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遗体处理:从永久到混凝土封固,结束移交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锋,民主革命的杰出领袖,他率先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标志着中国由封建帝制向共和制度的转变。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全国哀悼,如何处理他的遗体成为当务之急。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安置经历了多次变动,最终采用了混凝土封固的方式,但这一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波折。
孙中山先生,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于1866年出生。他原本在香港学医,但在看到清政府腐败和西方列强侵略后,他放弃了医学,投身于革命事业。
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创建了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的口号。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纲领。
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革命力量逐渐壮大,尽管起义多次失败,但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将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并最终于1911年10月10日,策动了武昌起义,枪声响彻,进攻如火如荼。不久之后,总督府被攻克,武昌被夺取,湖北军政府随即成立,各省民众应运而起,响应起义呼声。
武昌起义胜利后不到两个月,就有15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随后,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正式终结,共和国由此诞生。孙中山颁布了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虽然在1912年,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但他提出了两次北伐。1922年,孙中山寻求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支持,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开始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4年,孙中山重新诠释了三民主义,并通过黄埔军校培训革命武装干部。然而,革命并未取得成功,孙中山因胆囊癌病情危急,在生命垂危之际,留下了三份遗嘱,涉及国事、家事以及致苏联的最后寄语。
在国事遗嘱中,孙中山强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希望“凡我同志”能够继续秉承《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实现革命目标,废除不平等条约。
家事遗嘱中,孙中山将个人财产交由妻子宋庆龄管理,并期望子女能继承其志向,自力更生。
致苏联的遗书中,孙中山对苏联表示赞赏,期望两国能够携手合作,取得胜利。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全国哀悼,苏联也向中国发来唁电,表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此时,孙中山的治丧事宜也开始筹备进行。
全国陷入悲痛之中,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举国哀悼。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革命的象征,他的意义非凡,因此有许多人认为应该将他的遗体永久保存,以供后人瞻仰,也让人们铭记辛亥革命的艰辛历程。
就像1924年逝世的列宁一样,人们希望通过防腐处理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保存下来,以供人民瞻仰。因此,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被送往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了防腐处理。此时,他被安置在一套民国时期的大礼服中,包括衬衣、礼服、礼帽和一双尖头皮鞋。
为了长期保存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并方便公众瞻仰,人们特地从苏联购买了水晶棺椁。但不幸的是,在运输途中,水晶棺意外损坏,无法使用。因此,他们不得不再次从苏联订购了一个更结实的玻璃盖钢棺。然而,专家发现这个棺材存在问题,因为玻璃太薄,而钢材又易导热,导致棺木内温度升高,不利于长期保存遗体。
在众人的努力下,最终选定了一个美式楠木玻璃棺材,解决了遗体安置的问题。全国举行了国葬和盛大的悼念仪式,这是民国时期唯一一次国葬,由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决定。
国葬仪式在北京中央公园的社稷坛举行。按照传统,需要有人为孙中山先生抬棺。抬棺者分为三组,分别由汪精卫、宋子文、李大钊、于右任、林伯渠、李烈钧等人组成。这些人都是当时备受尊敬的领袖人物,代表了中国革命的不同方向。但在这一刻,他们共同的目标是安葬孙中山。随着众人的簇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缓缓前行,道路两旁站满了前来哀悼的人民,他们默默地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孙中山先生的告别仪式持续了整整一周,全国各地都下半旗致哀,举行了悼念仪式。有76万人从各行各业前来社稷坛吊唁,挽联和花圈不计其数。
尽管国葬是中华民国政府举行的,内部也存在分歧,但前来凭吊的人群都是出自真心,因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为其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国葬礼的结束,人们开始筹备孙中山先生的安葬事宜。国民政府成立了由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等12人组成的葬事筹备委员会。
根据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他希望安葬在南京紫金山。因此,委员会将他的灵柩暂厝于北京象山碧云寺,然后前往紫金山选择墓址。
紫金山被认为是合适的地点,既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地,又是孙中山先生早年曾经打猎的地方。他曾表示希望能安葬在这里。
葬事筹备委员会决定将墓址选在紫金山中茅山坡,并准备兴修陵墓,以安葬孙中山先生。
修建中山陵是一项重大工程,葬事筹备委员会召开了近70次会议,讨论葬事经费、陵墓设计、建设承包商等事宜。
中山陵的设计是通过悬赏征集而来的,要求体现特殊纪念之意,便于公众参观,并能容纳大型纪念活动。
吕彦直的设计方案被选中,祭堂外观庄严肃穆,建筑简洁坚固,融合了西方和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
国民政府拨款30万元用于修建,并聘请吕彦直为总建筑师。
1929年,中山陵的一二期工程基本完工,国民政府开始准备移灵事宜,何应钦负责总指挥。
尽管专职保护孙中山遗体的小分队费尽心思,但由于战乱频发,保存条件有限,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变色。专家认为最好使用铜棺土葬以更好地保存。
人们再次从美国订购了一副紫铜棺,重新安置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并在这次仪式中将他的服装更换为传统的汉族民族服装。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1929年5月26日运抵南京,而北平则有30多万民众特地前来送行,整个送葬队伍据说长达3公里。
除了南京的公祭外,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还在香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纪念堂中被安放在从苏联订购的玻璃钢棺中,作为纪念性的衣冠冢存在。
在南京,孙中山的灵柩由108名挑夫抬上了中山陵的392级阶梯,40名乐队成员奏哀乐引领着队伍。孙中山的灵柩于上午10点08分抵达祭堂,全国民众默哀三分钟,孙科夫妇等人亲手关闭了墓门,宣告奉安大典的完成。
然而,由于孙中山的遗体出现了变色的现象,原本设计的可升降的供人瞻仰的设施不得不改为将棺椁存入陵园宝塔中,并用混凝土进行封固。尽管如此,民国政府在棺椁上方雕刻了一座孙中山先生的卧像供人瞻仰,以表达哀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1929年移灵之时,中山陵尚未彻底完成,其总设计师吕彦直也因积劳成疾离世。然而,中山陵的未完成工程最终由吕彦直的挚友按照他生前设计的图纸继续完工。
到了1931年底,中山陵的第三期工程包括牌坊、陵门、碑亭、大围墙等建筑终于彻底竣工,标志着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的完工。
然而,在战争期间,中山陵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山陵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拨款100万元用于全面维修。如今,中山陵成为国家5A级景区,每年吸引无数人前来凭吊,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