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为了保证抗日统一战线,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下辖一一五师、一二〇师和一二九师。
其中,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一二〇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众所周知,八路军的这6位师长,除萧克一人外,其余后来全部都成了开国元帅。
如果说萧克没有达到授予元帅的资格,那总该能授予大将,但事实却是,他连大将都没有,仅仅只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萧克在我军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员“儒将”。
1907年,萧克出生于湖南的一个读书人家庭,自幼饱读诗书,接受了良好了教育。
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内有军阀连年混战、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形势极妒严峻。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年仅19岁的萧克毅然投笔从戎,报考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后来,该教练所并入黄埔军校。
毕业后,萧克参加了北伐战争,由于其出色的表现,被提拔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叶挺部连指导员、连长等职。
1927年6月,萧克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随叶挺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萧克从一名普通的战士,逐步成长为我军的一名优秀指挥员。
在抗日战争打响之际,萧克就先后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成为红军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抗战爆发后,萧克又成为八路军6位师长之一,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萧克任四野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参与指挥部队南下作战,横渡长江、进军中南。
在此期间,其相继组织、策划了张轸、程潜、陈明仁的起义,并一举歼灭白崇禧、余汉谋部共计43万余人,解放了湘、鄂、赣、粤多个省市。
建国后,萧克历任军事训练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后又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负责全军的教育和训练工作。
所以你看,萧克无论是从军功,还是资历上来说,都是很有优势的,凭此在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授予个大将军衔,应该是一点问题也没有,可为何却仅被授予上将呢?
事实上,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的说法都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他——“站错了队”。
作为红二方面军的领导,萧克的战功、威望、职务都足以被授予大将军衔,但在处理张国焘问题时,他却保持了沉默,故而被认为是站在了张国焘一边。
但事实是否如此,还需有进一步的资料证明。相较于这个原因而言,文史君更认为这是“综合评定”的结果。
事实上,萧克与王震一样,都是井冈山时期在中央苏区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且原来都隶属于红一方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他们率领红六军团一路转战,最终与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胜利会师。
之后,红二、红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共同整编为红二方面军。
其实,相较于萧克、王震而言,大将许光达则是红二方面军成长起来的所谓“正根”干部,所以在大将名单中,由他作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更为合适一些。
当然了,这里还需说明的是,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跟他当时所担任的“装甲兵司令”一职有关。
因为当时他正和苏联人沟通学习,而对方类似兵种的司令员基本都是大将军衔,所以为了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理应授予其大将军衔。
除此之外,第一大将粟裕是第三野战军的代表、罗瑞卿是华北野战军的代表、黄克诚是第四野战军的代表、谭政是政工代表,萧劲光相对特殊一些,他虽然也是四野的代表,但其主要是以海军司令员的身份入围大将名单。
至于其他像王树声、陈赓、徐海东、张云逸,他们也都有各自资历和背景,如果再将萧克评为大将的话,那么其名额就不够了。
其实,萧克跟粟裕的情况比较类似,他们都是在综合评定后授予的上将和大将,且都是该级军衔的第一位。
事实上,在授衔之前,毛主席就曾亲自找萧克谈话,说:“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别人就不好说什么了!”
不过,萧克虽然仅被授予上将军衔,但其后面的级别并不低。
从1980年后,萧克就先后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学院院长、第一政治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标准的副国级干部。
2008年10月24日,萧克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