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慈禧阻拦,这个疯子就可能杀到日本,将其变成中国一个省了
晚清时期,有这样一个“疯子”,看着节节败退的清军,他甘愿自借300万英镑购买武器和火炮,组建军队前往弹丸之地的日本本土展开进攻,以此来牵制日军,为清政府作战逆转局势。他筹谋的这个计划,如果成功,中国就将一举攻下日本,也许今天的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省。
可是当慈禧知道这件事后,非但没有允许,反而联合起了一帮求和派去阻止他的计划,并在之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为了庆祝自己大寿能花上百万银两的女人,就这样断送了改写中国的历史的机会。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有血性的男儿,春秋时期伍子胥为了给被杀害的兄父报仇,隐忍十余年,终于将楚国的政权推翻。战国年间的荆轲,为了燕国所立下的使命,只身一人来到秦国刺杀秦王。
清朝末年,全国上下充满奴性,1840年国门被打开后,随着世界各国侵略者的涌入,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在那样一个年代,这个饱含一腔热血,可能改写中国历史的人是谁?他又缘何要亲自借款主动出击日本?宋育仁,一个出生于四川的男儿,被誉为晚清时期四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巴蜀大地自古就出人才,宋育仁也不例外,自幼便饱读经书,喜欢思考。在晚清那个普通百姓生活困难的时期,宋育仁的生活比其他人还要艰难。因为很小的时候,宋育仁的父母就离开了人世。也许是提早感受生活艰辛的缘故,让他下定决心日夜勤学苦读,渴望通过读书考试,在那样一个年代,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及改变人民和国家的命运。
自幼由叔叔伯伯带大的他,永远是学堂里最早到的那一个,哪怕是三九最严寒的天气,宋育仁也会在私塾的院子里朗读经书;晚上太阳落山了,就点起蜡烛,将白天学堂老师所教的内容一遍遍抄写、回忆,甚至连睡梦中也不自觉地呓语。也许是因为天资聪颖,也许是因为内心的不甘,又或许是因为勤奋好学和坚持不懈的品性。18岁那年,苦读数十年的他终于考中秀才。而真正让他的人生走上快车道,并在日后有机会改变国家命运的,是在尊经书院这座人才济济的学校里度过的时光。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最重要的时期,往往是青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所读的书,遇到的人和事,会对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萌芽阶段的人,产生极大的影响。
说到宋育仁所就读的尊经书院,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尊经书院的创办者和院长——张之洞。张之洞相信大家也很熟悉,出身于官宦世家,同样经由科举进入朝廷,历任巡抚、总督、军机大臣,是洋务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地位上可以和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平起平坐。
张之洞所处的年代,正好是中国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转型变革的时期,所谓“千古未有之变局”。
在创办尊经书院前,张之洞是四川省的最高教育长官,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四川省教育厅厅长,而当时的四川,学风不佳,科举考试作弊者众多,此外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缺乏实用性,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让八股文的地位一落千丈,急需一场教育方面的变革。
因此在同为四川老乡的洋务派官僚、工部侍郎薛焕等人的建议下,张之洞创办了大名鼎鼎的尊经书院,也是如今四川大学的前身。学院一建成,他就亲自制定了十八条章程,即学校的校规。由于当时的学院缺乏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张之洞是亲自拿出自己的俸禄,去购买了一千多卷书籍供学生们学习。
在张之洞的带领下,尊经书院的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很多实用性的知识,品性品格也得到了保证,他要求学生们,要努力做到“德行谨厚,人品高峻,立志远大”。
宋育仁在这样一所学校里,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熏陶,外加自身的天资聪颖和勤奋好学,写下《周礼十种》一书,这也成为后来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的基础。
宋育仁这样一个拥有出众才华,又有自己见解的有识之士,在当时受到了受到了光绪帝师、户部尚书翁同龢等人的赏识,更是与廖平、吴之英、杨锐等人被冠以“尊经四杰”的名号,在当地小有名气。1886年,考中举人的宋育仁是顺风顺水,节节攀升,不仅通过了会试和殿试,更是在之后一举考中进士。如此优秀的表现,让他直接进入了翰林院做庶吉士。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已经晕了,我来简单解释一下。
在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的第一名是举人,会试考试的第一名称为贡士,殿试考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层层选拔,难度可想而知。
而殿试考试之后的前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剩下的人要再进行一次考试,选中的人被称为“庶吉士”。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庶吉士”好像比翰林还是差一点儿。但你可别小瞧了这个职位,我们熟知的张居正就是庶吉士,而曾国藩、蔡元培等人在考中进士之后,也担任过这一职位。并且由于翰林院庶吉士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负责起草诏书。在宋育仁当上庶吉士之后,迎接他的并不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道路。作为一个打小就心怀天下,想要改变国家命运的巴蜀男儿,进入朝廷之后,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挽救国家的急迫性。
