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秦朝的建立,中国的政治体制正式转变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成为国家至高无上的唯一统治者,拥有着国家所有的权力。然而,皇权虽然无比神圣,但皇帝本身说到底终究只是凡人,是凡人就有喜怒哀乐,也有生老病死。
若是皇帝驾崩之时,太子已成气候,有着独当一面的能力,皇帝倒还可以安心。但若是皇帝驾崩之时,太子仍旧只是婴孩,毫无治国理政的能力,那这时就不得不依靠大臣来帮助他们了,托孤大臣也就此出现。但神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托孤事件却多以悲剧收场,其中原因究竟几何呢?
一、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天生就为托孤一事奠定了不稳定的元素
1、相权和皇权之间难以停止斗争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当中,有着这样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斗争。宰相,与丞相这一具体的官职不同,它是对于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的官员的俗称。
他可以是丞相,可以是东汉时期的大司徒,也可以是明朝时期的内阁首辅。作为典领文武百官之人,宰相往往对许多事情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有时连君王都需要对其加以忌惮防范之心。
但是,君王又不得不通过设立宰相的职务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否则疏于管理、同样会导致皇权的不稳。因此,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相权与皇权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过。
当皇权强大时,相权就会处于弱势地位、全心全意地为皇帝服务,成了皇帝权力的延伸;而当相权强大时,它就会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甚至可以做到废立皇帝、改朝换代。但是,如果从主次方面来看,相权其实又是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皇权才占据着主导地位。
就是在这种微妙的情况下,中国的政治体制平稳运行着。然而,一旦发生托孤事件,就意味着老皇帝是在将皇权中的一部分分发给了宰相来使用,这毫无疑问极大促进了相权的膨胀。
相比之下,幼小的皇帝不仅本身没有行使权力的能力,其权力还被转移到了宰相身上,这很容易再度激化本就存在着斗争的皇权与相权。
2、霍光的托孤事件是相权膨胀的典例之一
由于汉武帝本人晚年的多疑性格,使其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怀有着高度的警惕之心,最终促使了西汉历史上最大的政治悲剧之一——巫蛊之祸的发生。在这场政治动乱当中,太子刘据自杀而死,整个汉朝政坛一时陷入混乱当中。
迫不得已之下,汉武帝只得将年幼的刘弗陵改立为太子,并指定霍光、金日磾、桑弘羊和上官桀四人为辅政大臣,帮助刘弗陵处理政事。
其中,霍光最为位高权重,为大司马与将军;桑弘羊多年来一直掌控帝国财政,官至御史大夫;上官桀则担任左将军与安阳侯,并且与霍光之间维持着联姻关系;金日磾虽身居要职,但对权力并无向往,忠臣一个。
值得一提的是,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霍去病将其带入宫中开始政治生涯。
早在汉武帝时期,霍光就因为其谨慎小心的行事作风而格外受到重用,如今成为托孤大臣,其地位和权力自然水涨船高。尤其是当桑弘羊和上官桀因为不满霍光始终压他们一头而选择发动叛乱却失败后,霍光的权力更是一时无两,隐隐有超过君权的趋势。
当刘弗陵去世后,他主张迎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在二十七天后又联合太后将其废除,改立刘据之孙刘洵为帝。虽然霍光最终并未发动叛乱、自立为帝,他的存在却始终让刘洵感到异常危险,“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试想一下,如果霍光本人执意造反,想必西汉也不会迎来后面的昭宣中兴,汉武帝的这次托孤事件将以彻底的失败而结束。
二、缺乏相应的制度机制来保障托孤的顺利进行
1、 托孤一事对皇帝和大臣都有威胁
对托孤大臣来说,他们在托孤期间的一切行事都绝不能肆意妄为。在主持政务期间,如果他们存在逾越规矩的行为,那么这些行为都将被少年皇帝记在心里,认为这是谋朝篡位的象征。欲加之罪尚且何患无辞,更何况这些证据凿凿的事情,只等到自己以后执掌大权,就是消灭他们的时候。
而就算是在私事处理上,若是少年皇帝因为私心对托孤大臣心怀怨恨和不满,日后同样会找各种借口进行报复。
但是,手握如此大权,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万无一失,这就很容易使托孤大臣陷入一种被抓把柄的境地。久而久之,即便托孤大臣起初并无造反之心,但在害怕被事后清算的心理下,最终选择发动叛乱。
