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8月24日。清晨。海门镇(现椒江市)军用码头。
华东军区某军黄朝天副军长、担任登陆作战任务的某师参谋长王坤等乘上了早已等候在这里的一条机帆船。
马达轰鸣,小船拖着白浪,迎着海风,驶往头门山岛。
他们奉张爱萍的命令,前准头门勘察一江山地形。
船到头门。小路弯弯曲曲伸延向山顶。远远望去,水茫茫,雾蒙蒙,一江山岛笼罩春海雾之中。
炮团团长道;上午10点到11点,下午2点到3点,因阳光的反射作用最利于观察。
11时。雾气消散。黄朝天端起望远镜,北一江山岛清清晰晰地映现在眼前。然而、南一江隐在北一江山岛的背后,只露2个小山尖,敌炮兵阵地位置、炮种、炮数都还是未知数。看,看不到,去,又不易接近。看来,只有通它自己说话了。
黄朝天命令炮团团长:“炮击南一江!”
“现在?”
“现在!”
头门炮兵部队立即进入状态。片刻,炮弹带着丝丝的哨音,从头顶飞过,直扑南一江。
敌人并未还击。
“再摔它几下!”
“是!”
炮火轰鸣。
这时,一艘军舰出现了,顺着一江山边线航行,围着一江山成半圆形转来转去,最后跑到海门礁打起炮来。
嗬,炮击南一江,南一江不还击,却拖出了条破军舰迷惑人。
黄朝天笑笑:蒋介石想靠雾气藏身,但是已经无济于事了。
8月。
中央军委指示:正式成立华东军区浙东前线指挥部。
任命:
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为司令员。
浙江军区代司拿员林维先,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彭德清、参谋长马冠三为副司令员。
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为参谋长。
华东军区空军部、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分别组成空军浙东前线指挥所(简称“空前指”)、海军浙东前线指挥所(简称“海前指”)。
浙江军区、步兵某师、海军舟山基地、宁波基地后方勤务部门组成联合后方勤务部。
华东军区政治部派出部长王良恩组成政治工作组。
作战行动直接归中央军委指挥。
8月31日。宁波。浙东前指。
华东军区陆、海、空三军高级将领荟萃一堂。他们都是共和国庭战多年的绕将,疆场驰骋,患难与共,此时相聚,戏语笑言,不绝于耳。
海军司令员陶勇笑眯眯地瞅一眼聂凤智。
当年,聂凤智把灸国空军打了个天翻地覆,今天又在浙东战区小试锋芒,旗开得胜,现在又面临更大“瘾头”的战斗,陶勇忍不住冲他开起了玩笑:“者兄,这次又有何高见?”
聂凤智的烟瘾的确名不虚传。在朝鲜担任中朝联合空军司令员时,苦思细索,心力交瘁,抽烟也创造了个人最高纪录,常常每天要烧掉4至5包不带过滤嘴的中华烟。难怪大家开玩笑说聂凤智每天只用一根火柴,点着烟后就一支接一支地抽。
此刻,这位空军司令员已在饶有兴趣地喷云吐雾,得意地欣赏着自己喷出的一串酒脱脱的烟圈儿哩。陶勇的话他听着呐,诡秘地笑笑:“呶,高见在那位老兄的脑瓜里呐。他这次是苦心经营3年,志在一朝得手嘛。”
这位老兄便是张爱萍。
此时,老兄双目徽闭,皿在闭目养神,看上去是那样平静,那样安详。
他知道,在浙东沿海实施渡海登陆作战,若没有陆,海、空三军的联合协同作战,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是很沉重的。于是,一个组织陆、海、空三军解放浙江沿海敌占岛屿的重大战役行动在他的心中久久地酝酿着,反复推敲斟酌着。
渡海登陆作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作战形式,如何周密、细致、正确地组织陆海空三军在战役中的协同动作,对保障作战胜利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他非常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战术思想:在登陆作战中,一切以保障登陆部队的顺利实施登陆为准绳.也就是说:诸军(兵)种协同动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陆军顺利在敌占海岛滩岸登陆,破坏敌人反登陆防御配系,击退敌人可能的反登陆行动。
张爱萍面临着的正是这样一个严峻的考验。
会议室里气氛热烈活跃。胸怀韬略的将军们畅所欲言,各抒高见。
“这次虽是三军协同,最后解决问题还是靠陆军。我们空军保证做到:以陆军的需要为需要,以陆军的胜利为胜利。”
说话的是聂凤智。
话音未落,陶勇话茬紧接:“老聂高见。这一点我们海军也保证做到,不讲价钱。”
林维先拍着他的公文包,高声道:“各位听真,在下当后勤部长,你们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物有物,要血有血,打到哪支援到哪!”
