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肝脑涂地,挥洒了全部的汗水。
他本人与邓颖超女士甜蜜的爱情也称得上是十人九慕,不过遗憾的是,二人始终没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把从小养在身边的侄女周秉德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周恩来不仅尽心培养周秉德的学识才干,还在爱情上给了她许多的建议。
1964年
,周秉德在西花厅出嫁,与沈钧儒的长孙沈人骅喜结连理。
结婚当天邓颖超亲自为周秉德梳妆,对众人说“
嫁她就像嫁女儿一样”,而周恩来更是为这对新人送上大礼。
那么,周恩来总理究竟送了什么样的礼物?周秉德与这两位亲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来到总理的身边
周恩来的家中直系上下四代全都是男孩,周秉德是周恩来三弟周恩寿的大女儿,也是周家诞生的第一个千金。
1937年
,
周秉德在哈尔滨出生
,她的到来可以说让整个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在兄弟三人中,周恩来与三弟的关系最为密切。
1928年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会议的途中被敌对分子跟踪
,在危难之际,周恩来按照他和三弟曾经商定好的暗号,发了一份寻人启事。
周恩寿在意识到大哥遇到危险之后,用尽浑身解数,才将周恩来从旅馆接了出来。
紧接着在铁路工作的他又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成功地将周恩来送往莫斯科。
东三省被日军占领后,周恩寿带着全家人来到天津生活,直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才举家搬迁至北京
。
也是在这一年,周秉德幸运地来到了周总理身边。
周恩寿在北京参加工作后,周恩来曾找到过他的领导,并对其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
自己弟弟的职位要尽量低一些,待遇也要尽量差一些。”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水平不高,所有的工人都是只拿津贴不拿工资。
生活拮据的周恩寿一家,只能八口人挤在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小屋中。
周恩来心疼侄子侄女们,于是就把周秉德姐弟三人接到了自己的家中。
据周秉德回忆:
当时的她只有十二岁,伯父刚一看到她就把她拉到身边说:“来,让我看看你是像爸爸还是像妈妈。
”
周秉德来到西花厅时邓颖超还在外地工作,直到两个多月后,二人才第一次见面。
其实邓颖超在早年间也曾有过一个孩子,只不过当时为了不耽误革命事业,她只能狠心将孩子打掉。
所以她在看到周秉德后就十分喜爱,端详了半天后对周秉德说道:
“以后你就叫我七妈吧
。”
但当时周秉德年纪还小,误把七妈听成了“亲妈”。
由于这两个词的发音相同,直到有次周秉德写信给邓颖超,她才发现原来周秉德一直称呼她为“亲妈”。
小时候的周秉德十分活泼可爱,她的到来不仅给周恩来夫妇俩带来慰藉,也让整个西花厅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西花厅的点滴
周秉德搬进中南海后,不仅幸运地成为毛主席的邻居,还与他的女儿李纳和李敏结成了好朋友。
几个小丫头在一起每天叽叽喳喳十分淘气,经常光着脚丫下池塘去摸鱼。
而毛主席也很喜欢周秉德,对她十分的亲切。
周秉德经常去毛主席家中蹭饭,一次正赶上主席在练习书法,周秉德看见以后立刻跑回家拿来了自己的纪念册,央求毛主席给他写几个字。
毛主席也没有推辞,
不仅给她题上“好好学习”四个大字,还在底下郑重地落了款。
周秉德虽然从小在周总理的身边长大,
但在伯父伯母的教导下,她一直过着勤俭的生活
。
小时候放学,看到别人都有车接着回家,而自己不但要坐公交车回去,中间还要再倒车。
每天只有两毛的零用钱,但凡想买点其他的东西,就连公交车也坐不成了。
周秉德的心里十分的不平衡,就跟邓颖超说了这件事,但邓颖超却对她说:“
你现在的身份是一名普通学生,长大以后也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不能因为你伯父是总理就有任何特殊的待遇。”
还有一次,周秉德在院子里看书,被周恩来看到后反而遭到了批评。
原因是
当时正有解放军战士在院子里打扫卫生,而她却如此悠闲享受,把这当成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周恩来几乎从来不对孩子们生气,这次的批评更是使周秉德深刻地感受到了,
自己与他人是平等的,不能应为自己是周总理的侄女就觉得高人一等,能够享有特权。
正是这样勤俭、平等的教育观,才有了后来周秉德夫妇在贵州工作时,那里的百姓看着生活和她们同样困难的夫妻俩,根本就不相信这会是周恩来的家人,觉得只是碰巧重姓罢了。
不仅如此,周恩来总理还十分尊重周秉德自己的想法。
周秉德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十分优秀的她,本来可以像其他干部子女那样,高中毕业后选择出国留学深造。
没想到当时正巧有一部名叫《乡村女教师》的前苏联热播电影,让周秉德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毕业后考师范专科学校,将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当周秉德在饭桌上对伯父伯母说出自己的理想后,邓颖超立刻表示支持,而周恩来却始终埋头吃饭一言不发。
