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中,贺老总在我军的功绩和地位是少有人可比的。当年北伐时期,他在国民革命军中已经是师长了,南昌起义前夕已经是20军军长,以这样的资历和地位,如果没有跟随我党,留在国军中的话,以后的荣华富贵是享用不尽,或许还会成为统领一方的军阀。
但他甘愿抛却一切来之不易的成就,毅然参加南昌起义,成为我军的革命开拓者,特别是在起义失败后,他返回桑植老家,一点点在困境中拓展革命力量,最终创立了红二军团,为我军的发展壮大做出极大的贡献。
作为如此了不起的一位革命元勋,能够与他成为工作搭档,那自然也非常优秀。而今天所要讲的李井泉,就曾与贺老总组建过领导班子,建国初还是成都军区的第一政委,作为大军区政委,军衔一定不会低,但令人奇怪的是,大授衔时并没有他的身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投身革命生涯
李井泉是江西临川县人,1909年生于当地一书香门第。虽然父辈都读过书,但也都是普通人家,李井泉是家中长子,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家庭重担,照料弟妹,下地干活,上山砍柴,尽可能的为父母分担家务。
只要有时间,同龄人就喜欢四处游玩,但李井泉不一样,他运用难得的闲余时间,在家中静静地看书,因为在书的海洋里,能让他了解很多知识,知道从没见过的事物。父亲也非常支持学业,在家人全力支持下,17岁那年,他顺利考入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那一年北伐战争打响了,随着北伐军的北上和西进,革命思想也传播大江南北,经受五四运动洗礼的爱国青年们,时隔数年之后,再一次接受革命思想的冲击,在这种思想氛围下,李井泉参加了革命,加入了共青团,到了第二年八月,他还组织一支农民队伍参加了南昌起义,当时他在25师担任政治宣传员。
起义失败后,李井泉没有放弃信仰,继续留在丰顺一带坚持斗争,一年后他奉东江特委的安排,进入中央苏区,还见到了时任前敌委书记的主席,当时主席对他说:
“你这么年轻,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非常适合干政治工作,希望你以后多多阅读马列著作,提升一下理论水平,不要忘了,一定要深入基层,与基层官兵打成一片,融合成一体,才能了解他们,才能把政治工作干好啊”。
为了培养他,主席安排他当自己的秘书长,在主席的耳濡目染下,李井泉的工作能力提升很快。后来进入基层,从一名补充团政委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升任红35军军政委,此时他也才二十岁出头,成为红军青年干部中的姣姣者。
与贺老总是搭档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有了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八路军时,李井泉就担任八路军358旅副旅长。这时八路军的正式编制,一共就三个师六个旅,李井泉一上来就担任旅长,足以看出他在我军中的地位。
此时贺老总还是他的老上级,数年之后,贺老总担任晋绥军区司令员,给他搭建领导班子,担任军区政委的正是李井泉,两人也从曾经的上下级关系,成了如今的工作搭档。
此时我军与国军实力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两人相互配合,团结共度一道道难关,将队伍发展壮大。到了1949年,国内军事形势已经发生逆转,李井泉赶赴四川,负责四川工委工作,配合解放军向西南进军。
大西南解放后,李井泉开始负责四川地区的战后经济恢复工作,后来当选为省委书记和军区政委,成为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大员。
55年授衔时,李井泉时任成都军区政委,不过他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地方管理上,鉴于这个情况,组织上在军衔评定时也就对他没有什么安排,虽然与将衔擦肩而过,但李井泉没有什么怨言,即使他没有军衔,他也是我们心中当之无愧的上将。
值得一提的是,彭老总在1965年当过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的副主任,时任主任的李井泉就成了彭老总的上级,不过虽说是上级,他在革命历程中的贡献是无法与彭总相提并论的。
李井泉领导四川工作17年,不仅为四川以及西南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对解决全国粮食问题贡献也不小,大家都知道四川盆地是富庶之地,四川也是当时全国著名的产粮地,据资料统计,新中国成立十二年间,四川向外调粮多达364亿斤,是全国外调粮食最多的省份,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调粮147亿斤,为当时全国主要大城市解决了粮食问题,而四川人民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
为了响应上级号召,四川人民都是勒紧裤腰带全力支持,不要说别人,就是李井泉家业吃不饱饭,家里几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但每月也只有十几斤的粮食定量,多年后他们回忆这一段的生活经历,当年吃得最多的菜就是炒红薯秧子。
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李老的职务得到提升,当选为人大副委员长,成就非常高。不过由于李老长年累月的工作,过度透支体力和精力,加上饭食营养跟不上,以及特殊年代的一些经历,到了80年代,李老的身体状况每况日下,人生最后几年一直留在医院,1989年4月24日,李老病逝,他走完自己光辉灿烂的一生,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