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地说了4个字,至今被人吐槽
创始人
2025-07-10 10:32:30
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出自《史记》的成语概括了韩信一生的命运。

当初韩信在项羽军中不受重视,转而投入了刘邦的队伍。但是刘邦也不重用韩信,韩信愤而出走。多亏了萧何的挽留和举荐,韩信才得以在刘邦麾下展露锋芒,在沙场上纵横捭阖,成就“兵仙”之名。

刘邦一统天下后,韩信作为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功臣,被刘邦封为楚王,与彭越等人同为汉初的七大异姓王之一。不过没过多久,刘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固自己的统治,决定除掉这七个异姓王。

韩信先被刘邦以造反的名义从楚王贬为淮阴侯,手里的兵马也所剩无几,但刘邦还是不放心他。而为了自己的名声考虑,刘邦不方便亲自除掉韩信。

于是,萧何跟吕后合谋,将韩信骗入了皇宫之内,以“谋逆罪”将其斩杀。当时萧何看着韩信的尸体,心情十分复杂,低声对韩信说了四个字。

这四个字,也可以视为是对韩信命运的一种概括。但因为这四个字的含义过于冰冷无情,导致将它说出来的萧何至今被人诟病。

那么,萧何到底说了哪四个字?韩信到底有没有造反呢?

刘邦的功臣们

在西汉的开国功臣中,有“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有“汉初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英布。在这五人中,张良功成身退,萧何在丞相位上去世,都算得了善终;然而三位武将,却都是被冠以谋反罪而被杀了。

三人被杀的根本原因都是同样的:权力。

先秦时代的夏、商、西周早已证明了分封制的不合理性,所以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后并没有继续推行分封制,而是采取了郡县制,所有疆域由中央统一管理。

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固,这是历史检验过的进步举措。

楚汉战争时期,楚霸王项羽在前期得到胜利后采取了分封制来管理国家。然后他麾下的部分诸侯王被刘邦承诺的更大的封地、更大的权力所吸引,背叛了项羽,这是项羽最终输给刘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而刘邦在拉拢了项羽所封诸王后,自然也要分封自己麾下的将帅为王侯来安抚人心。但刘邦一直在刻意压缩异姓王的数量,在打败项羽后,所封的异姓王也不过七人,全部都是可以拥兵自重、不得不封王的武将。

有一个事实需要讲清楚,混乱时期的人们彼此之间是没有所谓的“忠诚“可言的。无论是楚汉时期、三国时期,甚至在近代的军阀混战时期,手下有兵或者本身有军事能力的将领们叛来降去的都是常态。想要让人给你卖命,除了自身所谓的领袖才华、人格魅力之外,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利益。

所以,刘邦分封诸侯王的做法完全是无奈之举,因为他的实力弱,只能许诺各种好处来拉拢人帮他一起打项羽。

有一个最能说明事实的例子。在刘、项垓下决战之前,刘邦本来已经和韩信、彭越说好了一起围攻项羽,但是韩信和彭越却并没有按约定出兵,导致刘邦大败。

刘邦能怎么办?难道去责怪韩信和彭越不遵守约定吗?也就是他还活着,要不然话都没机会说了。

刘邦只能是给韩信和彭越封王分地,以此来作为交换两人出兵的筹码。此外,战事指挥权也交给了韩信。这样,韩信和彭越才分别出兵,才有了垓下之战,霸王别姬。

而在成功一统天下后,哪怕有“丹书铁券”的约定,刘邦也急不可耐地开始了对异姓王的清洗行动。从汉高祖五年到汉高祖十二年,历经七年,刘邦终于解决掉异姓藩王势力,将他们的封地都给了刘姓子弟,改立同姓藩王。

值得一提的是,七位异姓王中死了六位,有一位长沙王吴芮不但没有被刘邦消灭,而且他的王位一直世袭,传了五代,直到最后没有了后代子嗣才终止。当然,这不是因为刘邦心善,也不是因为吴芮和刘邦关系特别好。

张良在辞官隐居后,曾来吴芮这里小住。建议吴芮将自己的封地、兵力都交出去,交给刘邦的亲人;而且家里的亲人也不要都住在一起,分成几支散开生活。吴芮是接受了张良的计策,主动降低自己对刘邦的威胁,这才得以善终。

