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奇闻异事。
例如一生中只娶了王皇后的明孝宗朱佑樘是不是真的怕老婆?
因为大臣奏章过于繁琐,朱元璋暴打了他一顿?
万历皇帝为何长达二十八年不上朝?
而这其中,最有神秘气息的还是锦衣卫。
各种电视剧和史料中总能看到对锦衣卫地描写。
他们游走在皇宫各个角落,为各代皇帝暗中执行秘密任务。
事实上,锦衣卫最特别之处就是他们权力的威严。
无论是朝中重臣还是皇亲国戚,在锦衣卫眼中都是待审的羔羊。
他们甚至被后人称为明朝皇宫的的特种兵。
其训练有素,只忠心于皇帝。
那么,
锦衣卫到底有什么样的权力,能让整个皇宫都谈之色变呢?
权力大起大落再大起,锦衣卫贯穿整个明朝
其实,锦衣卫的出现不过是皇帝为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
1382年,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这一安保机构。
其目的是通过武力来让自己的地位更加不可撼动。
彼时,他让自己信得过的武将担任锦衣卫的首领。
自然,锦衣卫的直接上级就是皇帝本人。
他们的主要职责便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当时,第一代锦衣卫可以越俎代庖地直接处理朝中问题。
同时,他们逮捕、审讯犯人不必层层汇报。
但是五年后,朱元璋渐渐意识到他的信任让锦衣卫有些滥用职权。
于是,他又颁布诏令收回锦衣卫管理皇家监狱的权利。
1421年之后,明朝迁都至北京。
这时,已经是明成祖朱棣掌管皇宫。
他在掌权后又恢复了锦衣卫的权力,让他们参与巡查缉拿,甚至多次扩张了锦衣卫的规模。
到了明宪宗那个年代,锦衣卫的权力已经十分鲜明。
他们除了进行巡逻,守护皇宫安全,还要掌管朝中官员的贪腐事件。
时间一长,这个特殊的组织日渐庞大,
可以说在这个时期,锦衣卫愈发稳固并且到达一个顶峰。
但是到了正德年间,锦衣卫的权威又一次遭到了挑战。
彼时,东西二厂出现。
这个直属中央的机构机和锦衣卫一样,都是直接为皇帝解忧。
可想而知,其业务上难免会产生一些碰撞和重合。
因此,双方关系始终有些僵硬。
东西二厂的首领太监刘瑾曾经一度受到皇帝的喜爱,连带着削弱锦衣卫的权力。
但是到了钱宁接管锦衣卫后,形势再次发生逆转。
明武宗非常看重钱宁的管理能力,锦衣卫又再次成为明武宗的独宠。
等到下一任锦衣卫的首领陆炳执掌期间,更是学习了钱宁的优势,让锦衣卫的权势遍布皇宫。
一时间,皇宫各处都对锦衣卫闻风丧胆,就连不可一世的东西二厂也不得不低头。
尝到了甜头的陆炳开始变本加厉地扩张锦衣卫的权力
。
他带着锦衣卫在朝中铲除异己,在宫外结党,朝廷上下没有一人不归顺于他的欺压。
朝中大臣更是整日提心吊胆,害怕锦衣卫盯上自己。
那段时间,他们惶惶不可终日,每日上朝犹如上刑,一个不小心就会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到了隆庆帝时期,锦衣卫的滔天权力已经达到让皇帝不得不防。
为此,他重新提起东西二厂的权力,让其与锦衣卫互相牵制。
皇帝对锦衣卫的戒心渐渐让两厂占据了主导地位。
直到明朝末期,锦衣卫已经完全不能和东西两厂抗衡,权势一落千丈。
而到了清朝,顺治帝对于锦衣卫的前史心存芥蒂,最终直接废除了锦衣卫这个机构。
就这样,锦衣卫长达290年的权力彻底结束。
锦衣卫的废除,绝不能说是一个偶然。
在锦衣卫权力运行的三百年间,他们收到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还是以恶评为主。
那么,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朝中上下都对它的结局拍手称快呢?
