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与曹寅,这对君臣之间也是亲密无间的儿时玩伴,关系可谓是越过了一般上下级的界限。而且曹寅为人聪颖能干,康熙对他十分器重。但奇怪的是,康熙并没有直接将曹寅委以督抚或总督这样的要职,而只是委任他为一个小小的江宁织造。作为一个并不显赫的四品小官,曹寅岂非是大才小用了?难道是因为曹寅的出身太卑微,不足以担当重任?抑或是康熙有着别的用意?这背后的原因,实在令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看似"矮化重用"的人事安排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江宁织造虽小,职权颇重
当朝的江宁织造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小官职哟!虽然只是个四品小吏,但其地位却是不同凡响。首先我们得弄清楆,什么人才能胥帖这个位置?哦,选拔条件可谓是严格了!
要想出任三织造官员,第一可得是内务府包衣出身,最好还得在内务府担任过中级以上的官职;其次,如果你家里有先人也曾做过三织造,那你们家就有了继承这份殊荣的优先资格;再者啦,如果你与当朝圣上有个亲亲戚戚的关系,那就更有希望了;最后最重要的,你得是圣上最熟悉、最信任的内务府近臣才行。
可见三织造的选拔门槛何其之高,真是凤毛麟角啊!即便比起那些钦差大员,要求可都不比它低哦。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三织造为什么地位如此超然了。别看它是个小小的四品官,可别人可得给它面子着呐!就算是督抚大人,在三织造面前也要恭恭敬敬的,行起上下级的礼数来。到了地方上,三织造甚至可以与督抚平起平坐,不仅督抚不能指手画脚,就连文书来往也要十分谨慎,可千万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藐视之意哟。
除此之外,三织造作为钦差之员,与关差、盐政等国家重要财源部门关系亲密无间,职权范围也是与它们交织纠缠在一起的。所以,虽然地位不高,江宁织造的权力可不是小摊小卖,而是遍布全国各地,影响力不亚于一方大员呢!
二、曹寅出任江宁织造的几点小旁证
当年,康熙皇帝为什么会指派曹寅出任江宁织造这个看似小小的职位呢?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矮化重用的做法,但若我们细细审视,却能发现其中有几分深意。
首先,曹寅与康熙皇帝可谓是老相识了。早在年少无知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是形影不离的玩伴。长大后,康熙登基继位,曹寅则成为了他的贴身侍从。两人的感情自然是由衷的,比起一般的君臣关系可要亲密得多。
其次,康熙对曹寅的才能是极为器重的。曹寅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颖和睿智,加之勤勉好学,很快就获得了康熙的赏识。每逢朝野大事,康熙定会先与曹寅商议,并经常采纳他的高见。可见,康熙是把曹寅当做了知心人,而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臣子。
再者,我们不能忽视曹寅出身的卑微。他原本只是一个微贱的内务府侍役,若是直接委以重任,恐怕会引起朝野上下的非议。于是,康熙便将他安插在了江宁织造这个位置,一来权力颇重,可重用曹寅;二来地位不高,也不会招致太多的非议。
从这几点来看,曹寅被委为江宁织造的安排,似乎正好契合了康熙的用人之道:既可以重用心腹亲信,又能避免引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其中的细思恐怕是别人难以参透的吧。
三、兼理关差盐政,收入源源不断
提起三织造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官,别人或许只知其地位尊贵,却鲜有人了解,其背后竟藏着一笔可观的财源活水。
原来啊,除了那不过区区几两白银的俸禄之外,三织造还兼管着附近一带的关税和盐政。虽然名头上只是"兼管"二字,但这两项可是当朝的重要财政命脉!
就拿关税来说,从上而下,上面根本也说不清每年究竟该征多少。下面那些关吏们也乐得遂其心愿,有意无意地多征一些,没人会发现的。等到年终了,除了那些定额之外,剩余的只会被塞进他们自己的腰包。
就拿当年任职的曹寅来说吧。他一人就兼领了附近的浒墅关,每年可以从中渔利无数。有一年,他竟然多收了十三万余两白银,都归了自己所有!