而韩信,可能是本事大的人脾气也大。既不藏拙露朴、也不自污名声,最后的下场其实真跟萧何对他的评价差不多。

“兵仙”韩信

韩信这个人能有那么高的军事才华,不能说是只天赋异禀,才华出众。

跟他同名号同地位的人中,张良出身名门,祖父和父亲都是战国时期的一国宰相,自小教育条件就好,而且还有“圯上受书”的传说,得高人传授《太公兵法》。萧何早在刘邦还天天瞎混的时候,就已经是沛县比较有权势的官吏了,从政多年,心思机敏。这两人谋略过人,可以说是正常情况。

而彭越和英布两个人都是秦末时期强盗出身,当时天下强盗横行,只能说这两人是在“强盗”这份职业做得脱颖而出了,才成就了二人后来的威名。哪怕没有他二人,也会有叫张越、王布什么的人露头。

韩信这个人就比较奇怪了,史书只记载他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不事生产,没有记载他的家世,也没说他一身的均是本领是从哪来的。而早期跟他有关的人只有三个,一个是被他蹭饭的亭长(派出所所长),一个是给他饭吃的洗衣大娘,一个是给他“胯下之辱”的年轻人。

从大娘和年轻人的话中,我们得以有所发现。《史记》记载,大娘对韩信说“吾哀王孙而进食”,说明韩信应该是贵族子弟;年轻人的话可以佐证:“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佩刀带剑,这架势无论放到哪朝哪代都不可能是普通人了。

如此一来,虽然仍然不知道韩信的具体身世,但他一身的本领,无论是被人传授还是自学而来,都有了个说法。而且他贵族的身份,也为他之后的行为增添了些合理性。

韩信此人心高气傲,明明穷得要死,偏偏不肯干活,也不肯做买卖;被南昌亭亭长婉拒一次之后便再也不去找他。但是能够忍受“胯下之辱”,又说明韩信此人志向远大。

以上特点,能够从他先后两次因不受重视而从项羽和刘邦部离开看出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就是自信,也是底气十足的表现。

后来,刘邦有了韩信的帮助之后,果然得了天下。然而,韩信是那种所有的天赋都点在了军事才能上的人,让他带兵打仗、指挥作战,他脑子转得比谁都快,各种兵法、计谋层出不穷;但是让他把这份本事放到为人处世上,对不起,做不到。

说韩信一开始不相信刘邦会杀他,还有点可信度;可当他被贬为淮阴侯之后,这份信任就只是一种“一厢情愿”或者说是“感情用事”。直白点来说,就是韩信高估了刘邦对他的感情,或者说他低估了帝王的无情。

刘邦对韩信有没有感情呢?肯定是有的。否则不会在第一次抓住韩信之后不杀他而只是贬斥了。哪怕是杀韩信的时候,也是吕后和萧何动的手,刘邦有不在场证明。韩信之死,最终还得落到他的性格上,他的“公子哥儿”脾气。

前文我们提到过,韩信应该是一位落魄贵族,这样才能解释他的军事知识来源。

这样的人物,一般人他不屑于结交,他也不会主动结交有权势之人,有点“端着”的感觉。但是在刘邦礼贤下士、将他拜为大将后,感觉受到尊重的韩信就“端不住”了,炫耀似的开始展露他的才华。

而且,刘邦礼贤下士的行为他是真信,包括萧何对他的友好。韩信是真的认为他们是有感情在的。因为韩信在落魄之后、入军的那段日子虽然在世间行走,但其实并没有增长“阅历”。因为他始终在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这个世界,并没有亲身去经历和感受。原因和之前一样,心高气傲的韩信觉得普通人的世界和他“格格不入”。

所以,韩信在刘邦这里受到重视后,得以尽情施展自身才华。他对刘邦和萧何是有一份“知遇之恩”的感激在的,所以自觉并不会背叛对方。同时认为对方也是这样想的,多亏了有他韩信,刘邦才能成为天下共主。遗憾的是,他想错了。

在刘邦眼里,韩信的势力、才华都是对汉室王朝的威胁。哪怕韩信不反他,日后会不会反他儿子呢?“在其位谋其政”,刘邦既然已经做了皇帝,那他想的就不再只是个人的利益得失,他更想要的他建立的王朝可以一直传承下去,千万不能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为此,刘邦需要铲除他眼中一切对汉王朝有威胁的存在。而韩信,可以说是其中威胁最大的那一个。这样看的话,韩信的死似乎是注定的。