对少年皇帝来说,无论托孤大臣好坏与否,他们的存在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身处皇帝之位,他们深刻知道这个皇位对旁人来说是多么具有吸引力,因此不得不对任何人都持怀疑警惕之心,外戚如此,宦官如此,大臣同样如此。
但是,处于少年阶段,他们几乎所有权力都从法理上被暂时转移至托孤大臣身上,即便自己对其有再多不满,也难以将这些权力收回。而一旦托孤大臣生出造反之意,他们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抵抗。
在这种情况下,少年皇帝就处于一种时刻担惊受怕却无能为力的阶段,与托孤大臣之间的关系也会陷入一种相当僵化甚至敌视的状态。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托孤一事没有相应的制度来同时保障托孤大臣和少年皇帝两者的安全。
2、张居正就是这一缺陷下的悲剧之一
作为明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政治家之一,张居正在明朝的历史地位不可谓不高。一方面,他作为当时明朝的内阁首辅,不仅地位崇高,还是明神宗从小到大的老师,在皇帝心中也有着极重的分量,对当时的明朝政治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另一方面,他发动的政治改革触及到了明朝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最终遭到失败,但依旧一度使明朝呈现出了一种中兴的局面。
也正是在张居正主政期间,戚继光、李成梁、凌云翼等名将先后担任要职,对维护明朝的边疆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张居正死后,朝廷赠其上柱国,谥文忠。看到这里,似乎张居正的托孤事件完全是一桩美谈,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对待明神宗的教育上面,张居正保持着无比严格甚至可以说是严苛的态度,这使明神宗心里积攒了不少怨气。在此后的政事处理当中,明神宗又感到张居正权力过大,对他的不满与日俱增。等到张居正去世后,他以前的政敌纷纷以各种理由来极尽对他的攻击诬陷。
最终,明神宗不仅下令查封整个张家,还将张居正的诸多改革措施一一废止,明朝的衰弱和灭亡由此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托孤前期,这对君臣之间维持着良好的关系;可当张居正去世后,明神宗立即对其展开猛烈的报复,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托孤大臣最为常见的悲剧。
三、托孤大臣本身的能力参差不齐
一般来说,托孤大臣的数量都不会只有一位,而是由老皇帝亲自选定几人、使其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不会有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
但老皇帝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一点——托孤大臣之间的能力相差有时其实相当大。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独掌朝政,这些托孤大臣之间都会展开激烈的斗争,结果通常也相当惨烈。当最终出现胜利者之时,便是一个托孤大臣独掌朝政之时。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如在后周时期,柴荣同时任命范质、王溥、赵匡胤三人为托孤大臣,最终的结果却是赵匡胤成功篡位,范质、王溥则投降于他。
又如在清朝末年,咸丰皇帝任命八大臣为托孤大臣的同时,又给予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一定权力,试图使他们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最后的结果却是慈溪太后完胜,一手把持了清朝的朝政。
值得一提的是,鳌拜其实也算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只不过正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才使得皇权没有遭到过多的威胁。因此,即便老皇帝的设计和布置再如何精妙,托孤大臣的能力却是他无法预料和掌控的,并最终促使了一个个悲剧的产生。
四、总结
总的来说,托孤大臣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多悲剧,其中既是因为古代封建政治体制本身的弊端,也与托孤大臣本身有关。
托孤大臣们在获得了极大权力的同时,其实也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在担任托孤大臣期间,他们既需要做到对政务处理的精确无误,还需要做到对少年皇帝心理层面的疏导,这无疑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而对少年皇帝来说,托孤大臣就是一把悬在他们头上的剑,不去除始终难以心安。他们之间,天然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