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如果没有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整个北中国都可能伊斯兰化,成为沙俄附庸国。19世纪中叶是英俄争霸中亚,沙俄当时在波斯阿富汗与英国激烈争夺,无心援助阿古柏,留给左公的时间窗口也只有几年时间。
如果拖延,沙俄与阿古柏勾结,出河西走廊,西安以西将不复我有。正是左宗棠这样人物的存在,使得李鸿章之流根本没有什么可以谅解的。作“
谁也没有上帝视角
”之类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立。
作个比喻就好理解了:当我鄙视你一张卷子考分太低时,你当然可以辩解,说我这是后来看了标准答案才有的视角、说当时考场上你又看不到标答所以值得原谅之类,但我一句“就你看不见答案吗?咋人家能考好?”——就一击致命了。
学霸会为满分找到方法、学渣也会为0分找到理由,然而学渣就是学渣,找到了理由的学渣也还是学渣。我倒觉着左公主张“并重”是策略,他应该倾向塞防的,海防成本太大了,尤其技术差距太大,不好弥补,海上来的更侧重经济侵略,应对起来回旋余地稍大,列强矛盾容易利用,放弃海防不等于就是禁海锁国,塞防如果失败了,那是地缘上的损失是无可挽回的,香港可以收回来,外蒙,外东北,就收不回来了。
历史证明大清的海塞防都是失败的,巨大的体量,和东亚的地理位置,列强的矛盾才留给了我们机会。从局势来分析我也认为左公没做错,汉满蒙回藏五族构成了中国,其任何一族的独立行为都很可能致使这个国家分崩离析。
而日本小国,并不伤我中华元气,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东亚的已经名存实亡的外交朝贡体系的崩溃而已,要他们看到几十年后的东北危机,就有点为难了,更何况他们也没打算输的这么惨。
在这样的背景下,左公收复新疆,看似是一次孤胆军事冒险,实则是对中华基本格局的一次救亡。一个大国的苦难就是得硬着头皮两手抓,不像英美日这样的岛国,但回报也绝对会比单纯的岛国要好。
如果从最终甲午战争结果来看,不开金手指,左宗棠与李鸿章终究只是为了大清江山能够苟延残喘来说,所谓的左公终究也只是一个为满清王朝续命的臣子,最终疆防与海战的结果真的算不上左做的决策是对的,这一决策的结果,不说主要海防战败原因是清朝斗争,至少1-2成的原因是因为清朝无法支撑两线作战导致。
最终的结果就是清朝差不多彻底的名存实亡,并不符合维护清朝统治的目标,如果海防因为这1-2成最终翻盘,那么带来的影响就不一定是后面几十年的日本蹂躏。而且就算两线都失败,对于当前的影响也未可知,毕竟外蒙彻底脱离中国更多是民国最终的原因,而所谓的疆防带来的胜果其实没有那么突出,日本突破海防对北方的影响和疆防被突破,其实没感觉到差距太大,除非蒋连新疆也卖出去。
实质上左宗棠办起海防来比李鸿章靠谱的多,晚清能自己造船造好船的是左宗棠的福州船政而不是李鸿章的江南机器局。李鸿章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当口抬出个“海防论”,其实就是为了掣肘左宗棠。而且他几乎就成功了,清廷实际上是把主要财政支出投入到海防建设上了,左宗棠只能从洋行解决出兵新疆的军费问题,后世人只晓得李吹们推卸责任鼓吹的所谓“翁同龢的户部卡李鸿章军费导致甲午战败”,却不知实质上通过卡军费掣肘他人的恰恰是他李鸿章自己。
左宗堂当然不是圣人,他也犯错误走弯路,但他好歹还是做事的,那也比李鸿章吃里扒外毁洋务强出十万八千里啊!李鸿章让盛宣怀插手轮船招商局,几年时间就能把招商局股本折腾没了一半,对了轮船招商局是股份制企业,算是清朝最早的,公司经营原本是对董事会负责的,他李鸿章不是资方,塞一个"督办"进去,一分钱不花整个公司人事财权就都归他了,而后轮船招商局里倒是有了李鸿章的他李家的股份,如此空手套白狼的手段,到了后世被洗成最会办洋务的"能臣"......因为他成了前腐后继派的祖师爷了,这种能耐的确是谁都想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