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谁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
创始人
2025-07-16 03:03:37
0

我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其间大大小小的战争数以万计,这造就了无数古代名将。那么谁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呢?我以为非秦末楚汉战争时期的韩信莫属。

我们不妨拿几个名气比较大的将领和韩信比一下。

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齐国人,在吴国为将,春秋时期军事家。,《孙子兵法》的确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军事著作,其军事思想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落伍。然而孙武只能说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在军事实践上却未有什么有名的战例见于史料,《史记》上只是说:“(吴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并没有把功劳都归于孙子,只是说他贡献很大而已。

吴起:春秋时名将,与孙武齐名,卫国人,曾先后在鲁国和魏国为将,在魏国受到文侯和武侯两代君主重用,说到战绩,却只不过“击秦,拔五城”,还有“为西河守,甚有声名”而已。再就是对魏武侯说的那句名言“在德不在险”了。

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使他出名的战役是那次率五国联军伐齐,开始势如破竹,连下七十余城,齐国几乎灭亡。然而最后只剩下吕和即墨两座城池他却说啥也打不下来了,只能采取围困战术,后被人进谗言夺了兵权,换了骑劫为帅,结果被田单用火牛阵打得大败,七十多座城池全部被齐人收复。

孙膑:战国时齐国名将,是孙武的后代。其唯一成名的战例就是那次“围魏救赵”,消灭了他的同学兼仇敌庞涓,此外就是教田忌如何赛马了。

白起:战国第一名将,秦国统一六国贡献最大的军事统帅。白起可能是中国古代消灭敌军最多的一位将领,一生中率军共消灭六国军队约165万人!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白起的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另外两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将)。但白起能够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张打歼灭战,这是非常难得的。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由于战功卓著,白起被封为武安君,任秦国国尉(相当于国防部长)。只可惜,白起功高遭忌,被秦昭王赐死,未能最终活着看到秦国统一六国。若单以战术层面而论,中国古代无人能过之。白起最遭诟病的就是他为人狠毒,长平一战,竟将赵国降卒45万人全部坑杀,未免太过残忍。此为为将者大忌。

霍去病:西汉名将。我最欣赏的名将之一。我欣赏他有两点:一是勇气,只率800骑兵就敢孤军深入敌阵,并斩敌两千余人;二是他的战法,他抛弃了老一代的李广等老将的坐等敌人来犯的被动打法,而是主动出击,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强大的骑兵集群快速突击,对敌纵深实施深远的战略迂回,将匈奴主力兵团一举合围,这种打法极其先进,与一千多年以后纳粹德国采用的闪电战有异曲同工之妙。难怪匈奴被打得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不断西迁以避汉朝锋芒,最后跑到了欧洲,在那里他们却如入无人之境,欧洲联军都被他们打败,由此可见汉朝军队战斗力之强。

霍去病当年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何等豪气!只可惜他仍然勇猛有余,谋虑不足,而且英年早逝,否则就比较完美了。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一部《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捧成了神机妙算、战无不胜的神人,这但与历史事实出入很大。实际上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而非战术家,他蜗居隆中一隅却准确地预测出天下将三分,而且为刘备制定了夺取益州(四川)作为根据地,然后分别从荆州出宛洛,从益州出秦川,采用钳形攻势两路出击争夺天下的正确战略决策。

然而,一旦诸葛亮亲自领兵作战就比较平庸了。他用兵一向谨慎有余,奇略不足,公元228年首次北伐进攻魏国时,他手下的将领魏延大胆提出率一万轻骑出子午谷偷袭关中,直捣魏都长安,这不失为一个奇计,但诸葛亮却不敢用险,未予采用,结果采取自认为最稳当的路线,出陇右,切断魏国与河西地区的联系,再徐图关中,他五次伐魏,路线都差不多,都以失败告终,总是打不过那个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些都是说打仗不能堂堂正正,中规中矩,战术要富于变化,以奇略取胜,而这恰恰是诸葛亮所短,因此,他屡战屡败,当在意料之中。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治军有方,所率“岳家军”声名赫赫,威震敌胆,屡挫金军,善于以少胜多,曾创造八百破十万的奇迹般战例(当然肯定有些夸张),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只可惜,正当岳飞豪情万丈地要“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的时候,高宗赵构听信秦桧谗言,连发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临安,杀害于风波亭,抗金大业半途而废,而岳飞作为一代名将未获全功。

历史上,能够始终追随明主,东征西杀,直到最后建立新王朝的武将不乏其人。然而,能够以一人之力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辅佐明主,最终一统天下,成其全功的,千古之下,唯韩信一人耳!