邓颖超询问他的意见时,他也只是说道:
“你一句我一句的,不是会给她压力吗,到以后她想后悔都没用办法。”
其实周秉德心里明白,伯父还是更希望她继续修学,但一旦他开口,这件事就会板上钉钉。
所以伯父为了尊重她的决定,始终没有发表任何自己的意见。
曲折的恋爱史
周秉德虽然从小就出类拔萃,可她的感情生活却十分曲折,前后经历了几段失败的恋情。
周秉德一直埋头于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丝毫没有谈恋爱的苗头。
二十出头的年纪还没有对象,可急坏了她的母亲王士秦,于是便托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位在莫斯科留学的大学生。
在那个年代,能去苏联留学的一定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再加上这个小伙子不仅长得高高大大十分帅气,还很健谈。
俩人约见了几次以后,周秉德对他印象很好,就想着能让伯父伯母给她把把关。
当时还在密云工作的周秉德,立马写信给身处北戴河的邓颖超,向她详细描述了二人约会的过程与谈话内容。
邓颖超收到信后没有对这段恋情进行表态,
只是告诉周秉德凡事都要服从组织的安排,还要她再多了解一下对方的个人情况,再做决定。
其实邓颖超这样做,也是希望侄女将来能嫁给一个可靠的人。
得知周秉德的恋爱后,她就托人到驻苏联大使馆留学生处去打听男孩的情况。
可得到的反馈却很令她失望。
大使馆的人告诉邓颖超,这个男孩虽然学习成绩很好,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但私下里在学习上却不愿意帮助他人,并且和苏联的女同学接触的也比较随意。
没过多久,周秉德和周恩来一起到北戴河看望邓颖超,于是邓颖超便平静地将大使馆的话叙述给周秉德。
虽然伯母并没有明确表示要二人分开,但话里话外还是表现出了对男孩的不满。
而周秉德也觉得伯母的话十分中肯,当即决定和男孩了断。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25岁的周秉德已经成了当时的“
大龄剩女
”,不知道是不是和苏联留学生有着特别的缘分,她在机缘巧合下又结识了一个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年轻军官。
这个男孩是聂荣臻的女儿聂力介绍给周秉德的,她刚一看到男孩的照片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照片里的人剑眉星目、阳光帅气,并且聂力还告诉她,这一批从苏联回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
正排级的干部、而这个男孩因为特别出色,直接就升为了副连级。
两人见面以后,对方更是风趣幽默、十分体贴。
正当周秉德决定要好好和他相处时,却又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一天,邓颖超把周秉德叫到院子里,对她说:“
现在中苏的关系已经破裂,苏联特工正在四处寻找留学生想要刺探中国的情报。我知道这个男孩很优秀,你也很喜欢。但你和他在一起后势必会经常出入西花厅,敌对势力无孔不入,将来很有可能会被他们有机可乘。”
周秉德听后觉得七妈说得很有道理,几乎没有一点犹豫,就和对方划清了界限。
在她心里,国家大业永远高于儿女私情。
终于获得真爱
1963
年,周秉德经人介绍,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
沈人骅
。
当时的沈人骅也已经30多岁,不仅是一名军人,还通晓四国语言,算得上是黄金单身汉。
两人就像一直在等待着彼此,命中注定要相遇一般。
更有趣的是,直到周秉德带着沈人骅到西花厅去年伯父伯母,两人才知道彼此的身份,
一个是周总理的侄女,一个是沈钧儒老先生的孙子。
1964年,27岁的周秉德幸福的从西花厅出嫁。
婚礼当天最感动的要数伯母邓颖超,她说:
“秉德是我看着长大的,嫁她就像嫁女儿一样。”
邓颖超亲自为周秉德梳好头发,从被子到毛巾、枕套准备的一应俱全。
二人的婚礼并没有大操大办,只是双方的长辈聚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
遗憾的是,婚礼当天周恩来因为有事不能出席,因此新婚过后,二位新人又前去拜访周总理。
周总理在看到两人甜蜜的状态后十分欣慰,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他决定要送两人一份新婚大礼。
就在周总理苦思冥想之际,他一抬头就看到了柜子上的一张照片,于是就对邓颖超说
:“这是你七妈前些年拍摄的庐山风景照,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十分出色,还登上过《中国摄影》杂志,我就把这张照片送给你吧。”
周秉德知道,这是一张寄托着伯父对伯母尊敬与爱意的照片,是伯父的心头爱。
如今他要把这张照片送给自己,无疑是一份无价的大礼。
周秉德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学到的不只是知识与学问,
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一个忠于党和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
正是因为她始终将国家大义放在首位,最终才会遇到沈人骅这般的优秀伴侣。
参考文献
【1】何俊.第二十三次长安街读书会:不忘初心学习恩来.人民网,2018-04-16
【2】王宏伟.周秉德追忆伯伯周恩来—“我们从未办过一句话的事”.新华报业网,201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