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车桥战斗:粟裕在苏中率先对日反攻,24名日军集体下跪投降
创始人
2025-07-10 03:02:29
0

粟裕打仗有个特点,不光将敌人打败,还往往征服对手的心理。发生于1944年的车桥抗战就是如此,日军被新四军包围后苦战不能逃脱,24名日军残兵居然一反常态,向粟裕下跪投降。

众所周知,日本兵崇信武士道精神,不论战局多么残酷,都选择战斗到底。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歼灭日军千余人,却没生俘一个。第二次长沙会战,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最后国军俘虏的日军仅10人。

那么,粟裕凭什么能让日军主动下跪投降的?

一、为了打一仗,粟裕酝酿一年多

苏中军分区,是新四军在江苏坚持经营下的一个重要根据地。与国民党势力、日寇占领区犬牙交错。

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师及所属地方部队,约有三万人,活跃在这一带。

新四军在之前的战斗中,由于实力不强,被迫采用游击战方式与日军作战。游击战本非常态,但许多人在惯性中形成了错误认识,认为我军只能和日寇打一打游击战。

1944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了曙光,日寇、德寇颓势明显,特别是太平洋战场日军连遭打击,形势已经出现重大变化。但对大多数基层指战员来讲,国际形势的变化会对我们当前的斗争带来什么影响,似乎没有多少人认识的很清楚。

粟裕认为,战略局势发生变化,我们已经有力量对日军展开战略反攻。他曾向华中局领导报告了集中兵力进攻淮安一带的设想,但华中局有关领导认为我们的力量尚且不足,还是不要过度刺激日军。

但粟裕并不是很同意。

事实上,他在1943年就已经对淮安车桥镇一带进行过两次侦察,先后走了500多公里,充分了解了周边日军的情况。进攻车桥镇,是一个深谋远虑、腹有成算的行动计划。

据新四军一师侦察科负责人严振衡回忆,1943年6月,粟裕带着一个连的兵力,先后穿梭于车桥镇周边,察看敌情、民情,绕了很远的路。要知道,车桥镇所在的淮安县城,已经被日军占据好几年,一不小心就容易身遭不测。

当时粟裕尚没有对任何人透露过打车桥的想法,严振衡也不敢多问,只能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粟裕。后来直到车桥战斗打响,严振衡才恍然大悟,进而对粟裕佩服更深。

二、粟裕的深谋远虑

粟裕为什么要打淮安车桥呢?华中局领导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真的招致日军报复,对我苏中区进行疯狂扫荡,我们会不会像以往“清乡”时被打得四处躲避呢?

粟裕的理由有这么几点:

第一,夺取枢纽有极大好处。我华中局领导下的江苏各片根据地,散布于四面八方,而淮安县城,就是联结各处根据地的枢纽之地。我能占据之,则各区能联成一片,利于各部兵力打配合。反之,则始终各自为战。这是打淮安车桥镇的最大利益考虑。

第二,淮安是两不管地带。看起来是日军长久占据的重镇,但按照日军在华驻屯的划分,淮安以北是六十五师团(师团部在徐州)的防区,以南则是六十四师团(师团部在扬州)防区。汪伪政权的军队部署与日军一致。位于交叉地带的淮安,看似地处能交通咽喉,日寇来援方便,实际上仗打起来,极有可能出现两不管。

第三,日军气焰有较大下降。1944年日军对中国战场虽然发动了一些攻击,但总体势头并不像抗战之初那么节奏分明、有章有法,这反映了日军总兵力的不足。特别是近期与日军交战发现,日军有经验的老兵越来越少,战技术水平和精气神都有了明显下降。而我新四军经过积年整训和实战锤炼,已有集中兵力打中等规模战役的水平。

有句话讲,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对苏中抗日战争形势的认识,同样只有粟裕等极少数人有如此清醒客观的观察与结论。

粟裕将这些想法报给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没有获得充分认可。这也是后来粟裕打了胜仗反而被批评奇怪现象的根源。

三、先斩后奏、隐蔽出击

1944年3月,粟裕决定,战机不等人,而且苏中区的老百姓们也实在无法继续过那种暗无天日的反扫荡生活。再不打,对不起人民。

粟裕召集苏中区党委开了扩大会,苏中区前线的领导和指战员思想高度统一,因为他们直面日伪军,有着相对客观的认识,粟裕一点,大家都认识到了应该打,也应该大打。

倒不是说粟裕违抗上级命令。当时中央对各地一线的指挥员们,都给予极大自主权,以免遥控指挥造成被动,所以粟裕决定打这场仗,是符合当时规矩的。

粟裕一旦定下作战决心,行动就非常快,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他把全部可集中的三万兵力,全部投入了进攻车桥镇的战斗。总兵力分为两个方向,由第一师第七团担任主攻车桥镇任务,其余四个多团为阻援兵力,分守车桥镇南北两侧,准备迎击南北两个方向的日军援军。

熟悉粟裕作战风格的人都知道,这是粟裕最为经典的围敌打援阵。

这其实体现了军事上的一个客观规律,战争讲究出奇制胜,但在作战准备上,要求预计最坏情况、作万全之备。光靠奇能赢一时,却赢不了一世。必须有充足的作战准备,才能确保用奇兵奇招带来的局部胜利,扩大为整体胜利。

车桥镇守军其实只有540余人,其中日军一个小队,共40人,其余均是伪军。粟裕投入一个团三四千人(包括地方武装),兵力上看起来占绝对优势,但需要看到的是,日军在据点守备上坚持堡垒战术。