换句话说,作为一名武将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个人贡献率,历史上没有人能超过韩信的。

当年,刘邦被项羽打发到汉中那个穷乡僻壤作“汉王”的时候,身边能算得上人才的只有张良、陈平而已,但两人虽然足智多谋,却都是文人,领兵打仗不行;而刘邦手下所谓的武将都是他当年从老家带出来的酒肉朋友,这些人不是流氓就是混混(如樊哙就是个狗屠),根本上不了台面,不要说统帅千军万马,就是打一场像模像样的仗都成问题。如果不是秦军主力被项羽吸引在潼关一线的话,凭刘邦这点乌合之众根本不可能偷袭武关得手进而占领咸阳。

总算刘邦有点自知之明,乖乖的让出关中,没敢拿自己这帮人和项羽的精兵强将硬碰硬,否则一交手会让人家一鼓而灭。

刘邦呆在汉中,把项羽恨的牙痒痒,整天都梦想着离开这个鬼地方,打败项羽,去做皇上,可是他和他的手下却都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很多将领和士兵思乡心切,纷纷逃亡。

这个时候,韩信出现了。

关于韩信的出身,《史记》上几乎没有任何交代,只说他是淮阴人,家贫,连父亲姓氏名谁都没提,想来不会是什么名门望族之后,也不知道他满腹兵法是跟谁学的。

韩信虽出身布衣却自视极高,《史记》说“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塚。”可见其志向远大。从他甘受胯下之辱也能看出这一点------他不愿小不忍而乱大谋。

颇有戏剧性的是,他最初投奔的人正是被他后来设十面埋伏消灭的项羽,项羽给了他一个“执戟郎”的职务,相当于贴身卫士,这对项羽来说已经算高看他一眼了------一个不名一文的穷小子没让他当大头兵已经相当不错,换了别人肯定会沾沾自喜一番。然而对韩信来说这简直是对他的侮辱,韩信曾做过努力,向项羽提出过作战方面的建议,但贵族出身的项羽根本看不起出身布衣的韩信,他怎会采纳一个普通卫士的建议呢?于是韩信含恨离开项羽的部队。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刚从汉中出来办事的张良,张良慧眼识英雄,大力推荐他去投奔刘邦,并为他写了举荐信。

然而自尊心很强的韩信见到刘邦的时候并没有拿出举荐信,而刘邦恰恰不喜欢书生,何况是他这种破落的书生,于是对他很冷淡,只给了个管仓库的小官,这使韩信“很受伤”,于是再次失望地离开,幸亏萧何及时发现将他追回----因为萧何曾与韩信深谈过,知道他是个大才。

如果没有萧何那出“月下追韩信”,真的很难想象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汉朝十有八九就不会出现了,我们也就不会叫作“汉族”。

萧何看来很了解韩信那种高傲的个性,因此他力劝刘邦一改平时随随便便、呼来喝去的作风,郑重其事地沐浴更衣,筑拜将台拜韩信为大将(相当于后来的元帅吧!),我相信直到拜将的时候刘邦内心中对韩信仍是不以为然,同时他对韩信的嫌恶也很可能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一个不名一文的臭书生给个军官当还不满意,居然上来就想当大将!他同意重用韩信完全是出于对萧何的信任和依赖。

我们可以想象当刘邦在拜将台上郑重地将大将的印信和剑交给韩信时在全军所引起的震惊,那肯定是全体为之哗然!因为当时搞得有点像美国的奥斯卡开奖仪式那样,事先谁都不知道要拜谁,樊哙等跟随刘邦多年的将领人人都以为要拜自己呢!可是最后却拜了一个从未听说过的穷书生韩信!恐怕当场就会有几位气得晕倒!

