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皇帝身边堆积如山的奏折。皇帝是天下主宰,许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每天自然要批阅海量奏折。
那么皇帝能来得及思考这些不同的问题吗?答案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奏折会经过分类,只有重要的奏折才会被送到皇帝面前,皇帝也会详加斟酌,加以批复。
(一)清朝名臣张廷玉发明奏折,为皇帝减负
其实从秦朝时期开始,臣子们就可以以信件的形式上书给皇帝,用以请示政务,这种信件被称为奏章,这一制度也在封建时期延续了很长时间。
直到清朝康熙年间,张廷玉才发明了奏折,奏折也替代奏章成为了皇帝与大臣们沟通的工具。相比于奏章,奏折更方便于皇帝阅览,其数量也更多。几乎每一名臣子每个月都会向皇帝呈送奏折,所以皇帝想要全部详细地加以批复是完全不可能的。
清朝时期,太监们会将奏折进行分类,只有与政务相关的奏折才会被呈送到皇帝面前被详细斟酌思考,而大臣向皇帝请安的奏折则会被放到一旁,等到皇帝有空时再进行查阅,批复也不用像政务奏折那样详细。
皇帝的奏折之中,大部分都是请安奏折,小部分是政务奏折。所以,皇帝所要面对的仅仅是奏折之中的一小部分,压力自然而然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二)上书房为皇帝处理政务,分担压力
除了请安的奏折之外,其余的奏折也是很多的,如果每一个奏折都由皇帝亲自审阅,那么皇帝的工作量也可谓是非常之大。
所以,清朝相继设立了上书房、军机处等职能机关,负责帮助皇帝来处理政务。一些日常的政务处理中,这些职能机关的大臣们就会帮助皇帝审阅奏折。一些不重要的公务,大臣们有权自行处理,无需惊动皇上,一些比较重要的公务,大臣们也会将奏折的内容奏报给皇帝,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供皇帝参考,极大的提升了皇帝的办公效率。
这样一来,皇帝只需要自己预览更少部分的密折专奏就可以了,其余的大部分奏折都可以在大臣们的帮助之下完成批示,工作压力就有小了很多。例如清朝最勤政的皇帝当属雍正皇帝,几乎没有缺席过早朝,但他的大多数奏折都是张廷玉、马齐、佟国维等大臣来处理的,雍正帝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全局的把控上,不会让奏折占据自己的太多时间。
综上所述,古代皇帝虽然每天需要面对的奏折数量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奏折都非常认真地进行批阅,也不需要所有问题都亲自思考,他们只需要掌控重要的政务,选拔贤能的大臣,将一些政务交给大臣们就可以了。所以,皇帝批阅奏折是完全来得及的,不会忙碌到昼夜不停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