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专制时代,科举制度是一种主要的选拔官员的方式,而在这个历史时期,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人并不多见,一般来说,一个朝代能出现一两个已经很罕见。然而,在清时期,却出现了一个被誉为“超级学霸”的人物——钱棨,他被称为“六元状元”,在中国历史上,连中六元的只有两人,另一位是明代的黄观,但由于他的功名后来被朱棣革除,因此,如今只剩下钱棨一人。
那么,“六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所谓“六元”其实就是“小三元”加“大三元”,小三元是指一个读书人在县试、府试和院试中均得第一名(称案首);大三元是指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均得第一名。在清朝,能够连中三元的人不多,除了钱棨,还有嘉庆年间的陈继昌,然而,包揽“六元”的却只有他一人。
钱棨出身书香世家,但与那些天才早慧的学子不同,他并非早年显露出惊人的才华。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他才考中秀才,当时他已经25岁。相比那些十几岁就中秀才的人,他似乎已经相对较晚开始了学业。钱棨更像是一个勤奋型的选手,从秀才到中举中间经历了几次失败,前后花费十余年,直到考中举人那一年,他已经38岁了,而中状元则是在40岁。虽然他的进步相对较慢,但无疑是一位坚持不懈、勤勉努力的学子。
然而,尽管钱棨在科举考试中连中六元,取得了极大的荣誉,但在官场之上却并没有留下可圈可点的政绩。反而,他受到了乾隆帝的斥责,甚至被罢了官。中状元后,他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几年后,他奉命进入上书房充当皇子皇孙们的老师。这是一个前途光明的职业,因为未来的皇帝就在这一群学生中产生。这也表明乾隆帝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钱棨在上书房的职务上并没有表现出色。在乾隆帝八十岁的高龄时,他亲自到上书房检查皇子皇孙们的学业,却发现整整七天里,老师和学生竟然一个都没有到过上书房。清代是历朝历代中最重视教育的时期,乾隆对此十分震怒,对上书房的老师进行了训斥,而其中也包括了钱棨。他被罢去了官职,经历了一段低谷。
直到四年后,钱棨才得以重新起用,并被任命为东右春坊赞善。后来,他又晋升为乾隆的侍读。然而,有人认为,钱棨的这次受罚完全是被当时权势熏天的和珅所陷害。因为钱棨刚正不阿,不愿意与和珅为伍,曾在状元时拒绝了和珅的拉拢。这也使得和珅怀恨在心,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钱棨的政治沉浮。
嘉庆三年三月,钱棨升迁为侍讲学士,很快又转为侍读学士,五月充当云南乡试主考官,七月奉命提督云南学政。他只身一人南下赴任。在云南任上,钱棨以公正严明的为人为人所称赞,然而由于水土不服身染疟疾,于当年的八月离世,年仅58岁。他的离世让人惋惜,但在朝廷下令褒奖,嘉庆四年正月,钱棨的冤家和珅也被嘉庆帝以二十款大罪赐狱中自尽。
尽管钱棨并未在仕途上留下较大的建树,但“连中三元”本身已足够让他名垂青史。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受过挫折,但也因他的勤勉和坚持,最终成为科举制度中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