小小一个车桥镇,堡垒多达53座,镇上有能城墙,城墙外围还有十几个火力点,每个点以班为单位配备机枪火力,交叉配合,很难打。

同时,还要尽量避免提前引起南北两线日伪军警觉,所以粟裕一直强调隐蔽作战企图、以尽可能小的动静隐蔽接敌。

四、日军被打崩溃

粟裕的小心谨慎收到了很好效果。

3月4日晚上,第七团在午夜后迅速抵达车桥镇外围,日伪军根本没想到新四军会集中大规模兵力,主动进攻火力强大的堡垒。慌乱中来不及反击,仅仅半个多小时,就丢了城墙和十几个堡垒。到5日中午,慌乱的500多伪军全部被歼。

一师副师长叶飞亲临前线指挥,新四军一师经过一个冬天的整训,攻击非常有条理,特别是集中训练了山炮和迫击炮进攻,此时派上了大用场。40名鬼子据守的核心堡垒,被第七团的迫击炮和山炮轮番问候,结果大部分被炸死,只有几个人逃脱。

精彩的战事发生在外围阻援阵地。

日伪军果然如粟裕所料,南面的六十四旅团对车桥战事无动于衷,不出一兵一卒,只有曹甸据点日军小规模出击,碰到新四军大部队便一触即溃,后被新四军追上围歼。

北线的六十五旅派山泽大队由淮安向车桥镇攻击前进。

粟裕针对日军机动较快的特点,在主要道路上埋设大量地雷。又沿其进攻方向预设多处假阵地。

山泽大队在阻援部队火力引诱下,乖乖进入了雷场,结果当场引爆了地雷,被炸死炸伤60余人。

弃车步行前进,又被假工事阻拦,极大迟滞了进攻速度。

粟裕迅速指挥大军合围,怎奈日军火力和战术素养都比较高,随行的伪军被新四军全歼后,山泽大队却逃出生天,退入一片芦苇荡。

新四军火烧芦苇,将日军切为三段,交火中日军又损失一部分,大队长山泽大佐被击毙。

这是日军在江苏战场从未有过之事,不仅战役计划完全被粟裕料准,战术行动也完全被新四军牵着走,就连日军引以为傲的白刃战也被新四军针对,芦苇荡之战被新四军战士白刃刺死者多达60人。

最后残存的24名日军,在小队长三本一三中尉带领下逃入附近的小马庄,躲了一昼夜后,被新四军搜索战场的部队发现,面对百倍于己的新四军,24名日本兵丧魂落魂,屈膝下跪投降。

车桥战斗至此胜利结束。粟裕在此次战役中歼敌数量虽然不多,但创造了对日作战俘敌歼敌比例的记录,高达1:20。

三本一三中尉后来对新四军说:这应该是你们生俘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吧。我们之所以投降,是因为心理上完全被征服,你们灵活的地雷战术、诱敌战术以及迅猛无比的穿插包围,让我们完全无法应对。

三本一三还由衷地说:粟裕埃拉伊!(日语意为“了不起”)。

相关内容

原创 ...
《唐朝诡事录2》宋阿糜身份是段轨后人,自小在太阴会长大,成年后嫁给...
2025-07-10 04:33:49
原创 ...
1938年春天,正值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处境最艰难的时刻,之前一直...
2025-07-10 04:33:33
原创 ...
1956年的冬天异常寒冷,一场瑞雪让整个北京城银装素裹,分外美丽。...
2025-07-10 04:33:31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君臣共患难,不可同富贵”这...
2025-07-10 04:33:31
原创 ...
越王勾践,历史上被赞誉为卧薪尝胆的英雄,他的坚韧不拔和反败为胜的故...
2025-07-10 04:33:14
原创 ...
太监这一特殊群体在历史上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他们经历酷刑后被迫进入宫...
2025-07-10 04:32:56
原创 ...
在明朝时,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生产效...
2025-07-10 04:32:53
原创 ...
1947年5月16日清晨,孟良崮的枪声已经不在像前两天那么密集,第...
2025-07-10 04:32:43
原创 ...
? ?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委任商鞅为左庶长,开启了秦国内的第...
2025-07-10 04:32:37

热门资讯

原创 如... 如果美国和苏联不参加二战,中国能够单独打赢日本吗?这是网上热议的一个话题,然而正当所有人都为此争论不...
原创 关... 公元214年,刘备攻打西川的雒城遇到困境,军师庞统被射杀。刘备急忙召诸葛亮、张飞、赵云进川作战,荆州...
原创 1... 1980年冬的一天,河北省鸡泽县武装部军械库一位名叫“郜怀明”的临时工,持枪窜到66军炮兵团进行反革...
原创 唐... 张果老,名张果,是唐朝时期甘肃著名的道士。他在李渊起兵时就闻名遐迩,但因志于修道而不愿涉足战乱。多次...
原创 1... 1955年我军大授衔时,有不少国民党起义将领也都有军衔,比如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都是上将。 不过...
党史故事 | 扶眉战役:打通进... 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东起咸阳、西至宝鸡、北抵西兰公路、南依秦岭北麓的广大地区,...
原创 生... 秦叔宝是一个历史极难评价的人物,他在小说里和现实中有着明显的对立:小说里,他侠肝义胆两肋插刀,人赠外...
原创 诸... 诸葛亮,这位三国历史上被誉为“睿才星君”的人物,他的智慧、谋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尽管他才华横...
原创 1... 19年前,我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收到了一封来信,信中说,她是郑和下西洋船员的后裔,希望能够寻求中国的帮助...
原创 宋... 公元1127年,金军南下,俘虏了宋朝徽钦二帝,灭掉了北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的亡国之祸,史称靖康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