使刘邦真正对韩信心服口服的是拜将后,韩信与他的那次长谈,也正是在这次畅谈中韩信表现出了他远超出一般武将的那种高远的战略眼光。

韩信首先断定,当今能够跟刘邦争夺天下的只有项羽,接着他问刘邦:“您觉得您跟项羽比,哪一个更勇猛强悍呢?”刘邦“默然良久”,说:“我不如他。”韩信说:“我也是这样看。” 接着他却话锋一转,说项羽必败于刘邦之手。为什么呢?他将项羽和刘邦做了对比:

项羽为人有礼貌,对手下十分仁爱,有人受伤他会含着眼泪给送汤送药慰问。可是当手下立了大功,应当加官进爵时,他却舍不得封赏人家,这样手下怎么会为他效死命呢?所以他的仁爱不过是“夫人之仁”而已;而刘邦虽然平时对手下呼来喝去,侮慢无礼,但如果有人立功,他赏赐起来非常大方,因此部下对他忠心耿耿。

项羽残忍杀害了楚义帝,又对所过地方烧杀抢掠,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大失人心,百姓对之恨入骨髓;而刘邦刚入关中就与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很得人心,秦地百姓唯恐刘邦不做秦王。

因此,刘邦只要与项羽相反,大胆破格使用各类人才,以天下土地封赏功臣,何愁项羽不灭?

然后,他又指出了具体的战略进攻方向:必须先夺取关中(陕西),以之作为根据地,然后向东发展与项羽争夺天下。

韩信的确具有非凡的战略头脑,因为关中是当时天下第一战略要地,是秦国赖以崛起的地方,关中地区不仅十分富庶,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整个关中处于渭河河谷中,四面皆为群山,只有东面一面向敌,而且有函谷关这样的天然屏障作掩护,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一旦占据这里,相对其他诸侯就拥有了天然的地理战略优势。

韩信一席话过后,刘邦大喜过望,对韩信相见恨晚,这时他才相信,韩信是一个旷世奇才,于是放手把军权交给韩信。

韩信一出马就来了个大手笔,搞了一个伟大的战略欺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汉中和关中平原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山脉―――秦岭,古时只有几条小道能够翻越秦岭沟通两地。栈道和陈仓小道都是其中之一。栈道正式名称叫褒斜道,是当时最常走的路线,在关中一侧的出口是斜谷关,而陈仓小道在其北侧,出口在陈仓渡口,二者相距70公里。

当初刘邦从关中进入汉中时,听从张良的建议,一边走一边将栈道烧毁,目的是麻痹项羽,造成刘邦打算安居汉中不再出来的假象。而韩信来汉中时走的就是陈仓小道,想必那时他心中就已想好了日后的进军路线。

韩信带兵偷渡陈仓,闪电般出现在关中平原,章邯等三个被项羽留下来监视刘邦的秦朝降将措手不及,很快就被击败,刘邦轻松的占领了关中。

说起来,刘邦能如此轻易得到关中源于项羽犯的错误。

项羽一生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没有果断地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以绝后患。其实他的谋士范增早就提醒过他刘邦是最危险的敌人,可项羽却犹豫不决最终没有下手,他之所以没有杀刘邦不是由于心地善良,而是因为他这个人虚荣心太强,太好面子,他唯恐用这种卑鄙手段杀了刘邦会被天下人耻笑,害了他的一世英名。在这方面他和后世的蒋介石倒是十分类似。

项羽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放弃关中,定都彭城(今徐州)。当初就在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决定离开关中返乡时,一个姓韩的书生(不是韩信)曾力陈关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劝项羽不要离开,想不到项羽却说出一句让人跌破眼镜的话:“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谁人知者?”我的天!这哪里像一个一统天下的君主说的话,简直就是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的见识!难怪韩生慨叹:“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韩生当然是被项羽放油锅里烹了,而项羽则得意洋洋的衣锦还乡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在战略上简直是幼稚的可笑。

韩信在占领关中后的采用的策略同样显示出他卓越的战略眼光。

他让刘邦率领主力出函谷关向东缓慢进攻河南吸引项羽主力,这样刘邦即使打了败仗也可很方便的退回关中;而韩信自己则率领一支偏师向北进攻赵国和燕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一带。得手后,并没有马上挥师南下增援刘邦,而是径直向东,进攻齐国,就是今天的山东一带,这样就在北、东两个方向对项羽形成了侧翼包围,这种打法非常高明,古今中外战争史中,取胜一方大多采用这种中路吸引,两翼包围的战法,这种战法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上都很适用。

比如抗日战争之初,日军进攻中国时就采用分别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同时进攻,北路是关东军出山海关南进,中路是上海,南路是香港和广州,一下子使中国军队陷入多线作战的境地。