国人之中也有想要变革之人,为了自救,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不停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同时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洋务运动的兴起,让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仿佛看到了一丝回光返照的可能。
而宋育仁也是受到了洋务派变革的激励,写下了许多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寻求思想变革的书籍,比如《时务论》《三大礼赋》等,对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久之后,在1894年,37岁的宋育仁经由清政府指派,以参赞官的身份出使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四国。在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地,他不仅考察了当地的建筑、经济和民俗等,更是深刻了解了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教育。作为今天的我们看来,西方国家的制度也有许多的漏洞和问题,但在当时的宋育仁看来,那是一个他从来没有到过的世界,西方的一切都是无比的新奇,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
因此在出使途中的宋育仁写下了四卷《采风录》,英国的学校、工商界和议院也成了他常去的场所,这些所见所闻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新思想,对于进行变革、改变清政府的思想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愈演愈烈。
但是历史不会等待也不会停留,谁能抓住机会、谁能率先作出改变,谁就能走在历史的前沿,享受更好的风景,而落后者必然挨打。
在宋育仁以及其他清政府内主张变革的官员们还在筹划方向时,东海对岸的日本,已经率先完成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由于日本土地狭小,国内矛盾严重,在1890年爆发经济危机后,更加加速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其中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蓄谋已久的结果。
1894年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无论是陆战还是海战,清军都是节节败退,而尤其是海战,更是让清军颜面尽失,也促成了宋育仁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
陆战方面,平壤战役之中,清军有三十五营的人马,共约一万五千人,而日本方面比清军多一千人左右,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和大院军方面,不断给清军寄送情报,并主动协助清军作战。在这样的优势条件下,指挥失误和缺乏士气的清军,是被打得落荒而逃。战争结束前的六天,清政府的部队一路狂奔五百里,直接逃到了鸭绿江边,朝鲜彻底失守,平壤战役的失败也给战局带来了无法逆转的影响。
这时的宋育仁还在西方国家考察,当他听到清军溃败的消息,再也坐不住了。直接写信向清政府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日本这个国家是只能赢不能输,即使战争失败,不击垮它的根基的话,隔一段时间又会卷土重来,通过侵略去抢夺新的资源。宋育仁认为,在日本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如此狭小的国家,将全部的兵力以及装备投入到对中国的进攻后,他的国内防守一定是十分薄弱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主动进攻日本国土,逼迫日军回国防守,势必能帮助正面战场的清军起到牵制作用,到时战局改变,胜利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宋育仁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曾经的老师张之洞之后,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要说宋育仁不仅有想法,而且敢于行动。当即和使馆的参议、翻译们商量,购买了此前英国,卖给智利与阿根廷的五艘军舰,和十艘鱼雷快艇。
舰船和武器有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招募士兵,宋育仁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在澳大利亚训练和招募了一批水军,约两千人左右,同时借助澳大利亚商团的名义,以保护商队为理由,计划从菲律宾北上直接攻打日本的东京和长崎。
此时武器、舰船、士兵都有了,但是这笔开销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救国计划迫在眉睫,宋育仁一时又拿不出这么一大笔钱,怎么办呢。他做了两手准备,第一,让自己的老师张之洞联系四川当地的同乡,同时争取到了一批封疆大吏的支持;第二,利用自己在西方国家所获得的资源,与美国退役的海军少将、以及英国康科特银行的经理约定,向康科特银行借款两百万英镑以用作购买舰船和武器的费用,此外再借款一百万英镑用作战款费用。在宋育仁做准备的同时,日军的侵略并没有停止。平壤战役失败之后,黄海海战也随即爆发。清军无论是在武器、装备、还是兵力上,都远远落后与日本,结果也不言而喻,当日本的飞机飞过时,直接击毁了清军军舰的主炮塔。
在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以身殉国,清军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之后爆发的威海卫之战、辽东之战,接连溃败。
1894年旅顺大屠杀发生,仅四天时间就有近两万名东北百姓遭到日军屠杀,一时间血流成河,生灵涂炭。而在此时,慈禧太后在做什么呢?不断地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自己的贪欲,光光一个寿宴,就花费了近六百万两的白银,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远超北洋水师购买主力战舰的费用,外加战事紧迫,清政府向德国、英国所购买的军舰,加在一起,也没有慈溪太后一个寿宴所花费的费用多。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眼前的士兵将士在前线出生入死,流血卖命;后方的慈禧却在不断掏空国库,纵情享受。这期间,赌上身家性命的宋育仁,以个人名义借款300万英镑,企图挽救垂危的清政府。即便知道清政府的求和意愿后,他也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努力和多方联系,将武器、弹药以及士兵全部送至北洋水师处统领,只等开战。北洋水师方面,由曾经作为提督的英国人威朗李少将做统领,可以说,这样一支在当时拥有先进西方外援的舰队,战斗力十分强悍。
