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因为我们从小到大,都熟读一本叫做《三国演义》的历史小说,由其改编的电视剧也一个个被奉为经典,被我们看了无数遍。诸葛亮虽然不是一国君主,权力的绝对掌握者,但是深得刘备信任,甚至在他死后,还对诸葛亮说,假如我的儿子刘禅没有做君王的才干,有将辛辛苦苦建立的蜀汉付之一炬的危险,请先生你自己来做。可见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甚至到了左右一个国家命运的重要地位,而历史事实也是如此。在三国后期,他与曹操的谋士司马懿的较量中,道尽了诸葛亮一生的心酸无奈与委曲求全。
为了不负先主重托。风烛残年的他,决定把先主刘备给他的无限厚望,转化为匡复汉室的不竭动力,开始了他六次北伐的艰难历程。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诸葛亮北伐时为了匡复汉室江山,而不是囿居于蜀汉,西南一角做个与世无争的闲散小国。但是对三国历史剖析的比较深刻的人,似乎更能看懂历史,诸葛亮此举确是无奈之举。
司马懿正是蜀汉这段无奈心理路程的旁观者,他洞悉了他的对手的心思,也吃准了诸葛亮必挥师北上的决心。诸葛亮出于保险考虑,是绝对不会把蜀汉几十万的军队,一股脑的全部涌向魏国都城,这太太太冒险了,他不是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而是坐看时局变化的隆中诸葛。于是蜀汉就这样在六次北伐中,一点点的耗尽国力。从一头年幼的老虎想要去咬一头强壮的狮子开始,这场博弈已经注定了它的解决。蜀汉这头年幼的老虎日渐消瘦,沦落为病猫时,而魏国这个狮子只需要一个反扑,便可蜀汉吞掉魏国的野望。司马懿就是魏国这头狮子上的爪牙,他始终走在肉搏的第一线,与诸葛亮进行着智慧的较量。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连连拿下三座城池,胜利似乎来得有些太容易。可是街亭一役,马谡出事,粮食不能供应上,势如破竹地蜀汉大军只好折返。自此失掉了北伐中一举攻破魏国都城的最好时期。第一次就这样草草收场,司马懿哪里会给对手第二次、第三次的机会。他决定从蜀汉的背部,猛插一刀。他派士兵去散步流言,让刘禅误以为托孤重臣诸葛亮有谋反之心,所以每每在克敌制胜之际,命令诸葛亮班师回朝。司马懿这是吃透了诸葛亮对一代忠臣的名声,生怕晚节不保,落得个乱臣贼子的罪名。最终在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中,耗尽了心血,病死在了五丈原。
作为最了解诸葛亮性情的司马懿,评价他时曾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好兵而无权!”说的就是诸葛亮为自己忠臣的可怜权力所限制,虽然才华智谋过人,但是不能完全施展拳脚,所以才含恨而终。对此读者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