日军从东北进攻中原时,也是分兵三路,中路进攻华北,东路进攻山东,西路进攻山西,占领了山西和山东,就对华北平原形成包围之势,华北地区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所以很快沦陷。

占领侧翼,就可免除中路我军的后顾之忧,又可对敌主力形成包围,因此占领侧翼对取得全局胜利至关重要。

我之所以推崇韩信,就是因为在他身上有着绝大多数武将所缺乏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在战术上,韩信同样是一位天才。

韩信本身精通兵法,但他却从不拘泥于兵法,而善于灵活运用。比如井陉之战,韩信领兵两万进攻赵国二十万大军,他违背兵法常识背水列阵,却大破赵军,擒赵王歇。战后有将领不解的询问,韩信解释说:通常情况下是不宜背水列阵的,可是我现在带的兵士既少又弱,战斗力较差,背水列阵就是要让他们没有退路,才能拼死一搏,因此才能创造以两万杂牌军消灭二十万精兵的战术奇迹。

又如最后的垓下之战,若按《孙子兵法》中“围师必阙”的原则,应该留一个缺口,放楚兵出来一小部分,以免困兽犹斗增加己方伤亡,可是韩信却偏偏用三十万人马搞了一个十面埋伏,把项羽团团包围,不留一丝空隙,因为韩信深知不能养虎遗患,务必要一战将楚军全部歼灭。大概韩信也没想到,项羽太过悍勇,这样居然都被他单人独骑冲出了包围圈,但项羽太好面子,明明有人要载他过河回老家,他却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举剑自刎。

韩信用兵一向虚虚实实、声东击西。在进攻倒戈投楚的魏国时,他针对魏军陈重兵于黄河东岸的蒲坂的部署,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的临晋,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用木框架绑扎瓦罐做成临时渡河器才,从上游夏阳渡河奇袭安邑,突然出现在魏军背后,大破魏军,俘获魏王豹。

韩信很善于利用巧妙运用自然条件作战。公元前203年,韩信又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都临淄。楚将龙且急领二十万人马来援,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潍水对峙。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乘暗夜在上游把潍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潍水,在侧后攻击楚军,继而佯装溃败。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淮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上游堤坝,将楚军冲成两段,汉军运用半渡而击的办法,把已渡水的楚军全歼,龙且被杀。未渡水的齐楚联军不战自溃。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全部平定了齐地。

韩信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是那样出类拔萃,而且最终翦灭群雄,一统天下,获得全功,是当之不愧的古代第一名将。

可是,令人慨叹的是,韩信这位古今罕见的名将最后却死在了一个女人的手里。

汉高帝十年(前196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当时刘邦正领兵讨伐造反的将领陈狶,吕后与相国萧何密谋,将韩信诱至长乐宫钟室杀之,并夷灭宗族。当初,韩信能被刘邦重用正是靠萧何的举荐,而最终他的死也正是由于萧何的计谋,这就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什么韩信会落得如此下场?我以为原因有二。

首先,韩信在政治上过于幼稚。

他没有认识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万世不易的金科玉律,自古功高震主者皆有性命之忧。对韩信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在刘邦手下的将领中,韩信完全是一支独秀,能力过于突出,贡献实在太大,可以说,如果没有韩信,刘邦绝不可能打败项羽,正所谓“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其他将领在各方面与他相差太远,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而且在长期征战过程中,韩信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在军队中树立了极高的个人威信,深得基层军官和广大士兵爱戴,而这正是做君主的最为忌惮的。如果碰上向赵匡胤那样比较仁厚的君主还好,搞一个“杯酒释兵权”,双方不伤和气。可是韩信偏偏遇到的是流氓出身、心狠手辣的刘邦。

刘邦想杀韩信绝不是一天两天了。想当初,韩信打下齐国后,以“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为由,向刘邦伸手要官,要求作齐国“假王”,而当时刘邦刚刚被项羽打得大败,狼狈不堪,正日夜盼着韩信去救援,万万想不到他却来这么一手,竟然在主子陷入困境的时候赤裸裸的进行要挟!可以想象刘邦当时肯定气得恨不得将韩信碎尸万段!

