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是博士无著作,梁启超推荐清华任教
1925年春天,清华学校筹建国学研究院,要聘请导师。梁启超找到校长曹云祥,向他力荐陈寅恪。曹云祥也是博学多才者,竟不知陈寅恪是何方神圣,便问梁启超:此公为哪一国博士?
梁这才告诉曹云祥,陈寅恪乃是当今留学生中“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眼下正在德国读书,不是博士而是学士。
曹又问:可有著作?梁如实相告,暂时没有著作。曹云祥听罢,“不是博士,又无著作,怎能进国学研究院?”
梁启超一笑,道:“我梁某是没博士头衔,不照样著作等身。但这数百万字的著作怕抵不上陈寅恪的廖廖百字呢!”并表示,你不要这一人才,那就让陈寅恪留在海外吧。
在梁启超执着地推荐陈寅恪的同时,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几位著名教授对陈寅恪高度推誉的材料也送抵清华,曹云祥听从梁启超的意见,同意尚在国外的陈寅恪来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
02 看不上哈佛,但喜欢当地中餐馆龙虾
陈寅恪到清华后,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合称“四大导师”。其实陈寅恪到清华前还有一插曲。1925年,正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赵元任,欣然接受清华让他当导师的邀请,他去向校方辞职时,系主任请他推荐一位高水平教授接替他的工作,并暗示他,能否找陈寅恪?赵元任当然知道,中国留学生中,水平最高者,确属陈寅恪,于是他写了一封信寄往德国,征求陈寅恪的意见。
陈寅恪接到信后,当即回信说,哈佛乃世界一流大学,只是自己在哈佛大学读书时,没有太多的好感,当然波士顿中国餐馆醉香楼的龙虾,是他最留恋的,幽默委婉地谢绝了赵元任的盛情。不久,二人在清华成了同事,陈寅格就住在赵元任家里,吃喝也由赵元任夫妇伺候。陈寅恪乐不思蜀,但住长了,也不着急成家。赵夫人劝他找家妻子,陈寅恪回答:“现在这样挺快活嘛。”赵元任笑了:“你总不能让我太太何候你一辈子嘛。”
03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梁启超欣赏陈寅恪的才学,陈寅恪也仰慕梁启超的博学和成就。1926年他到清华后,一次给学生授课,独出心裁地在黑板上写下一副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南海”,是康有为,再传弟子,系指康有为弟子梁启超;大清皇帝说的是溥仪,“同学少年”是指曾给溥仪当过南书房行走的王国维。康、梁、王同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这位陈导师说,研究院的学生都是康有为的“再传弟子”,大清皇帝的“同学少年”。同学听罢,不由得大笑!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曹丕说的并不错。只是,文人相重又何尝不是自古而然呢?上述梁陈之间的友谊,便是佐证。
04 前人讲过他不讲,自己讲过也不讲
陈寅恪,1890年~1969年,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1929年,陈寅恪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授课有“四不讲” ,前人讲过的,他不讲;近人讲过的,他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他不讲;他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来听他的课。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称: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陈寅恪先生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不仅是江西的骄傲,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