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公元前209年,
刘邦在今位于江苏徐州的沛县起义
,而后一路高升,登上汉高祖的高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皇帝。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初随他一同的起义军中也有不少成为西汉的开国元勋。
不过,让后人感到尤为好奇与惊讶的是,曾是春秋时期的王族后人——
萧何
,却也是刘邦的追随者。要知道,依萧何的背景与名望,足够肩挑“沛县起义”的大旗,但他却心甘情愿作为刘邦的“绿叶”。
萧何与成为“沛县老大”的刘邦相比有何不足?
刘邦
又在起义中经历那些不为人知的艰难呢?
让时间倒溯回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
被历史发展裹挟着的起义运动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一统六国
,建立秦王朝,这是封建统治阶级成立的根源。他靠着一人独大的霸权手段,让天下人臣服,即便民众有反叛心理,也不敢肆意妄为。
不过,
秦始皇
终究是肉身凡胎,要经历生老病死,而秦朝也随着他生命的凋零,逐渐走上末路。
秦二世
坐上高位后,
秦朝的万世江山已经摇摇欲坠
,暗流涌动。而他不管不顾,更加变本加厉地剥削和压迫民众。
一时间,百姓们怨声载道,心中不满情绪加剧,出现有志之士揭竿起义的现象,特别是“陈胜吴广起义”后,
越来越多的各路势力都加入到起义反抗同统治的队伍中。
而刘邦的起义之心,也应运而生。
他出生农家,早年不事生产,
一次被老师训斥后逃学,
开始了散漫的混混生活。不过,他为人豁达大度,乐善好施,这也为他后来的“成事”奠定了基础。
秦朝时期,他出任沛县泗水亭长,
干着今基层公务员的工作
,活少钱多,每天跟着一帮兄弟们喝酒吃肉,有时还仗着身份,赊账欠钱。
《史记》上记载:汉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可是,这样的快活日子并未持续太长时间
,刘邦很快迎来人生的一次重大变故与机遇。
这天,
他以泗水亭长的身份
,为沛群押送徒役到骊山修建陵墓。这本是一次普通的押送任务,但在途中,有些徒役害怕沉重的劳作,伺机逃跑,或许不到骊山,这些役夫都会跑个精光。
刘邦心中清楚:完不成任务,领罪后只有死路一条。他左思右想,趁着酒劲作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释放所押送的所有徒役
,自己也要踏上流亡之路
。
或许是刘邦的好心好意,激起徒役们的忠诚,竟然有十几名年轻力壮的徒役愿意誓死追随他。这大大增加其“落草为寇”的信心,从此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未知的道路上。
那时,在刘邦的身上,
还发生过一件神奇的事
情。
这天,他又像往常一般喝了酒,醉醺醺地穿过沼泽地,
而一条体型硕大的大白蟒突然出现,
拦住其去路。他因为朝廷命官沦落成通缉犯,本就心里憋气,此时更是气愤到极点,抽出佩剑,将蛇斩成两段。
此时,草丛中走出一名妇人,哭着说:“
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化身为白蛇,出现在路中间,却被赤帝的儿子杀死。”
忽地,又凭空消失。
不可否认的是,
刘邦斩杀白蛇,
而且富有“龙相”一事与陈胜、吴广从鱼肚子中取出“陈胜王”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沛县不少年轻人都前去依附,壮大其队伍。
不过,
起初想要发动“沛县起义”的人并非是他,
而是沛县县令。可是,因为其势力众多,导致对方忌惮不已,担心刘邦会反杀,最后竟然演变成关闭沛县城门,诛杀刘邦追随者的闹剧。
刘邦当即说服沛县父老乡亲,里应外合,完成这件声势浩大的“沛县起义”。他顺应历史潮流,而且有勇有谋,
才有了此后的的丰功伟业。
不过,除了刘邦自身的因素,也有相当一部分外部原因,特别是依附的势力居多,不止有萧何,还有吕家。
早在刘邦作沛县亭长时
,就与萧何和吕家建立了深厚的渊源。
当时,
吕公
与家乡单父县的人结下冤仇,来到沛县定居。而他与沛县县令是老相识,因此前来拜访并妄图攀关系的人络绎不绝,刘邦也赶着去凑热闹。
可是,没等刘邦踏入吕府大门,就被担任沛县主簿的萧何拦下,说
:“要想到堂内就坐,需出贺礼钱一千,否则免谈。”