再说说盐政,这可是比关税更加"肥美"的一份差事。康熙年间,两淮盐政可是清廷第二大收入来源,每年可达三百三十五万两之多!要知道,这笔银子足可雇数万大军了。
曹寅在任上就多次兼领了两淮盐政,每年都可得上百万两的余银入腰囊。就连他的前任李煦,曾一次性从盐政盈余中拿出六万两白银,竟然够曹寅还清三十万两的亏空,还赚了六千两白银放在家中!
有了这两大"肥缺"投其所好,三织造们干脆就将这两项作为了自己的私家钱囊,横征暴敛,过着终日被金银财宝包围的滋润生活。可以说,即便曹寅只是个小小的织造,他的收入也是远非别人可比的了。
四、清廷里里外外的小聪明
看来康熙皇帝在重用曹寅这事上,另有深意。他或许是懂得了"家家有本难养的道理"吧。
当年清廷虽强大,但毕竟只是三百年前刚刚建立的新朝。为了维系王朝的根基,可不能让所有的财富都流向外人手中啊。皇帝自己及亲信肯定要把持住一部分经济命脉,掌控着一些特权经营来积累家族财富。
那时,皇室成员纷纷插手经商贸易,控制矿山、盐矿等财富来源,从中牟利。康熙和他的亲信们自然也不例外。他们还曾长期囤积大量食盐、丝绸等商品,等到价格上涨了就一次性抛售,赚取暴利。
为了巩固这部分"私家钱粮",康熙自然得安插心腹亲信把持关键要津。那些手握重权的内务府人员,如曹寅等,就成了最佳的帮手。他们协助康熙操控这些特权经营,与内廷形成利益同盟。
曹寅作为内务府的重臣,自然也沾了不少这方面的光。他不仅一手掌管三织造的财政,还先后兼领关税、盐政等多项"肥缺"。这等于是将国家主要的财政命脉全部牢牢掌控在手中了。
更为巧妙的是,康熙居然将曹寅这位身份卑微的内人,委以看似小小的织造职务。一来可以借此名正言顺地重用心腹,二来也不会引起朝野上下太多的反对和猜忌。可谓是再一次施展了"里子面子"的手腕。
从这一点来看,曹寅被委以江宁织造其实并非巧合。康熙是在用一种隐晦的方式,将他安插在了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要冲。只不过权力的运作并不总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而已。
五、君臣之外更多的是私人情分
细究曹寅被委以江宁织造一职,似乎并非只是一般的君臣关系那么简单。两人之间,更多的是私人的情分在里头。
我们得承认,在一个专制王朝,皇帝就是国家的化身。朕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谁也不能置喙。因此,皇帝们想要做什么,自然是一手遮天。贪腐问题注定无法根治,这也是专制王朝的一大通病。
康熙虽是一代明君,但终归难免染上了这种习气。他打着国家利益的旗号,却暗地里利用职权为己谋私利。曹寅作为他最亲信的心腹,自然就成了他在外行事的得力干将。
曹寅就职江宁织造,表面上看是个微末的小官。但箭术有物在,他实际掌控了国家经济命脉。他一手操控关税、盐政等重要财源,再将其中的暴利分给康熙及皇室成员。这种情况在当年绝非罕见。
有人会说,不如就让曹寅当个总督,有名有实才好。但康熙毕竟也是一个精明的人物。若是委以高官重任,朝野上下就难免多有猜忌;但将曹寅安插在一个位卑权小的织造,倒也没有太多的疑虑,且可以借此掌控经济命脉。
这一做法看似矮化曹寅,实则是康熙的一个高明之举。可见他是能将私心和权术运用得炉火纯青。不单单是君臣之情,他与曹寅更像是一对知心好友、亲密无间的盗贼同党。
总的来说,曹寅此去江宁任职,绝非单纯的重用心腹那么简单。更多的是康熙为了牟取私利,恃着专制君权,处心积虑地安排曹寅把持国家财政命脉,为皇家赚钱谋利。只不过皇帝陛下是个足智多谋的主儿,只得用这样隐晦的方式来行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