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母为吕氏,后尊为皇太后。朱允炆自幼聪明好学,深受祖父和父亲的喜爱,洪武二十五年父亲朱标早逝,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继承大统。 #深度好文计划#
朱允炆在太孙府中多与文士交往广纳贤才,尤其重视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等人的意见,对朝政有所参与,曾请求修改《大明律》中的苛刑条款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然而,这样一个人却输给了自己的叔叔朱棣,其实若是朱允炆能够知晓朱元璋暗中做的安排,或许就不会输的那么惨了,反败为胜也不是不可能。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洪武驾崩,朱允炆继位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在同年六月即位,时年二十一岁,定次年为建文元年。朱允炆即位后大赦天下,下诏行宽仁之政赦免有罪之人,蠲免百姓拖欣的赋税。
他还诏告天下求贤访能,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赐给年老的百姓米肉絮帛等物资,令官府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者。
同时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赈罹灾贫民,蠲免赋税等,又令侍郎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采访使分巡天下。
朱允炆在位期间,最重要的政治举措是削藩,明太祖为了巩固皇权大封宗室为藩王,各领兵驻守边塞,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和威望。
朱允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诸王造反,决定削减诸王的封地和兵权,先后废黜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
这些削藩的举动激起了诸王的不满和反抗,尤其是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他以“靖难”为名于建文元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向京师进军,这就是著名的“靖难之变”。
靖难之变是一场持续了三年多的内战,双方在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多次交战,互有胜负。
朱允炆在军事上并非无能,他任用了一些有才干的将领,如耿炳文、李景隆、何福、徐辉祖和盛庸等,曾经给朱棣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但是朱允炆也犯了一些错误,如轻信谗言,罢免了忠于他的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等人,又多次更换主帅导致军心不稳战略不明。
朱棣则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政治手腕和人望,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收服了许多投降的将领和地方官员,最终在建文四年六月,攻破了京师应天府,迫使朱允炆退位。
朱允炆的悲伤
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历史之谜,现在虽然有多种说法,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有的说他在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他从地道逃出,改换僧装,在各地流浪,有的说他遁入道门,成为了一位隐士。
朱棣即位后,不承认朱允炆的正统性,下令销毁建文朝的史料,并先后三次修改明太祖实录。
他虽然宣称在宫中找到了朱允炆的尸体,并为他举行了葬礼,但是对于朱允炆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一直派人四处追捕,直到他去世。
朱允炆是一位有才能、有抱负、有理想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缓和明初的苛政改善民生,提高政治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他的改革有浓厚的复古色彩,带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削藩政策虽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诸王的反应和后果,导致了一场惨烈的内战最终失败。
其实,朱元璋在削藩问题上,亦或者说在提防朱棣的问题上给朱允炆早就做了安排,只是后者发现时已经晚了。
还说,朱棣在即将攻入南京城时,诸多人都让朱允炆逃走。此时一个老太监拿着一个盒子过来,里面是南京城的地图,记载了一个秘密通道可以逃到城外。
逃亡途中盒子中突然掉出来一封迷信,朱允炆打开一看,里面清清楚楚写着“如果朱棣造反可派人带着信向辽王朱植求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朱棣的大本营在北京,朱允炆在南京,而朱植则在朱棣的北方,与燕王形成唇齿之势。不过,朱植与朱棣的关系并不好,所以若是朱允炆能够利用好这一点,必然可以对燕军形成南北夹击,击溃朱棣的大军。
可惜的是,朱允炆在削藩之初就得罪了朱植,还将他迁徙到别的地方,以至于北方除了朱权之外几乎没有人限制朱棣,而朱权又被迫上了朱棣的贼船。
也就是说,朱棣看似局面比较危机,但是他大本营的后方却十分稳固,这也是朱允炆迟迟打不下北京城的原因。可以说,靖难之役的失败朱允炆需要负主要责任。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朱允炆的一生充满了变化和挑战,历史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有的认为他是一位昏庸的暴君,但历史已经成定居无法改变,只能由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