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守总兵官,正二品。掌一镇军政,统辖本标官兵,分防将弁,以听於提督。——《清史稿·职官志》
“镇守总兵官”,即我们常说的“总兵”,因其执掌一镇军务,也被称为“总镇”或者“镇台”,乃系清朝绿营军队的高级武官。“总兵”的品级为正二品,着狮子补服,基本相当于现今的集团军司令,权力巨大。
光绪十一年,自幼习武、臂力惊人,尤其擅长刀、棍武术的河南人——邓延忠,武举登科,被钦点为“武翰林”,并成为了光绪皇帝的御前侍卫。清代的御前侍卫,因为任职于御前而拥有仕途升迁的极度便利。很快,邓延忠被外放任职,出任广西南宁的总兵官,显赫一时。
光绪二十八年,时任南宁总兵的邓延忠续娶了25岁的杨振德女士。杨振德女士,湖南长沙人,出身大家,时为医生的她,乃系标准的大家闺秀模样。婚后,两人先育有一子,但不幸早夭;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杨振德女士再次有孕,并于腊月顺利生下一位女婴。
前妻已经育有三子,而且“重男轻女”思想极为严重的邓延忠,一直希望杨振德为其再生一个男孩。所以,女孩刚一出生,邓延忠便想将其送人,好在杨振德拼命阻拦,以死抗争,总算护住了这个女婴,保护了她生存和生活的权利。
女孩被留下后,取名“邓玉爱”,学名“文淑”。可在玉爱3岁那一年,父亲邓延忠因脾气暴躁、得罪了顶头上司,便借口“回河南老家扫墓”跑到了云南的一个亲戚家中,打算另谋事做。
清朝时期的擅离职守,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在顶头上司的告发下,邓延忠被发配新疆。宣统三年,就在清朝马上就要宣告灭亡的时候,邓延忠猝发暴病身亡,终年50岁。
父亲获罪以后,邓玉爱便从一个高官子弟变成了无依无靠之人,母亲杨振德便靠行医和教书维持生计。
1919年,震惊世界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时年15岁的邓玉爱和周恩来等人积极组织天津的爱国学生运动,并参与组织了“觉悟社”。“五四运动”以后,邓玉爱为自己改了一个现今家喻户晓,令人听到就肃然起敬的名字——邓颖超。
没错,这个曾经差点被送人的女孩,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女士,中国人民的“邓大姐”,“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总理的夫人。
而昔日拼死阻拦邓延忠将女儿送人的杨振德女士,也曾以医生的身份长期掩护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地下活动;曾于中央红区担任医生,并成为了“万里长征”中的一员。
1940年,杨振德女士病逝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弥留之际,留下一句话:
“我是不重要的,你们不要为我忙了吧!”
抛开杨振德女士为中国革命、党的事业、全国解放做出的巨大贡献不言,如果没有她当初的以死抗争,如果没有她拼死护下自己的女儿,中国历史上恐怕就不会出现“邓大姐”。
如此贡献,垂青史、传后世,用一个“重要”怎能表达!
参考文献:《邓颖超传》、《清史稿·职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