“岂非天哉!”萧何说的,正是这四个字。

忠心耿耿的萧何

萧何跟刘邦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变化。一开始的时候,两人在小小的沛县里,一个做县吏,一个做亭长,无非是酒肉朋友。刘邦等人在沛县起义时,萧何和其他人又害怕当出头鸟,所谓刘邦就成了首领。而当时虽然说刘邦是首领,但是主要做事的还是萧何、曹参等人,刘邦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组织者”。

但是随着麾下的人马、势力越来越多,后面投奔而来的人可不认识什么萧何,他们是真的把刘邦当大王看待的。慢慢地,刘邦也就自然拥有了一份上位者的威严,而萧何的态度也从俯视、平视变成了仰视。

萧何的这种变化可能他自己都没有察觉,他已经从逐渐利用刘邦转变为忠心于刘邦。而忠心于刘邦的萧何在收到刘邦的暗示后,哪怕与韩信有着多年情谊,仍然毫不犹豫和吕后合谋消灭了韩信,还说韩信的结局全都是他咎由自取。

而这可能就是一个谋士的悲哀,没有做首领的气魄,也没有做将领的勇武,只能寄人篱下,附强而生。

结语

个人情感在面对政治需求时,往往不值一提。在当初打天下的时候,我相信刘、韩、萧三人也是存在真感情的,大家的共同目标都是消灭项羽,一统天下。

但是真的一统天下之后,每个人都开始有了自己的私心,龌蹉也因此而生。刘邦笑到了最后,所以他是汉高祖;如果韩信能再无情、再果断一点,结局可能又不一样。

相关内容

原创 ...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实在是太幸运了,不但有了以李世民为首的能征善战...
2025-07-11 00:33:45
原创 ...
中国四大美女指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要论排名则西施居首...
2025-07-11 00:33:45
原创 ...
名字很重要,尤其在古代,这位将军就是因为乳名没起好,葬送了性命,同...
2025-07-11 00:33:43
原创 ...
秦国,一个从边陲小邦逐渐崛起为统一六国的霸主,其辉煌背后,有一位关...
2025-07-11 00:33:41
四川眉山出台土地储备考古前...
8月2日,红星新闻记者从眉山市文物部门获悉,为进一步夯实眉山地下文...
2025-07-11 00:33:32
原创 ...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当时脆弱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经济结...
2025-07-11 00:33:32
原创 ...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一个穷困国家要发展成为发达国家,那是需要经...
2025-07-11 00:33:27
依恋长城的威廉•林赛一家人...
    英国人威廉•林赛1986年第一次来到中国,1987年成功...
2025-07-11 00:33:03
原创 ...
首先张良和韩信的感情一般,没有必要冒着生病危险去救韩信;其次张良不...
2025-07-11 00:32:49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已经登上皇位的朱元璋在想起自己这波澜壮阔的一生时,有一个男人,必定是他永远的梦魇,这个人就是陈友谅了...
原创 韩... 韩国近几年做了很多对中国不友好的事情,直至今年全中国人民共同抵制韩国,韩国也是自找,其实它从很早以前...
原创 晚... 李隆基的晚景凄凉,都是咎由自取。 在收复长安之后,唐肃宗派遣使者去蜀地迎接李隆基回京,但这个时候李隆...
原创 此... 在封建时期,中国曾与周边众多国家有着密切的往来,其中以战争征服为主。这使得中国的影响力遍及远至欧洲、...
原创 这...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培养人才,特命李靖向侯君集传授兵法。这本应是为了加强大将之间的感情,但出乎意...
原创 “... 白起,秦国兼并战争的一把利剑,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 论战功,白起称得上是秦国所有将领中功劳最大的一个...
原创 清... 清朝与后金是否可以称之为一个朝代?这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后...
原创 苏... 1976年9月6日,苏联空军中尉别连科驾驶米格-25叛逃至日本,这一事件给苏联带来了难以估算的损失。...
原创 连... 在封建专制时代,科举制度是一种主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而在这个历史时期,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人并...
原创 玄... 公元626年,李渊见惨剧已成,也只得无奈接受现实,只是苦苦哀求李世民善待10侄子,可是魏征只说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