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代影视作品中,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皇帝一声令下,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士兵开赴前线,保家卫国。
这不仅仅是发生在影视作品中,就连很多历史文献上也有记载,随随便便一场战争就是上百万兵力对抗,那为什么清朝明明人口过亿,但是却拿不出10万兵力呢?
人口的制约
在古代冷兵器的战争中,最大的限制就是人口,从夏朝开始到秦朝,中国的人口一直在一千万到三千万之间,而从汉朝开始到五代,一千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口一直在一千三百万到六千万之间徘徊,最多的时候甚至有八千万。
从宋代到明朝末年,人口在五千四百万到一亿一千万左右,到了清代中期,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四亿,在清代之前因为朝廷要收人头税,百姓们一般都会隐藏自己的户籍和人口,所以官方普查下来的人口,一般都是比较少的。
在古代可以称得上是全民皆兵,就是当常备兵力较少时,剩余的青壮都会加入后备力量,而这些后备力量,则是在农忙的时候进行生产,在空闲的时候进行训练,这样就能让一大批男人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也就是俗称的“皆兵”。
秦国吞并了六个国家,占领了关中,秦人好战,天下无敌,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去打仗,按照秦法,一家有两个男人的人,为了不影响农业,不能同时当兵。
而且那些当兵的人,在入伍之后,并没有完全脱离军队,而是在一年之后就能回到家乡,成为“戍卒”和“卫士”,在当时一边训练一边种田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秦简中记载,上番军和宿卫的在职军人,占了地方征兵人数的一半,按照当地人口的5000-10000来计算,实际的现役军人也就一千多人,而秦朝一家五口人,所以秦朝的军民比例是一比二十五到一比五十。
大唐最鼎盛的时候,拥有六十万左右的兵力,而盛唐的总人口只有六千万左右,这就意味着,士兵和平民的比例,是一比一百。
古代大战数不胜数
遥想当年的长平之战,可以说是赵国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一战,那时的赵国战士热血沸腾,秦国的骑兵如雷震,这一战两方都投入了近百万大军,就像是一座大火炉,把当时所有的英雄都熔炼进了这个大熔炉之中。
赵王因求胜利心切,落入秦国的离间计,使一代名将廉颇失势,而赵括则精于兵法,当时赵军如无头之鸟,不知所踪。
秦国白起佯装大败,诱敌深入,又断敌后路,陷赵军于长平,赵括带领的四十万赵军,最终赵括身死,此战之后赵国元气大伤,中原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挡秦军的脚步。
另外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总计出兵二百余万,浩浩荡荡的大军如一条长龙,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虽没有达到隋炀帝所愿,但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参战人员最多的一次。
古代动辄百万的兵力,真的有这么多吗
事实上,军队的数量往往会被夸大,比如军队只有十万人,他们就会说只有二三十万人,等真有三十万的时候,他们就敢说出自己有一百万人。
而根据他们的计算,这些人数中包含的不仅仅是能打仗的士兵,这其中还包括了运送物资的工人和苦力,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会采用抽签制度,比如两中一,四中一,这就是一种强制征召,征召那些毫无实战经验的平民,组成一群乌合之众。
而农民起义,则是全民皆兵,他们走到哪里,抢到哪里,不管哪里有老弱妇孺,也不管他们会不会打仗,只要是被自己攻下来的城池,城池中的百姓就都会被划归到军队当中去。
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伯罗奔尼撒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大概有十五万人左右,但这并不是全部,仅仅是一个城邦的战争,动辄就是十万人,而中国幅员辽阔,一次几十万人的大战,也不是不可能。
诺大一个国家,拿不出10万兵力?
明清两代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演变,到了那个时候,明、清两代基本上都是专职的专业士兵,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为食物而烦恼,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战斗,除了战斗就是训练,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打完仗就回家种地。
这也导致了政府要花费大量的资源来养活这些人,要知道这可是几十万人的口粮啊,再加上军人的特殊身份,每一笔开销都是巨大的,即便是明、清两国的国力,也只能够支撑起十万人的军队。
在秦汉以后的朝代中,每一个朝代的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都会将自己的权力分散到其他的地方,比如宰相,比如大地主,一起管理国家,这样的话对于底层的控制力就会下降。
原本用平民是用来培养然后送到军队当中的,也变成了愚昧的平民,能够调动的军队自然也就少了很多,拿不出兵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秦汉时代,甚至是春秋战国时代,参军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不管你是什么来历,只要你有一定的兵法,又有一定的功绩,就可以往上走,成为丞相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秦汉之后,历代帝王,都会对武将进行压制,防止他们掌握兵权,危及到自己的皇位。
清朝的时候,武将的社会地位还不如文官,所以愿意参军的人越来越少,清廷能调动的军队也越来越少,再加上满族为尊,若是大力发展军队,难免会担心自己的政权不稳定,毕竟当时民间还有不少汉人嚷嚷着反清复明。
明清两代,军费支出直接关系到财政的充裕,因此许多皇帝对于扩充军备和扩军都十分慎重,这就造成了军力的萎缩,当然比不上战国时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