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个养生秘诀:中和。
西汉时期,有一个学者叫董仲舒,因为德艺双馨,贡献很大,后人给他送了一个雅号“汉代孔子”,可谓响遏行云,流芳百代。
董仲舒不仅学问高深,同时也是养生达人。
他说过一句话,至今仍被养生者奉为圭臬,那就是:“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
德是什么?和蔼和气和睦和顺,春风风人,润物无声。所谓积善成德,可作一解。
把温馨暖意给了别人,快乐的是自己的内心,修养的是自己的品格。这就是德的精髓所在。
道,就是自然规律。讲得是阴阳平衡,不偏不倚。符合了道,健康长寿顺理成章;违背了道,百病丛生咎由自取。
2
第二个养生秘诀:养气。
董仲舒有一本著作《春秋繁露》,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董仲舒的“养生体系”里,“养气”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他认为“凡养生者,莫精于气”。
列子的“一气之变,所适万形”;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常说,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空;足见这个“气”的重要性。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先生认为,“病由心生”,不生气就不生病。为此,他还写了同名的一本书,颇为畅销。
气还可以升华到“最高境界”,就是荀子说的,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3
第三个养生秘诀:珍惜。
董仲舒认为,外在的物质条件,虽然不可或缺,是生存的根基,比如取暖的衣服,充身的食物,不过真元之气的保养,更为重要。
外在条件艰苦,还能勉强活一段时间,如果真气耗尽,生命就会马上终结。
因此,珍惜自己的真元之气,是养生的重中之重。
有这样一个比方,很是巧妙。说人的元气,就像一罐煤气,你节约着用,把灶台上的火苗调到合适就可以了,细水长流,方可长久。
反过来说,如果让火苗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焰,当时感觉很痛快,很有效率,事后往往后悔莫及,因为能量就那么多,用完了也就没有了。
董仲舒指出,气中纯净部分属于精华,人中纯洁部分属于贤才,修身养性就是积精累气的过程,治理国家要聚拢贤才为根本。
这就是养生高度,写这也是延寿境界。
4
第四个养生秘诀:自然。
“进化论”之父达尔文 说,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写道,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
这句话是说,天地生育万物,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来养活人的。
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句话的思想价值,换个角度看,人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同呼吸共命运,就是一种不错的养生之道。
这就是“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比如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规律,顺应它然后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就容易获得健康,收获长寿。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遭殃的肯定是自己。
5
第五个养生秘诀:自律。
董仲舒有这样一个养生理念,“衣欲常漂,食欲常饥,体欲常劳,心欲常静”。
这句话展开来,就是一幅生活场景:穿衣戴帽,干干净净,在人前玉树临风。
看上去清清爽爽,容易心情舒畅。
吃饭不要太多,有个六七分饱最好;经常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保持活力四射;一个人安静安然,心平气和,更容易健康长寿。
所谓的自律,就是管得住自己。
真正强大的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都贯穿着自律。
他们不会待在舒适区,变成温水里的青蛙;他们也不会在痛苦的深渊里不能自拔。心里有阳光万丈,脚下有春风十里。
董仲舒认为,“君子治身,不敢违天”。他认为,人与天之间有着神秘的关系。
比如,人的头圆像天,足方像大地,四肢像四时,五藏像五行,空窍理脉像大地的川谷……
因此,因天之序是养生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高度管理好自己,就能实现养生这个“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