功不压过,结局为民心所向
其实,仔细分析锦衣卫的权力更迭,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无论是锦衣卫还是东西厂,都是皇帝手中的棋子。
他们权力再怎么大,最终的命运始终被皇帝拿捏。
毕竟锦衣卫的总指挥始终是皇帝的亲信。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些人纵然利欲熏心,也都是有才能的重臣,不能单纯给予负面评价,需要辩证地看待他们的功过。
不过很明显,锦衣卫的过错是大于功劳的。
其主要的过错便是对权力的滥用和司法程序的破坏。
再加上长时间没有竞争的环境,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在官场横行。
要知道,锦衣卫是独立在皇宫的机构。
他们不受三司的束缚,甚至在很多时候会抢夺三司的合理权力。
对于那些需要锦衣卫和三司合力处理的案件,锦衣卫则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如此一比较,三司根本没有发言的余地,形同虚设。
除了不允许有别的机构插手,锦衣卫办理案件时尤其善用重刑,屈打成招的案件不在少数
。
对于锦衣卫来说,事实究竟如何是由他们说了算的。
诬陷忠良大臣,不讲证据抓捕朝廷命官,可以说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
天启年间,锦衣卫的指挥使看朝中大臣杨涟不顺眼,便设计虚假笔录抓捕杨涟,重刑下要求杨涟指认兵部尚书并不存在的罪行。
杨涟铮铮铁骨,不肯招认不存在的事。
于是,锦衣卫直接伪造了证据,对外宣布尚书的罪行。
这样黑白不分的审判是锦衣卫的家常便饭。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就是锦衣卫的办案宗旨。
除了陷害作假,锦衣卫还经常毫无缘由的抓捕官员。
正常规章制度下,无论是哪一个机构都有自己的一套流程,要有批文和证据才能实施抓捕。
如果是宫外的案件,还要牵扯到更多机构的协同。
但是锦衣卫对这些条例视而不见。
办案中,锦衣卫从不申请批文,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抓捕犯人。
这样藐视朝廷律法的行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皇帝的过度信任。
锦衣卫最横行霸道的时期,是朱元璋在任的时候。
由于朱元璋的信任,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有几万朝中大臣死于锦衣卫的刀剑刑具之下。
足以见得锦衣卫的手段之残酷。
此举让朝中上下怨声载道。
可即使如此,锦衣卫还是被各位皇帝加以重用。
这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锦衣卫严格的管理制度
。
锦衣卫分为两个分支,负责着不同的职能。
但同时,这两个分支又要互相监督,独善其身又要保证对方不出错,否则便是有罪同当。
而锦衣卫两个分支都直接听命于皇帝。
君王的威严让他们不敢有一丝松懈,因此在纪律管理方面十分稳定,从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皇帝的命令可以说是使命必达,这也是他们深得皇上信任的原因之一。
锦衣卫的另一个功劳,是对朝廷重臣权力的制衡。
他们铁面无私地为君王惩治贪污腐败现象,没有竞争,自然也不会受到胁迫。
因此,其一定程度上压制住了朝中的腐败。
朱元璋创办锦衣卫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整治朝廷。
一个直接听命于自己的机构,分派在朝廷内外为皇帝打探,让朝廷大臣们不敢有异心。
虽然论官职,锦衣卫只有区区五品,但是论权力,这个机构的能力是许多大臣都十分忌惮的。
不仅在皇宫内,全国到处都是皇帝下派的锦衣卫身影。
即使是远离皇宫的县城官员,也时刻被锦衣卫监督。
因此有锦衣卫的地方便没有官员一手遮天的现象。
只可惜,这些功劳并不足以抵消他们的过错,所以面对锦衣卫最终烟消云散的结局,没有一人为其扼腕。
水满则溢,权大必失
正如前文提到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初心是为了整肃朝廷官员。
但最终,锦衣卫却成为朝廷中最大的毒瘤。
面对膨胀的权力,锦衣卫早就忘记了他们一开始的任务只是监督朝廷和惩治腐败。
皇帝的信任和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肆无忌惮,把朝廷上下搞得人心惶惶。
后世曾评价锦衣卫:
“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
明朝覆灭后,锦衣卫也随之消失。
可以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锦衣卫的猖獗。
结论
明朝276年的历史中,锦衣卫始终有着一席之地。
他是明朝独有的皇帝的利器,为了皇帝的意愿而出现,最终也因为皇帝的忌惮而消亡。
显然,皇帝是保护锦衣卫的坚硬屏障,也是废除锦衣卫的唯一权力者。
它的命运全由皇帝掌控。
参考古籍
《明史》
《明实录》
《明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