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着丰富而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有的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历史,有的是考古出土的珍品,还有一部分是由村民偶然发现并上交国家的。在上海博物馆中,有一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宝剑引人注目,这便是与越王勾践剑同出一宗的吴越剑,被称为“吴王光剑”。然而,这把宝剑的发现之路却充满曲折。
故事的开始可追溯到1972年初夏,位于中国中部的安徽省。当地的农民正在进行丰收,但当时缺乏现代烘干器械,只能将稻谷拉到晒谷场。而在南陵县三里乡吕山村,两名村民发现了他们家的晒谷场已经年久失修,不得已对其进行了修复。在重新平整土地的过程中,这两名村民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墓。尽管这座古墓规模不大,却暗藏一把青铜宝剑。由于普通村民对文物的认知有限,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于是将宝剑分为六段,每人拿走三段,当做废铁一样对待。
这六段宝剑的碎片在十多年后流入了文物市场。考古学家和文物专家迅速察觉到这把宝剑的不同寻常,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不可能如此完好地流传至今。经过调查得知,这把青铜宝剑的一部分最终被一名村民卖给了文物贩子,而后通过多方转手最终流入了浙江的一名商贩手中。最终,这把宝剑的碎片被专家发现并追踪。
在专家的追踪下,这把宝剑的碎片来到了安徽南陵县。专家持着这三块碎片来到当地的吕山村,引起了村民们的注意。几十年前,村里曾有村民在这里发现了类似的宝剑,但当时并不了解地下文物是国有的。经过一系列的调查,这两名村民终于想起了自己曾在几十年前在这个地方发现过类似的宝剑,于是将自己保留的三块碎片拿出来给考古家鉴定。
文物专家将这三块碎片与之前追回的三块相合并,惊叹地发现它们完全吻合。通过对这把青铜剑的鉴定,发现其阴刻篆字铭文为:“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剑以战戍人”,即这是一把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光的佩剑,其铸造目的是为了与戍人作战。与越王勾践剑相似,这把吴王光剑一经鉴定,便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然而,此时专家也对两名村民提出了批评,指责他们挖掘文物未上报,私自收藏文物罪。而且,将宝剑掰成六段更是对文物造成了永久性的破坏,构成了破坏文物罪。面对专家的责备,这两名村民虽然吓得说不出话,但考虑到他们并非有意破坏文物,而且最终将文物上交,专家对其进行了教育,最终没有追究责任。
如今,我们在上海博物馆中看到的这把完整的吴王光剑,经过我国大批文物专家花费12年的时间进行修复。这个过程不仅见证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文物背后的珍贵历史,以及文物的发现、保护和修复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