然而刘邦不愧是奸雄,脑筋转得飞快,他懂得在这个时候绝不能得罪韩信,何况还有张良、陈平的提醒。他不仅没有将韩信治罪,反而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马上下令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受封后立刻派兵前往救援。

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他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换了项羽,当时就得大骂着上马提兵去杀韩信。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流氓出身的刘邦比贵族出身的项羽要阴险狡诈的多,他是个搞政治的天才,而项羽和韩信在这方面上都是低能儿。

毫无疑问,从那一次起,刘邦就对韩信起了杀心。只是,他很有耐心,甚至一直等到夺取天下以后他都迟迟没有下手。

韩信并非没有机会摆脱身首异处的命运。

第一次是在做了齐王之后,此时他实际上已是一方诸侯,拥有富饶的齐鲁之地而且手握重兵,具备了举足轻重的实力。他倒向项羽和刘邦中的任何一方,那一方都必然会取得胜利。如果他想独立成为第三方势力,那么无论刘邦和项羽都奈何不了他。

最佳的策略就是,不公开与刘邦决裂(以防止刘邦项羽联合起来),但就是不支援他,坐山观虎斗,等到刘邦和项羽打得两败俱伤,突然出兵,就能够轻而易举将二者消灭,一统天下。

当时就已经有聪明人看出了这一点,盱眙人武涉受项羽之托游说韩信反汉投楚,齐人蒯通则劝韩信独立。

韩信对于武涉的游说不屑一顾----因为他投过项羽,了解他的为人;而蒯通的劝说显然使他有些动心:自己做皇帝,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啊!看到韩信犹豫不决,蒯通接连劝说他三次。

然而韩信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决定忠于刘邦,因为他一方面觉得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不忍心背叛,另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有大功于汉,刘邦会对他感恩。这实在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了(尽管韩信说起来也算不上一个君子)这个愚蠢的决定使他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

在汉朝建立,天下统一后,韩信仍有可能保全首领,颐养天年。因为刘邦固然对韩信起了杀心,但一方面觉得韩信功劳很大,心中不忍,另一方面当时韩信也没有真正谋反,所以刘邦只是将韩信的官职一削再削,开始封齐王,继而改为楚王,又将为淮阴侯,地盘越来越小,但始终没有下决心杀掉韩信。

如果韩信能效仿张良(张良在胜利后就出家当老道云游天下去了),交出兵权,告老怀乡,老老实实在家一呆,不问世事,刘邦很有可能会放过他

可是韩信却偏偏不明智,对刘邦削自己的官职耿耿于怀,心生谤怨,甚至真起了反心,在部将陈豨拜为钜鹿守向他辞行时,公然鼓动他谋反,说自己要为他做内应。后来陈豨果然谋反,韩信则因有人告密而被杀。

在最应该反的时候(天下未定,手握重兵)不反,却在最不该反的时候(天下已定,无权无兵)要反,这是多么的愚蠢啊!

在处理钟离昧问题上,也体现出韩信的糊涂。钟离昧是楚将,早年与韩信交好,在楚汉战争中曾得罪刘邦,刘邦得到天下后未抓到钟离昧,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通缉他。钟离昧走投无路跑到韩信那里,韩信收留了他。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冬,刘邦因猜忌韩信,想逮捕他,却怕打不过他而不敢用兵,便采纳陈平的计策宣称要到楚地游云梦泽。云梦泽在韩信的地盘,他自然应该接驾,但韩信因心中有鬼,担心刘邦会对他下手而忐忑不安,这时有手下给他出主意说,皇上最恨钟离昧,你若把他献出去,皇上肯定高兴就不会对你不利了。韩信居然听信如此愚蠢的注意,逼钟离昧自杀,把人头献给了刘邦,而刘邦还是逮捕了他,尽管没杀他,但把他降为淮阴侯。

韩信不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刘邦真正在意的是他这个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而不是一个四处逃亡的犯人。出卖了钟离昧不仅保不住自己,还落得个卖友求荣的坏名声。从这件事也看出来韩信的人品是在不怎么样。

导致韩信身败名裂另一个原因就是韩信的性格。

韩信这人一向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认为谁都不如自己,对别人都瞧不起。当初不名一文时是这样,成名后更是这样。

由于他的这种性格,他年轻时肯定就比较孤僻,不合群,整天不是躲在屋里读书,就是挎着口宝剑在街上悠闲地溜达,宁肯到处蹭饭也不屑于做点小商小贩挣点钱-------因为他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做大事的。他的同龄人肯定都瞅他别扭,所以才会发生小混混找他碴让他钻裤裆的事,但韩信倒真是做大事的人,大丈夫能屈能伸,他还真就从人家胯下钻过去了,要换别人,早就怒发冲冠挥剑跟人动手了。

