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国,可以说是充满屈服的,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列强屡屡来到中国,瓜分我们的财产,资源。
日本作为入侵中国最久,对近代中国造成的伤害最深的国家之一,这种教训和耻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敢忘记,也不能忘记。
自清末时期,日本就开始有入侵中国的计划,甲午海战让日军尝到了甜头,九一八事变让日军看到了民国政府的无能,七七事变,让日本帝国主义野心急速膨胀,企图想凭借一岛之力消灭中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中国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候,我们全民族总能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之际,许多爱国人士纷纷参军报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许多抗日战绩辉煌的名将,如薛岳,王耀武,卫立煌,傅作义,张自忠等。仔细看看这些人的身份,他们大多数的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曾帮助蒋介石对抗人民的军队。
可不管怎么说,在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确在战场上表现出一个将领应有的气概和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所处的阵营和立场不同,而忽视,甚至掩盖了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功勋。
在解放战争中,济南守城司令官王耀武被俘虏后,在功德林进行改造教育。其间,主席让罗瑞卿带给王耀武一句话:
“王耀武功是功,过是过。只要他安心改造,就很快就会回到人民中间。”
论私人感情,主席对国民党是非常痛恨的,自己的亲人多数死于国民党之手,红军战士更是差点被蒋介石追杀得无路可逃。
可即便如此,曾经参与围剿红军的王耀武,在抗日战争时期也不含糊,他的功劳被主席认可,也间接证明了所有抗日有功的国民党将领,抗日这份功劳,新中国人民和政府都会认可它。
主席钦定董其武为开国上将
说到董其武,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联想起傅作义,傅作义本人在北平和平起义后,他亲自劝说董其武在绥远起义,最终实现了绥远地区的和平解放。作为国军中将的董其武,按照起义将领来说,在建国后也能享受到不错的待遇。
1955年,新中国进行首次授衔仪式,在授衔前,董其武得知自己被授予上将,他觉得心中有愧。董其武认为,自己在解放军中的资历不深,且作为一个“降将”,不应该授如此高的军衔。
出于这样的心理想法,董其武决定去找一找负责授衔的杨成武将军,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事后,董其武怕杨成武不便向主席开口说明自己的情况,他决定亲自写一封信给主席,在信中,董其武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自己的资历不足以授上将。
主席收到董其武的信后,对此事非常上心,为了打消他的顾虑,主席看完信后,将自己的意见通过杨成武转达给董其武。当时,主席的意见很明确:
杨成武是共产党员,授不授上将没关系,董其武一定要授上将。
按照董其武当时的军职,他可以授上将也可以授中将,董其武本人考虑到自己的资历问题,得知上将给予自己上将军衔后,想主动降低军衔,以安自己的心。当得知主席坚持要自己授上将的时候,董其武本人双泪横流。
主席对自己如此信任和看重,让董其武非常感动,纵观整个评选军衔的标准,对董其武的待遇是开了特例的。主席为何执意要让董其武授上将呢?
除了他促成绥远和平解放,参加抗美援朝外,主要原因在于董其武有着12年的抗日生涯,在抗日战争中,董其武的功劳不亚于任何一个开国上将。
董其武的抗战史
董其武的家庭很普通,1899年出生于山西的一户穷苦人家,好在他从小有志向,想要改变这种生活。董其武从小喜欢读书,家中虽穷,但他舅舅是教书先生,“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董其武也能学到一点知识。
长大后的董其武选择去参军,在1919年考入由阎锡山出资创办的学兵团,学习完成后加入陕西刘镇华的镇嵩军,从一名基层军官做起。起初,董其武在军中并不显眼,直到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伯乐傅作义。
1928年,董其武投靠傅作义,在傅作义的赏识下,他在军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官职也越来越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董其武随傅作义参加了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等大型战役,并且在红格尔图战役中一战成名,获得“抗日民族英雄”的美誉,从此名声大噪。
全面抗战爆发后,傅作义已经提拔他担任师长,军长级别的高级将领了,这足以说明傅作义对他的器重。
董其武也没有辜负上司对他的厚望,在平型关大战、忻口会战以及著名的五原大捷中,均表现出色,傅作义将他的起家部队35军都交给董其武指挥了。
1946年,在傅作义本人的极力推荐下,董其武任国民党绥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也算是一方大员了。
结语
董其武将军有着12年抗日战争的经历,打了许多漂亮的战役,是傅作义手下最能打的部将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董其武有功于民族,有功于国家,这点,即使他当时处在国民党阵营,我们还是要给予肯定和尊重。
董其武授上将实际上是实至名归的,在民族大义上,他不仅抗日战争功勋卓著,而且使得绥远和平起义,是一个有民族大义之人。
在抗美援朝时期,董其武又积极参战,率领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入朝,是一员“先锋大将”,为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贡献了很多。
民族大义,爱国精神,奉献精神集于一身的董其武将军,他的履历非常光彩,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民心所向,问心无愧。
参考资料《毛泽东:董其武一定要授上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