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春秋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为何明朝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创始人
2025-07-13 20:02:34
0

萨尔浒明军也有四十万。是在内战不断情况下抽调出来的。而且是劳师远征,后勤都是问题。面对两万女真部队,四十万都打不赢,那就不是数量问题了。八十万一样会输。

这不是越早越不可信的问题,同一时期大约只有三十万人口的满族却可以动员六万人,动员比例达到五分之一,而且全部都是精壮,所以说军事体制才是军队动员能力的根本,明朝落破才是造成集中军队规模不能过大的原因,明朝前中期要是不带十万以上军队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去打仗。

就是义务兵役制与募军制的区别,前者没有成本,甚至士兵要自备武器军服粮食,后者全部由国家出钱,还要给薪水。所以战国时代随便发兵几十万,秦军连服装都要自备,没有薪水,国家只负责武器粮食。明朝初年是卫所制,等于是半义务兵役制,能随时动用几十万军队,明朝后期改为募兵制后,一切都要看钱,十万大军都很难凑齐。

春秋战国是全民皆兵。而明朝萨尔浒是常备军。在中国大一统朝代,就是强大如唐朝,鼎盛时期也最多有五十多万的常备军。还有,在农业社会,明朝时期的农业单位产出,也不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单位产出有质的提高。

大部分的人数统计都来自于《史记》。时间上相当于司马迁在今天去写明朝到清朝的历史,《史记》本身就是故事集,水分极大,很多数字张口就来。 你看司马迁写他同时期汉武朝,用兵就很精确了,能调十万兵的几乎就是盛世王朝集全国之力。

一个是有夸大的成分,另一个是当时的补给线没那么长,没有补给压力就可以多集结一些部队。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开始打灭国战后,补给线长了不少,战争准备时间也长了很多。当时的文明水平基本决定了政权的辐射范围。动员能力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要么处于封建领主制,要么就是像秦商鞅变法后的古典军国制,这两种体制的人员、物资动员能力都是极强的,所以可以出动数量占人口比例极高的军队。而明朝后期,由于物质财富与土地主要掌握在士大夫官僚集团手中,中央政府财政几近枯竭,自然相应的动员能力也就惨不忍睹了!

战国秦汉时期,男子成年要服役两年,接受军事训练,一年在家乡,一年在边塞,而且还要终身等待再次征召,相当于预备役。这时期都是总体战,动员力度大,而且男丁都是有经验的士兵。中国古代文人对数字根本没啥概念,而且汉语中数字还可以虚指,这样一来史书中出现的数字,除了税款和丁口外,其他都是虚虚实实,难以捉摸。

古代的军队数量水分很大,关于长平之战,央视有一部纪录片叫喋血长平的纪录片,里面根据史料和后来的考古发掘的文物,说的很清楚,秦军的确杀了30多万人,但是其中真正的赵军战斗部队只有6到8万人,其余的20多万人是赵国动员搞后勤运输的农夫和上党郡的当地百姓,秦军当时是用人头记录军功,所以把他们全杀了。

战国时征发兵员的成本只需要粮和地。不需要像后代那样要金属币。像秦赵,秦是两省之地养几百万人,赵是一省之地养几百万人,丰收一年够省着用两三年了。每次丰收国家都有钱(粮)打仗。不说到明朝,到汉武帝时,因为有诸侯国和地方豪强的,军队军资光靠粮地已经不够了,要用金铜丝来釆买,这规模立马缩水。看看举国之力才养得多少骑兵步兵。到明清更是这样,不是没人,不是没这组织力,而是人已经翻到上亿了,粮基本一丰只管得一年,大军穿府过县,小地方的粮仓都不足供应。

而且征兵要安家费,月响,开拔钱,胜利打赏的酬功钱,死了的抚恤。这些都是要现钱的。朝庭什么都多,就是现钱不多,自唐宋,印多少铜钱都还是缺现金,明朝还出现钱荒。中国古代生产力越发展越缺钱,元明玩纸币也玩崩了。如果中国古代能玩通纸币或金属币都不缺又能平衡通涨的,会是另一番景像。至少也不至于对外战争时只想到钱。

春秋战国并没有动辄数十万,春秋战国的战争多了去的,你所谓的数十万的战争,基本那都是决定国运的那种战争,秦赵长平之战,那是国家间的全面战争,赵国是战国末期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国家,一战决定国之生死,就比如之后的三国时期,战争多如牛毛,但真正的大决战,不过官渡,赤壁等寥寥几场,如近代,国共内战,仗打的不少,但真正确定生死的,一共就三场而已,渡江战役在我看来都算不上生死存亡之大决战了,你看看那种决战,国共双方一共投入了多少人?

