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7位开国上将中,有这样一位是十分特殊的,他在建国之后,似乎变得有些“不显眼”,以至于人们对他的印象不够深刻,同时在曾经共事过的将领眼中,又认为他是一个十分高傲的人,其一生只服毛泽东,也只愿意追随毛泽东。
但就是这样一位性格特点十分鲜明的将领,实际上却是一个有着超凡脱俗的军事指挥才能之人,在他的一生中,很多战役都能够看出其能力所在,正因为能力出众,所以在鲁南战役前,他敢于越级上报,并且还获得毛泽东的肯定。
陈士榘和毛泽东的渊源
陈士榘出生于1909年,是湖北武昌黄土坡人士,出生家境贫穷,和很多开国将领都比较类似,也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所以陈士榘没有办法读书深造,只能连续辍学,最终在1925年便已经去到湖北省沙洋县沙阳镇“万镒生”杂货店当学徒工了。
当时的陈士榘年仅16岁,却不得不坚持白天天不亮便起床擦柜台、扫地、下门窗板,营业后继续招待客人、卸货、倒货等,就算是到了晚上,他也还要睡在库房木板上看守库房,可谓是辛苦至极。
很多时候,就是那些经历了人间疾苦之人,才更加能够深刻理解贫穷以及落后带给人的凄凉和痛苦之处,从而更加坚定心中想要摆脱贫穷、带领大家一起走向富裕的信仰,毫无疑问,陈士榘也是在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中,逐渐坚定了自己信仰的。
1927年,陈士榘带着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参与组织了家乡的农民协会,并且奔赴武昌,加入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中,后来在湖北省委举办的学生军事训练班学习毕业后,便去到武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工作了。
1927年9月,陈士榘参与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就是在这次起义当中,陈士榘看到了毛泽东的风采,对毛泽东的思想以及为人产生由衷倾佩,从此以后,陈士榘一生从来不服别人,只有对毛泽东,他不仅坚决服从,还敬佩不已。
秋收起义后,陈士榘跟随部队到达井冈山,10月份转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从1929年起,经历过摸爬滚打多年的陈士榘,开始在军队中大显身手,职位也在不断上升,从最开始阶段的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排长,升到最后的第34师参谋长以及军团司令部作战科、侦察科、教育科科长。
在职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陈士榘参加了诸多我党的重要事件,比如历次“反围剿”战役,陈士榘都是亲自参与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陈士榘参与指挥了温坊战斗,歼灭国军4000余人,取得了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的重要胜利。
在第五次反围剿整体失利后,红军不得不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了,陈士榘跟随红一方面军参与到长征之中,在四渡赤水的关键战役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这些过程中,陈士榘都是立下很大功劳的。
解放战争中越级上报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士榘担任的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的115师第343旅参谋长,配合林彪在平型关战役中取得八路军抗日战争中的第一次关键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给予了他们沉重一击,同时鼓舞了我军士气,点燃了大家的抗日热情。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陈士榘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的,不过抗日战争时期,还不算陈士榘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要说陈士榘的高光时间段,那必须说到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也就是这些表现,让我们对陈士榘的能力更加清晰明了,同时对其性格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解放战争中,陈士榘担任的是华东野战军的参谋长,配合陈毅以及粟裕共同完成作战任务,也就是在三人配合的过程中,陈士榘的一些关键决定,对华东野战军取得的诸多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比如最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陈士榘参与指挥了宿北战役,并且在战役结束后,便立即向毛泽东提出“按原计划集中山东野战军主力回援济南,粉碎国民党军进攻后,再配合华野全歼苏北之国民党军,尔后出击淮北”的作战建议,毛泽东看完之后,不仅肯定了他的作战计划,还下令指示粟裕和陈毅按照陈士榘提出来的这个计划部署鲁南战役,后来的事实证明,陈士榘的确是一个高瞻远瞩之人,其拥有比较独到的眼光和军事才能。
当然了,这次陈士榘的“越级上报”,其实更能看出的一点还有陈士榘的胆量、勇气以及性格特点,当时陈士榘只是华东野战军的参谋长,按理来说,战争计划应该由粟裕和陈毅两人定夺,然后再上报中央军委,可是因为两人在作战计划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意见分歧,因此陈士榘在两人争论不休之际,便直接越级上报了。
这种行为虽然体现了陈士榘有些高傲的性格特点,但是更多体现出来的还是陈士榘不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果断做决定的军事素养,在解放战争中,很多战役都是争分夺秒的,一点点犹豫,都可能错过最佳战机,一旦错过最佳战机,必然导致更多牺牲,陈士榘要是没有足够的军事素养,断然是不敢越级上报的。
也许单纯从这一件事情,还无法看出陈士榘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军事素养,我们下边还可以说一说另外一件陈士榘的传奇事件,那就是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粟裕指派陈士榘到中野配合刘伯承以及邓小平等人共同作战,到了中野之后,陈士榘居然要求获得统一指挥权,并且提出要让华野的主力军打主攻,这样的提议让刘伯承以及邓小平一时间有些无法接受,三人之间还产生了一定的争执。
为了能够确保战争胜利,在经过反复研究协调之后,刘伯承和邓小平也最终同意了陈士榘的提议,让他拥有统一指挥权,并且最终一举歼灭了黄兵团,取得了淮海战役中的一次重大胜利。
有人说陈士榘当时就是过于高傲,所以才想获得统一指挥权,可实际上陈士榘提出的建议本来就是当时最合适的,要是没有足够的军事才能与素养,陈士榘想必也没有那个勇气和资本在中野据理力争的。
再说了,在这次战役胜利后,陈士榘就按照粟裕的指派回到华野,对于这场战争取得的战利品,打主攻的华野可是丝毫没有拿 ,就从这样一个简单的举动,我们便更加能够清楚认识到陈士榘的为人了。
建国后“不显眼”的原因
建国之后,很多高级将领都继续在国家的重要位置上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自己力量,只有陈士榘,是一个比较“不显眼”的将领,尤其是和那些在1955年同时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领相比,陈士榘更是显得“不显眼”多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陈士榘“不显眼”呢?
原来是因为陈士榘接受了中央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秘密任务,那就是建设两弹实验基地,当时陈士榘担任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在1958年到1959年期间,带着十万大军几乎“销声匿迹”了,他们就是在完成着国家的高度保密任务。
陈士榘带着7169部队的战士们,在极度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几乎“隐姓埋名”干着最伟大、最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以及进度,陈士榘每天和官兵们同吃同住同劳作,短短一年多时间,陈士榘整个人瘦了一大圈。
靠着坚强的毅力,陈士榘和战士们共同耐住寂寞、顶住压力,建成了两弹实验基地,为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奠定了扎实基础。原本在别人眼里十分高傲,甚至目中无人的陈士榘,此刻却能够为了国家的利益而默默无闻完成这个艰巨任务,这样的精神和素养,我想已经不需要过多言语,已经表露无遗了。
结语
陈士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一生都在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始终追随毛泽东的思想和脚步,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着自己,虽然有人觉得他过于高傲,总是目中无人,可是他坚持自己意见之后,取得的那些成功和胜利,已经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了,其伟大之处,必将被后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