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7月16日,末代皇帝溥仪下了一道谕旨:“将宫内太监全部裁撤,立即出宫。”这道谕旨几乎遭到宫内所有人的反对,但溥仪坚决不动摇,最终裁撤了大部分太监。是什么让溥仪下如此大的决心,将这些“贴心”服务多年的奴才赶出皇宫呢?
在慈禧太后时代,宫内太监曾达三千多人,辛亥革命以后,人数逐渐减少,但仍有八九百人。这些太监绝大部分都是河北沧县、河间一带人,有的在宫中当差已经几十年了,宫中就是他们的家。把这几百人赶出皇宫,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些人在出皇宫之前,有的惨嚎大哭,有的高声咒骂,情形极为悲惨。
让溥仪下决心赶走太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建福宫一场大火,被怀疑是太监监守自盗后消灭证据
1923年夏天,建福宫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房屋三、四百间,以及房屋内存放的金器、古铜、玉器、名人字画等稀奇珍宝无数,损失惨重。建福宫位于故宫东路的东北角上,包括延寿宫、静怡轩、吉云楼、广生楼等楼宇十余座,里面保存有清朝九代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以及金佛、金塔,各种金质法器和藏文经版,以及历代名人字画、古铜、古瓷等,溥仪结婚时所收全部礼品也都储藏在这里,可谓奇珍异宝堆积如山,是清宫存放珍宝最多的地方。
据溥仪的堂弟溥佳回忆:失火那天晚上,晴朗无风,天气很好,况且建福宫并无人居住,只有该宫首领等七名太监负责看守,不大可能由于自然的原因发生火灾。
大火从六月二十七日晚上九点多钟,一直烧到二十八日凌晨二时许,最后在京城消防队和意大利公馆三十多名士兵的配合下到凌晨七时许才基本扑灭。
当时的内务府非常腐败,常与太监相互勾结,盗卖宫内文物。宫内的珍宝,堆积如山,尽管建有账簿但从未核查过,这为太监的偷盗行为提供了便利。据记载,1922年以后,寿皇宫丢失了两个金钟,有百余斤之重,还有古铜陈设数十件;宁寿宫丢失金器、古铜、玉器数十件;重华宫荣惠太妃丢失了一万元。在这次失火之前,一个太监拿着一把椅子出宫修理,在出宫时被护军检查出在椅座下的夹层里藏有几件金器。可见当时宫内偷盗之风,已经相当厉害了。
火灾发生后,拘押了几名太监。从该宫首领黄进禄口中,审问出了太监们多次偷盗古物的事情,甚至连养心殿新换的总管邵兴禄也牵扯在内。据当时救火的消防队讲,他们初到宫中救火时,还曾闻到煤油气味很大。溥仪听说后,就更加认为是看守自盗而故意放火了。
溥仪对反对裁撤太监的人说:“宫里如果再发生第二次大火,谁敢负这个责任?”大家便都不再做声。
太监行贿受贿赌博吸毒,腐败异常,还经常惹是生非
当时宫内的太监之间有个规矩,新来的太监要拜一个年纪大、地位高的太监做师傅,学习宫内的规矩礼节。每逢节日,徒弟得向师傅送礼。送礼多的,提升就快,送礼少的,一辈子也别想抬头。这些都是太监们一笔不小的收入。有些老的太监,因为徒子徒孙多了,就形成一个个小集团,营私舞弊,相互包庇。当时宫内的好多处大烟馆与赌局,都由有地位的太监做保险,每天的保险费也是相当可观的。
一次,溥仪的大总管太监阮进寿,二总管太监陆某因为赌局的欠账发生口角,大吵大闹起来。御前太监报告了溥仪,溥仪亲往查看,见到屋内摆着烟灯,烟枪等物,又听到二人互相揭露设立赌局、烟馆,冒领官款等情况,不禁勃然大怒,回到养心殿,拿来康熙用过的一把“宝刀”,照着阮进寿砍去,没有砍中。后来,革了阮进寿的二品顶带,免去大总管职务,把陆某杖责了几十板子。
有权势地位的太监由于有以上种种额外进项,生活得都很富裕,有的甚至富盖王侯。但是大多数的穷太监们,每月薪俸不过十元左右,除了过节必须孝敬师傅以外,每天还要狂吸滥赌(宫内吸大烟的太监很多),到了穷极无聊的时候,只有偷窃宫内的物品来还债了。因此,宫内的盗窃之风愈来愈盛。
