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穿越”这个词,想必大众一定不陌生。
其实,这一概念早在南北朝,便有相应的典故:
传闻一樵夫在深山中砍柴时,因看几名童子下棋而忘记了时间。
等其想起应当带柴回家时,却发现连斧头的手柄都早已腐烂,外界早已时过境迁。
直至前些时间的“穿越剧”火爆一时,让不少人对其心神向往。
哪怕在这一类型的电视剧被禁播后,描绘穿越的小说和漫画依然层出不穷,在海内外都拥有极高的人气。
这也难免让人想起,一直被网友戏称为“穿越者”的王莽。
此人本是西汉末年建立“新朝”的皇帝,本应是土生土长的古代人。
为何会有人认为,其是从现代穿越而来的人?
先且不提王莽在登基之前所做出的篡位之举。
在其正式建立“新朝”后,所颁布的一系列制度和举措,便足以让人发觉到其中的端倪。
其中最有名,也是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一条,便是废除奴隶制。
这一点或许在现在的人们看来,简直是无比英明,毕竟谁想给别人一辈子当牛做马呢?
更不用提古代奴隶的境遇十分悲惨,不仅没有人身自由,而且其生活得好与否全部都在主子的一念之间。
如果能够幸运地遇到一个心地善良、体贴下人的主人,那简直是修了三生福气。
虽然工作繁重,但起码可以平安生活到老。
倘若遇到一个脾气暴躁、苛待下人的主人,那么奴隶的下场可想而知。
挨打受骂都是家常便饭,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但是在这些主人看来,这些奴隶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物品”。
因此,奴隶们很有可能会被当作转手的物件,不但要忍受背井离乡、骨肉分离之痛。
很可能也要一生漂泊、居无定所,最后只能在贫苦孤独中悲惨地死去。
而且,哪怕是在距离现代最近的清朝,其对于下人的压迫也是极为沉重的。
这些可怜人,哪怕动辄就要被主子发卖甚至是打死,都不会有法律为其沉冤昭雪。
他们的主人也不会因此而受到责罚,最多不过是随意赔偿他们家人一些钱就草草了事。
而他们的家人还得千恩万谢,称赞主人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大好人”。
这也难怪,鲁迅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痛骂那个时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在那种时代,人们甚至因为封建礼教的压迫而逐渐麻木。
他们只会将心中的怒火,发泄在比自己“低级”的人身上,却从未想过要改变现状。
因此,王莽颁布的这条法律,可谓是触及了封建王朝的底线。
尽管当时有不少大臣上书反对,声称就连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都从未反对过奴隶制。
王莽说到底,不过是一个借机上位的皇帝,又何德何能敢于挑战根深蒂固的礼教文化。
然而王莽对此置若罔闻,依旧坚持要推行此项制度。
这也是为何,其会被后世的臣子们深恶痛绝,只因其触犯到了他们的利益,毕竟谁不想做“人上人”呢?
除了废除奴隶制外,王莽还曾做出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据说,王莽的妻子王氏,曾身穿一条长及膝盖的裙子便出门迎客。
而且,这条裙子如今还被保存在我国的博物馆内,其形制与如今我们所熟悉的百褶裙别无二致。
且不提这条裙子,是否真的是现代才能发明的样式,单说这条裙子的长度便足以说明问题。
在一般的朝代,哪怕是最为开放的唐朝,都不会让女性穿着得如此“清凉”。
在古人眼中,女性的腿脚,怎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外男看到?
当有大臣向王莽反映此事时,王莽的态度却也很耐人寻味。
他只是简单地表示,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只要妻子觉得舒服就行。
至于衣裙是什么长度,又是否违背了当时的礼教,他并不在乎。
王莽这一“洒脱”的行为,在当时可谓是格格不入,也更加让人怀疑,其确实是一位来自现代的穿越者。
否则在那个礼仪大于天的时代,又怎会出现这般不在乎世俗眼光的人?
更何况当时的王莽已经是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才应该是那个最注重“三纲五常”的人。
可是按照其表现,他好似真的是一个接受过现代义务教育的人。
“人人平等”和“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思想和行动之中。
不过,调侃归调侃。王莽是否为穿越者?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史书上已经明确记载了,王莽的出身以及事迹,倘若其真的是从现代穿越而来,那么无论是史书,乃至乡村野史必定会记载。
然而,无论是哪一本古籍,都从未怀疑过王莽的来历。
而且,至于所谓的“挑战封建礼教”这一举动,其实也是可以解释的。
或许是因为清朝乃至民国时期的影响,不少人先入为主地以为,中国的所有封建朝代都是与近代一样,对女性充满着压迫。
但是实际上,自汉朝到唐朝的这段时间,或许是出于时代的因素,对于女性的压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可怖。
就连一直被人认为“压迫女性”的宋朝,女性都有继承家产的权力,更何况是风尚更为开放的汉唐两代。
在那个时代,女性不仅可以自由改嫁,《孔雀东南飞》便是最好的例子。
甚至还可以带兵打仗,李世民的姐姐平阳昭公主,便曾女扮男装,带兵杀敌。
至于衣服的款式,就连被称为“保守”的明朝,根据画像的描绘,不少女性甚至会在夏天穿着无袖的衣衫。
雪白的臂膀可谓是一览无余,难道她们全部都是穿越过来的?
因此,所谓的“王莽是穿越者”,可能只是网友们在闲暇之余的一个玩笑而已,多数人也只是跟风取乐罢了。
王莽的所作所为,其实结合当时的历史,都可以找到其中的根据。
只不过是有人断章取义,随意举出其中的一两件事迹,便大放厥词,以此来博得更多的关注和流量。
比起随意篡改历史的真相,不如认真地研究那一段历史。
比起肆意猜测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如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