安修改于2023年1月12日)
[1]见《晋书·宣帝纪》
[2] 见《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