韩信与他的同僚的关系恐怕也不怎么样,他连半个眼睛也没瞧上刘邦早年从老家带出来的那些将领,根本不屑于与这些从前的流氓和混混为伍;反过来,在那些人眼里,韩信也肯定是个异类,他们心里一定非常讨厌他,只是慑于他的权势和地位不敢说出来而已。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以后,一次出去溜达路过樊哙府上,樊哙十分恭敬地跪拜送迎,自称臣,说:“大王乃肯临臣!”韩信出门后,竟慨叹道:“生乃与哙等为伍!”轻蔑之情溢于言表。

一次刘邦与韩信闲谈,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反问:“那么你呢?”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道:“多多益善,怎么还被我抓住了?”韩信只好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跟皇帝说话尚且如此倨傲,对其他人的态度可想而知了。所以,当吕后要杀他的时候,连个为他说好话的人都没有。

中国人向来以谦逊为美德,最讨厌的就是骄傲自大,趾高气扬的人,而韩信恰恰正是这种人,所以他这种不讨人喜欢的性格必然使自己在人群中十分孤立,在大臣中难以找到同党。中国自古是一个求同的社会,如果一个人总是表现得与众不同,鹤立鸡群,那么他就比较危险,如果这个人还不谦虚,那就简直危险至极,很容易成为大家群起而攻之的目标,所谓“廉受益,满招损”。在君主面前就是更是这样,本来刘邦就猜忌他,他不但不谦虚谨慎,相反还居功自傲,自吹自擂,贬低皇上,这不是找死么?

对此,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最后评论得很中肯: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后人写过一副对联总结韩信的一生:“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

(两妇人分别指的是漂母和吕后)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2025-07-16 04:33:43
原创 ...
#历史开讲# 古代史研读:唐朝史料记载中,皇室儿童的夭折情况——唐...
2025-07-16 04:33:38
原创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民贵君轻的思想虽然是由孟子...
2025-07-16 04:33:38
原创 ...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虽然是一个乱世,但也为众多英雄提供了用武...
2025-07-16 04:33:19
原创 ...
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和徐学功一样对新疆有重大贡献的悲情人物-巴里坤镇总...
2025-07-16 04:33:12
原创 ...
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土地上战火纷飞,物质匮乏,在这个年代...
2025-07-16 04:33:07
织“网”汇聚“声光电”,承...
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
2025-07-16 04:32:53
原创 ...
“关东”含义是山海关以东。苏军参战后,关东军尚有70万军队,这70...
2025-07-16 04:32:52
原创 ...
人类是从地球上诞生的吗?人类的起源是在哪里?大约是在400万年前,...
2025-07-16 04:32:51

热门资讯

洛杉矶奥运会首金将在铁人三项或... 据北青体育7月16日消息,洛杉矶奥组委确认,2028年奥运会首枚金牌将在铁人三项或皮划艇激流回旋产生...
原创 浅... 文|古轩说史 编辑|古轩说史 从涵盖秘鲁总督辖区不同地区的非常广泛的文件中,在谈判和演讲、交流和法...
原创 曹... 导语: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各方诸侯割据自立,一时天下大乱,狼烟四起,生灵涂炭,民生凋敝。而这乱世,却...
原创 朱... “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句开场白虽然出自国外文学,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被...
原创 沙... 沙俄作为曾经的世界强国,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横跨亚欧大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国。但 是,在二十世...
原创 李... 在陕西省西安市自强西路上,坐落着一所铁路职业技术学校。 在国内众多985和211重点高校里,这所学校...
原创 百...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决定涌向非洲发展。虽说非洲并不发达,且还十分的穷困。但是这一片土地上却从来...
原创 太...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清朝时期,朝廷对于太平军痛恨不已,自然也不会轻易地放过那些将领。但即使这样,...
原创 1... 前言 张季敏在陈云首长的身边工作了8年多,真正感受到了伟人的风采。后来,他在回忆录中记载:“陈云同志...
原创 看... 01 不是博士无著作,梁启超推荐清华任教 1925年春天,清华学校筹建国学研究院,要聘请导师。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