溥仪的英文师傅庄士敦非常厌恶太监,影响了溥仪对太监的态度
溥仪有个英文师傅叫庄士敦,原名雷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是英国苏格兰人,牛津大学毕业后,先被派到香港任总督的私人秘书,后又到山东任威海卫殖民地行政长官。庄士顿给溥仪教英文,是李鸿章的第四子李经迈向溥仪的叔叔载涛建议的,主要是考虑到国内形势一旦有变,就让溥仪出国留学,或到海外寓居,学英文是为此作准备。
溥仪从1918年夏天开始跟庄士顿学习英文,直至1924年底溥仪离开故宫,一共跟着庄士顿学了六年的英文。在这期间,庄士顿对溥仪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思想逐渐开放。举两个例子:庄士顿常说辫子不好,1920年,尽管太妃和师傅们苦苦劝阻,溥仪还是自己动手把辫子剪掉了;1921年夏天,溥仪见庄士顿穿了一双白帆布鞋,也叫人买了一双,这惹起太妃和师傅们的极大不满,按着满族的规矩,即便是父母死了也不允许穿白鞋的,但溥仪不顾,坚持穿上。
溥仪最终下决心裁撤太监,也同样是受了庄士敦的一些影响。庄士敦一进宫教读,就对太监们那身装束——长袍、坎肩、搭包、脑后拖着一条辫子——很反感。太监们对他虽然也象对待陈宝琛(溥仪的汉文师傅)那样十分恭敬,却反而惹得他十分不快,他认为他们那简直是奴颜婢膝。他曾不只一次地对溥仪和我说:“在今天的世界各国,大概只有紫禁城内还保留着中古时代的太监和发辫吧!”“我看了‘尤纳克’(Unuch,太监)的动作和那条猪尾巴(辫子),心里就感到厌恶。”
有一次,旧历新年后的一天,有几个太监给庄土敦叩头拜年,这本来闹得他已经面红耳赤,不知所措,可这几个太监事后又向他讨“节赏”(过节的赏钱),结果庄土敦大发雷霆,大骂太监们“太讨厌了”还说:“我并没有叫他们给我叩头,我不能给他们钱!”而太监们对庄土敦,看起来好象十分恭顺,但实际上也很反感,常在背后骂他“洋鬼子师傅”。
庄土敦对太监的这些看法,不能不影响到溥仪,他对太监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跟这位庄士顿有关的还有一件事。在建福宫失火前,庄士顿曾向溥仪建议,把清朝历代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取出拍照。溥仪非常高兴,就托庄士顿请了一个美国照相馆来宫里拍照,大约每天拍十来幅。拍到最后,太监们竟然有时取不出字画来了,那些看守自盗的太监眼看自己偷盗行为要暴露,就不得不用火来消灭踪迹了。
综合以上这些因素,促成了溥仪下决心裁撤宫内的太监。这次裁撤除留下一小部分外,共裁掉七百多名太监,首领发二百元,一般太监发二十元。被赶出皇宫后,这些人有家的归家,有亲的投亲,没有依靠的统一被安置在雁翅楼,半年后才逐渐散净。
溥仪原想通过裁撤太监杜绝宫内偷盗之风,但事实上偷盗风并未绝迹。后来,溥仪的养心殿丢了一块大钻石,内库又丢了珍珠、朝珠和玉镯,御药房丢了朱砂和熊胆……太监被驱逐后,原本需要太监完成的工作一部分交给了故宫的护军们。这种偷盗行为只是从太监转移到护军罢了。
到了这个时候,其实宫内的所有人都能看到,所谓清廷只剩最后一口气了,犹如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阵风就可能熄灭。于是乎对于皇宫内的奇珍异宝,能拿则拿,能偷则偷。并且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只有太监有这种行为了,溥仪本人就经常伙同自己的堂兄弟把宫内的宝贝往外拿,几位太妃也是争相把好东西往自己的娘家偷偷的运,上行下效,下面的人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王公大臣和太监们来说,清朝已经没有了,故宫又是皇帝的家,东西被盗与否与我何干呢?!
参考资料:《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