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孝不死,卧龙不出”——如果郭嘉不是英年早逝,纵然诸葛再神机妙算、周郎再智勇双全,也不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极有可能会统一三国!
那么,为什么郭嘉能让曹操如此器重,就连郭嘉之死都令曹操痛不欲绝,下面就跟朋友们介绍一下郭嘉:
郭嘉,字奉孝,生于170年,死于207年,河南禹州人。是曹操手下的一名谋士,可谓善出奇谋密计的第一人。纵观整个三国史,不论古时还是现代,对郭嘉的评价都是非常之高。
就连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曾都褒奖郭嘉,说他是历史上一位出色的谋士,他的“十胜十败”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的方方面面,建议大家要多多学习郭嘉。
曹操也正是因为谋士郭嘉的妙计,才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但在郭嘉死后,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后,曹操统治的魏国就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郭嘉最初投奔袁绍后,见袁绍优柔寡断,没有真正的识人之能,喜欢谋划却没有决断,不是成大事的人,果断选择离开,一直呆留在家中,这一隐身就是6年,直到荀彧把他推荐给了曹操!
曹操也是一步一步,按照郭嘉的计谋平定了北方,在曹操看来,郭嘉为他制定的长远战略计划都是无比正确的。
郭嘉到底有哪些过人的计谋呢?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讲一下:
第一:郭嘉的战略眼光无人能及,无论多复杂的局面,他都能判断出战争的胜负。对于嚣张的袁绍,他提出完胜的“十胜十败”论,这也是郭嘉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计谋。
他认为曹操有十个必胜的优势条件,而这“十胜”恰好是袁绍的“十败”,即: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和武胜。至此,曹操士气大振,也为彻底击败袁绍奠定坚实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于是被迫归顺曹操,此时有谋臣建议杀掉刘备以绝后患。但郭嘉认为刘备虽然很危险,但现在先不要杀刘备,因为刘备主动来投,如果杀了他,势必会引起天下英雄的不满,让其他想投靠曹操的诸侯们望而生畏,这对于曹操的霸业是没有益处的,再有就是不杀刘备对讨伐吕布有利,所以曹操就接纳了他的意见,封刘备为左将军,并将他控制起来。
但是曹操没有理解“暂时不杀”的这一概念,从而铸成大错,最终放虎归山,果然刘备一离开曹操就发动叛乱。
第三,郭嘉献计擒杀吕布,为曹操奠定霸业基础。公元198年,曹操领兵讨伐吕布,在下邳城进行对战。久攻不下,便准备退兵,郭嘉却劝导曹操继续攻城,一面使用"水淹下邳"的计谋,果然没过多久,吕布便开城投降后被擒杀,吕布死后曹操便可安心的对付袁绍了。
第四,郭嘉预言孙策会被刺杀而死。曹操当时正在和袁绍作战,十分担心孙策来偷袭自己,结果郭嘉却说:孙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他极有可能死于刺客之手,不足为惧。
果不其然,孙策在丹徒外出狩猎时,被前来为主报仇的许贡门客刺杀,身受重伤后吐血而亡。
第五,郭嘉建议争乌桓,促使曹操统一北方。建安十二年,袁绍的长子袁谭被曹操所杀,但次子袁熙和三子袁尚逃到了乌桓。曹军官兵都不建议远征乌桓,又是郭嘉力荐曹操必征乌桓,而且一针见血,直指问题要害,又提出“兵贵神速”的谋略,最终曹操亲自率兵大破乌桓,不久便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
在征乌桓返程的途中,年仅三十八岁的郭嘉不幸病逝,曹操痛不欲绝。从此,曹操统治的魏国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在赤壁大战失败后,曹操大哭:若奉孝在此,定不叫吾有如此大败!
郭嘉真正做到了“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只可惜,英年早逝,给曹操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本着听老人言,不吃亏的原则,这几天捧着一本三国瞅。毕竟老人家都说了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吗?俺已经快老头子了,乘着小娃娃们还叫俺叔叔的时候,回味一下三国。
这不刚瞅到郭嘉走了,回头咱就刷到了这题目,巧了!这不答都不行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了:“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话是不是有点高了?”
您这说的,这话还真不高,咋说呢?决定有无三国最关键的一个点是赤壁之战。当年曹操如果能在这场战役中一举击败孙刘联军,那么咱大华夏的地头上,将会少一部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
最后一统天下的必然是曹操,这一准没跑。
江南那块也没啥捯饬的,少则一年,多则三年,这地也就平了,这天下稳稳的就是曹操的天下。
可结果呢?这一战大败,三国成型,长江南岸这块为孙刘提供了壮大的土壤,曹操对他们也奈何不得。
那么郭嘉这人能不能帮子曹操一举击败孙刘联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