他身无分文,却毫不怯场,大声地喊:“我出贺钱一万。”吕公见其气宇轩昂,连忙迎客,而萧何也只能放他进去。
刘邦酒足饭饱后,又被吕公盛情留下,还商定了婚事,娶
吕雉
为妻。后来,吕家再遭仇人追杀时,一向重情重义,
又颇具胆气和魄力的刘邦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一力解决吕家的麻烦事儿。
因此,刘邦初生起义的念头时,吕家举全族之力,成为其背后最强有力的支撑。
不过,相比于农民刘邦,
曾是六国王族遗孀的萧何似乎应是“沛县起义”的最佳人选
。但事情的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是萧何完全不具备刘邦发动起义的优势。
各有优缺,只有刘邦能担起义大任
《史记》中记载: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由此可见,萧家是丰沛之地有名的大家族,影响根深蒂固,而萧何也凭借着出众的成绩,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
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很快就成为文官中的有名之流,所以在结识刘邦后,才能不断借助自己的势力,帮助刘邦高升,甚至还屡次帮其解决账务上的麻烦,让刘邦在沛县拥有一定号召力。
可是,在风云变化的历史时局中,有一项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太平盛世中,文官地位大,而一旦到了兵荒马乱的年代,
冲锋陷阵的武官倒成了香饽饽。
萧何是文流出身,素日里处理内务、行公文拟诏令等得心应手,但要是领兵打仗,却有些畏手畏脚
,完全比不上刘邦无所畏惧的领兵作战能力。
因此,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刘邦的汉军才能越战越勇,甚至越败越强。但是,如果换成萧何,
恐怕只是“纸上谈兵”,
不会有后来的汉王朝。
不过,两人一文一武,相辅相成,倒成了沛县起义成功的关键。当然,他们除了性格上的差异,
萧何也有自己的考量。
虽然“陈胜吴广起义”给众多对社会现实不公而愤起抗之的有志者作了“榜样”
,但是,也有不少因为起义失败而受到秦二世剿灭的队伍,是另一种的“前车之鉴”。
萧何在朝为官,
熟知秦律中
“造反诛灭九族”
。他担心一旦失败,不止自己性命不保,连整个萧家及宗族都有可能覆灭。
在“一步天堂与地狱”的选择中,萧何不能赌。而刘邦平民出身,甚至可以说除了起义,只剩下死路一条,这样的亡命之徒,最适合肩挑重任
,也可以毫无顾忌地赌一场。
换句话说,萧何等其他大家族的追随者,之所以让刘邦做领头羊,而自己心甘情愿的做“辅佐之臣”,是因为成功能分一杯羹,既得高位
,也能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
,失败则独善其身,可保性命无忧。
这样坐收渔翁之利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古代人推崇占卜
,而刘邦身上的神迹较多
,因此,萧何等人都相信,有刘邦坐镇,起义必定会事半功倍。
虽然刘邦清楚自己独挑起义大梁
,对萧何等人是一本万利
,只赚不赔,但还是在恭维声和时局变化中,接过这份重任。
因此,尽管萧何的地位和名望远远高于刘邦,却不是起义军的理想带头人。但是,他们各司其职,
这支队伍也越来越强悍。
圆满结局,各得其所
沛县起义成功后
,刘邦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大,而后三年抗秦中,攻略周边群县,积蓄兵力。后楚汉之争时,大胜项羽,得天下称皇帝,开创一个强盛的大汉王朝。
而萧何也因此“得道升天”,成为百官之首,甚至可以说是除了刘邦外,唯二可以发号施令的人。
另外,
樊哙
和
周勃
等最早跟随其起义的人
,也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
即便后来有不少半途投靠,成为“异姓王”的大才者,被刘邦铲除异己,但他们始终位高权重,无人能撼动其地位。
无论刘邦与萧何之间是君臣,又或者是合作伙伴,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之间的信任
,最终成就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