于是--
多数人主张:先攻大陈。只要给敌人当胸一拳,其它岛屿便可唾手而得。部分人建议:先解放守敌力量较弱的披山,易取得首战成功。
少数人提出:先夺取一江山岛。
张爱萍的双目跳开,登眉凝思,沉默无语,手指在地图上缓缓游动。
连日来,他亲自带领参谋人员登飞机、乘舰艇,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现代化两栖作战的要求,对上海地区和浙东沿海地形、地势、气候、水流、潮汐等进行艰苦细致的实地勘察,对每个港湾、每块滩涂、每座山头、每条河流乃至交通道路、海水流速、潮汐变化皆做了仔细考察研究,并组织海军、空军对大陈外围岛屿进行海上、空中侦察,组织陆军侦察人员越海捕俘、抵近照相,全面掌握了战区地形和敌情。
张爱萍成竹在胸。
“敌人不是已经设置了大门吗?那我们就规规矩矩地从这扇大门进去吧。”
他一字一板,掷地有声,口吻里又不失幽默。
将军们笑起来。
张爱萍也笑了。这是一种潜蕴着信心和力量,融汇着智慧和雄略的微笑。
“从这扇大门打进去,必能突击敌要害,收到撼敌全局之效,造成敌政治上心理上的巨大震动,给美蒋阴谋以沉重打击。大陈守敌可能慑于我军威势不战自弃,向台湾龟缩,从而一举解决整个浙东沿海敌占岛屿的问题,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悄无声息。
将军们洗耳恭听。
张爱萍不是信口开河。
这是智慧的结晶,高瞻远瞩的体现。这是将军的气魄。
那双犀利的明眸扫视了将军们一眼:大陈不是蒋介石的中心嘛?那好,要解放浙江沿海敌占岛屿,关键在于攻取大陈岛。
将军们听着,有的锁眉深思,有的窃窃私语。
张爱萍话锋一转:攻占大陈岛又必须首取一江山岛。一江山处于我前沿基地至大陈航线的中间,为必经之路。若我绕过一江山迂回到大陈登陆,势必会增加航程,登陆部队在航渡中即遭敌海、空军的杀伤,导致初战受挫。再则敌一江山岛兵力仅1100人;离我们山岛只有5海里,且中间有大小茶花诸岛,可设炮兵阵地,只要周密部署,取胜是有把握的。我军夺取一江山后即扫清了大陈的外围,使其陷入孤立。我还可将岸炮拉上去,起要塞作用,使大陈直接暴露在我炮火威胁之中。这样,不仅为我进攻大陈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也有了可靠的依托。
瞬间沉寂。
掌声骤起。这片掌声不同凡响。
选择一江山为战役进攻的突破口,由北往南,由小到大,逐岛推进,的确是一个“高见”,如围棋战法中的手筋,一子走准,全盘皆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央军委很快批准了这个方案。
三军作战会议后,张爱萍指示:以空军为主,协同海军鱼雷快艇、海岸炮兵集中轰击大陈港内或出巡的敌舰,并轰击大陈敌地面重要军事目标,从海上空中围困打击据守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