可万事俱备蓄势待发的宋育仁,没能等来清政府的批安,等来的却是李鸿章的父婿龚照瑗的到来。
龚照瑗和他的老丈人是一脉相承,奉行的是求和之策,当宋育仁的计划被回返国内的龚照瑗得知时,他是大为震惊,立刻以妄生事端的措辞电告清政府。打定主意求和的慈禧和李鸿章得知这一消息后,下旨将宋育仁招兵买马一事作废,并命令他立即回国。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更是进一步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马关条约的签订一方面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另一方面也使清政府陷入深渊,导致中国人民和百姓遭到近40年的侮辱和蹂躏。
马关条约中的内容主要有六点。
第一是将朝鲜脱离中国,在此前朝鲜一直是中国宗属国,每年应向清政府缴纳贡品,而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强迫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为日后侵略朝鲜打下了基础。
第二是将澎湖列岛、台湾岛等岛屿割让给日本
。自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后,清政府几乎已经丧失国家主权,割地赔款成为常态。但台湾百姓并没有屈服,愤怒抗议清政府割让台湾的行为,决心誓死保卫台湾。
第三是将国库白银两万两交由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一次性补填了日本海军的支出,除此以外还有一亿五千万的尾款需要支付,并要偿还高额的利息。要知道,当时哪怕在鼎盛时期的乾隆年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也只有七千万两左右,高达两亿的赔偿款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难。
第四是割让区域中的百姓,愿意搬迁的可以搬迁,不愿意搬迁的视作日本国的臣民,这项条款也让日本人的野心昭然若揭,就差把清政府当自己家了。
第五要求清政府开放重庆、杭州、宿州、荆州等各大通商口岸,此后中国的经济通道被全部打开,贸易逆差也越来越大
。打开经济大门的威力有多大呢,在20世纪初,美国陷入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之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虽然挽救了失业率,但是其经济发展仍然被欧洲各国封锁。直到德国发生侵略战争后,英国法国两国陷入战争泥潭,经济的大门也被美国用飞机和大炮打开,而这之后,仅凭借着出口武器,不到四年时间,美国就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一跃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当通商的口岸被打开后,日本的商品迅速涌入国内,一时之间市面上流通的全部是日本品牌的东西,国内的工商业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制压。
第六日本有权在山东威海卫等地驻军,并限期偿还赔款。
可以说在马关条约之前,清政府与英国、法国、俄国所签订的条约,主要以通商和豁免为主,而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西方各国也看到了清朝廷为了求和而毫无底线,不惜出卖国土和人民的做法,大大加速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速度。
不仅严重加深了百姓的负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奇耻大辱,一个国家被别国玩弄于股掌之中,百姓像案板上的鱼肉一样任人欺凌,是民族的不幸也是历史的悲哀。到这里为止,宋育仁奇袭日本的计划可以说是已经胎死于腹中,在返回大陆的途中,由于内心的不甘,他写下了《借筹记》一书,来表明自己的壮志未酬。而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个在当时只等一纸奏折就可以展开进攻的计划,越发的看起来像是一个荒诞的梦。
面对如此结局,宋育仁只得捶胸顿足,仰天长叹,而这件事情因为牵连到光绪皇帝,封疆大臣,以及一批外籍人士,宋育仁并没有被判重罪。
但罪可不治,官职不得不降,之前赏赐给他的二品顶戴被收回,降职为此前的四品,仍旧安排他回到翰林院工作。宋育仁的一腔爱国热情是彻彻底底地被浇灭,更是无心从政,于是干脆回到故里四川经商,开始办理矿务业务,任四川矿物商务总局监督一职。并先后在成都、泸州、重庆等地,开办了玻璃、药材、煤矿、煤油等多家实业公司,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四川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举措,也让巴蜀地区的民族工商业几乎是从零起步得到了发展,宋育仁也因此扮演了巴蜀工商业创始人的角色,对日后四川工商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晚年隐居在山东狮子山草堂内的宋育仁,一心著书,不问世事,编撰了《四川通志》和《富顺县志》等书。而在临终之前,他仍旧嘱托前来看望他的家人及弟子,家中仍有他自费印刷的《借筹记》若干本,如果日后有亲戚朋友来吊唁,就将此书送给他们留个纪念。
可以想见,晚年的宋育仁依旧遗憾,没能完成自己那个疯狂的计划,从而改变国家和百姓的命运。
其实疯狂的不是宋育仁,而是那个年代,宋育仁不过在那样一个时代,替万千心怀国家、渴求改变的有识之士,做了一个美好的复兴之梦。在慈禧等人统领下的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贫弱也不是一天所积攒而来的。如果历史能够重来,想要改写被列强欺辱和收割的命运,那便没有捷径,终须一步一步地,从思想到制度,再到武器,从上到下的全部革新,而这也不是一次奇袭的计划就可以实现的。
纵观慈禧晚年举办寿宴的奢侈程度,也能猜到晚清没落的结局,早已经难以改变。
而多年后的中国,终究是经历了一场从下而上、从思想到制度的完完全全的革命。将危难之中的中国拯救出来,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如今的我们也早已看到了那个在宋育仁梦中强盛而全新的中国。
但我想每个读到这段故事的人,在感叹清政府腐败的同时,也无不被宋育仁的疯狂计划所打动,无论在哪个年代,那些为了国家命运而奔走的爱国之士,都永远值得我们去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