史记载赵军45万并不代表真正的战卒是45万。军队发展有一个过程,战国时代是征发制,适龄就得奉召出征,但不一定是战斗人员,粮秣后勤转运占的比例更大。越往后发展军队越发专业化,明清时期已有军队后勤转运外包的记载,军队只负责安全。还有一个就是交通工具的发展,明清交通工具的先进发展和使用也是节省人力的关键因素。战事人数记载失实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最主要的是粮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面积狭小,军队出征往往是短距离,就地取粮,或者本国运输都很容易。而到战国时期,秦赵大战。两国总共80人马,打空了两个国家。秦灭楚一战,得了天下一大半的秦国,勉强支撑了灭楚一事。

汉朝,开始也是人数为主,后来汉武帝时期重点培养骑兵,一个骑兵可以养十个普通士兵。再加上战争武器的发展,精兵作战成为主流。一般都是一个名将带几千人,或者几万人就可以灭国。就地取粮这方便。对匈奴作战数十年,打空了汉朝几代积累。唐朝时期,总兵力大概在50万上下。历年战争死的都是青壮年,留下大量的老弱病残。

我觉得出入不会太大,长平之战秦国出动60万人并不是60万人的军队,而是秦国举国上下全部60万成年男性,而赵国在十之八九的成年男性被坑杀后只能招募一些未成年男性和老年男性临时组建军队也正是它一蹶不振的主要原因!所以这种灭国之战和明朝抗倭援朝那种只出动一部分精英部队的局部战争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有道理,但不可全信。战国后期确实是几十万规模的大战役,这样的战役基本是关乎国家存亡的战役。当时基本是全民皆兵,民夫押运完辎重就地组成军阵,才使得人数剧增。职业军人当时叫材官和骑卒。明朝时只计算军队人数,民夫和运输队伍以及部分督查队伍都不计算在内,人数自然就下来了。

其实可以参考日本战国和中世纪欧洲,分封制的一个特点就是兵农不分家,百姓春秋务农,夏冬征战,在这种体制下,一个国家兵力多寡基本等于适龄参军人数。按当时的人口,兵力达到几十万也很正常,大部分就是凑数的。 当然这种士兵训练程度低,战术执行力差,后来吴起发展出职业士兵,巅峰时也就五万人,就能横扫诸侯,追着几十万人打,这种农兵制度在中国慢慢就被边缘化了。

生产力低才有可能出动大规模军队。 黄巾军起义,动辄几十万人,对阵的官军只有几万。 吃国家饭,有军饷,有补贴,有军事器械,有辎重,有后勤。巨大的财政支出无法想象,但军费可能只占国家的几成开支:万历的内幂都能支撑几万人打一场朝鲜战争。 战国,军队连武器都得自备,甚至是祖传的。军费占国家支出百分之九十,无力改变民生。

相关内容

南京图书馆赵瑞蕻杨苡专藏室...
南京图书馆赵瑞蕻杨苡专藏室落成 江南时报讯(记者 钱海盈) 194...
2025-07-14 00:33:41
原创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那个刀光剑影、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
2025-07-14 00:33:28
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
今天,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湖南长沙召开 将...
2025-07-14 00:33:24
原创 ...
在诸葛亮去东吴与孙权商讨联合抗曹的时候,专门提到了自己手中还有一支...
2025-07-14 00:33:09
罕见的三位名将同框合影,左...
这张比较罕见的珍贵老照片,是在淮海战役爆发时留下的。照片中的三人,...
2025-07-14 00:33:09
原创 ...
纵观历史来看,有一些神秘事件的发生,至今依然还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
2025-07-14 00:33:01
原创 ...
文| 夜谈 编辑| 古往奇事说 毛人凤逃到宝岛后,竟然密谋绑架蒋经...
2025-07-14 00:32:56
原创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内斗。 三国时期,由于内部的激...
2025-07-14 00:32:53
原创 ...
晚清1907年的初秋之际,一位名叫沙畹的法国学家来到清朝进行建筑考...
2025-07-14 00:32:44

热门资讯

原创 纪... [摘 要] 大运河是明清时期贯穿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时调小曲赖以传播的主要渠道。从《金瓶梅词话》所...
原创 他... 历史上某位名人临终说,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不然必造反,结果一语成谶。这条遗言何以引起了广泛的热...
原创 杀... 前文讲到宇文化及打算与李密决战。 瓦岗军与骁果禁卫军的这场战役,算得上是一场“大战”,双方都派全部主...
为什么古装剧里的长公主越来越多... 大女主剧年年有,今年轮到长公主扎堆。 前有《庆余年》里表面柔善、背地心狠手辣的长公主李云睿,《宁安如...
原创 隋... 常言道:英雄难过美人关。自古天下英雄豪士中,有爱美人纵情声色超过爱江山的,自然也更有爱江山社稷多于美...
原创 “... 罗成是隋唐类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描写篇幅和笔墨仅次于秦琼。同时,罗成身上既有拳拳报国的忠义...
原创 蒋... 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时期,被笼统地称为“两蒋时代”,然而奇怪的是,蒋介石逝世后却没有安排蒋经国直接接班...
原创 宇... 《楚乔传》中,最厉害的一个家族就属宇文家族了,他们控制整个谍纸天眼的运营,搜集各国的情报,将天下秘密...
原创 英... 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软弱,国家实力不足,西方列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发动了多次战争...
原创 隋... 我们都很了解水浒传中,108将每个好汉都有着自己的称号,比如说及时雨宋公明,浪里白条张顺,都有着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