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的刀、青铜鸟形尊、南宋金腰带……在这个展览中,你不仅能够近距离欣赏展品,还能亲自上手摸一摸它们。8月10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启幕“不问不知—博物馆里的为什么?”互动体验展,此次展览不仅标志一个深度聚焦博物馆与观众互动议题的展览正式落地,更是一次对传统展览模式的大胆革新与突破。
展览开幕当天,重庆市盲人协会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携手举办了“有爱无碍·守护未来”盲童无障碍夏令营活动。
20余名盲童在策展人和教育员的陪伴下,率先体验这场专为他们打造的无障碍文化之旅,通过策展人的无障碍导赏及教育员们准备的趣味教育活动,深入了解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感受知识的力量与温暖。
▲展览现场。记者 李晟 摄
从“隔着玻璃看展品”到“亲手触摸历史”
出现在展览现场展台上的青铜鸟形尊,无论是从外形还是到花纹,亦或是其上的斑斑铜锈,都和博物馆里陈列在展柜中只能隔着玻璃相望的文物一模一样。
但是比起展柜里的文物,这场展览中所有展出的展品,都无防护地呈现在了每一个观众们面前。
这场别开生面的展览迎来的第一批观众,就是市盲人协会的20余名盲童和他们的家长。
“原来秦良玉的刀和家里的菜刀不一样啊,它比家里的菜刀大了好多。”反复摸索着展台上展出的明秦良玉朴刀,家住南岸区的小雨(化名)连连发出感叹。
对于13岁的小雨来说,这还是她第一次走进博物馆逛展览,“我听了好多博物馆里的故事,可是因为眼睛不好,我从来没真正去过博物馆。”说起自己的首次博物馆之行,小雨特别兴奋,“古代人用的酒壶好大啊,我还能在上面摸到漂亮的花纹,妈妈说,那些花纹是用银丝勾勒的,光是想想都觉得好漂亮。”
发出惊叹的不止小雨,陪伴自己表弟一起来观展的方亚林也兴致盎然,“我本来只是陪着眼睛不好的表弟来的,但是一到展厅看到自己可以摸文物,我一下就兴奋了,这不仅是表弟的第一次,也是我的第一次。”
站在俎豆夹组合前,方亚林和表弟激烈地讨论着,“我摸着感绝古代人用的碗也不大啊,还没有家里我们用的大呢。”听着表弟的触感,方亚林连忙接话,“好像它是放在旁边的这个青铜小几上的,你摸摸,长得就像家里缩小版的圆茶几。”引着表弟的双手摸上青铜夹旁边的青铜俎,方亚林试图解释着表弟的问题。
面对盲童孩子们不停发出的惊叹声,展览策展人喻子曦说,其实不只是残障人士,这个展览也满足了不少观众希望亲手摸一摸文物的心理,“我们欢迎更多的观众来到展览中,触摸一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展览现场。记者 李晟 摄
1:1复制文物让残障人士成为博物馆常客
为何要在展览中精心设计这样的环节,喻子曦坦言,是为了探索打破残障人士特别是视障人士与博物馆的距离。
残障人士是博物馆中一种非常特殊的观众类型,他们多因受到参观条件的限制而被动成为“非观众”,建立更友好的无障碍参观环境,不仅有利于这一类“非观众”成为“观众”,也可以提升其他观众群体的参观体验。
展览中的无障碍展线实验将无障碍设计的理念与博物馆策展的方法论结合起来,通过对无障碍设施(无障碍导览图、盲文展签、可触摸展品等)、无障碍信息交流和无障碍服务等多个板块的设计提升,保障更多人群参观动线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满足其在展览及周边环境中行、听、看、休息和交流等方面的活动需求,营造出博物馆场域下的无障碍参观环境。
那么复制出来的展品与文物原件有区别吗?
喻子曦说,从外形观感和触感上来说,完全没有。为了能让观众们能真实感受文物本体的手感,无论是文物身上的花纹,亦或是文物身上的斑斑锈迹,都和原件没有差别,“也就是说,观众们在现场敲响虎钮錞于时,听到的声音都和文物原件一模一样。”
除了“无障碍展线实验”探索无障碍参观的可行性之外,展览还特别设置了另外9个引人深思的互动实验,包括,“热门问题回复实验”解答观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品提问实验”鼓励观众以展品视角发问,以及“观众问题墙”与“博物馆问题墙”让双方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这些实验不仅趣味横生,更富含深意,旨在激发公众对博物馆文化的深度思考与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