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卡门的提琴
编辑丨卡门的提琴
瓦加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瓦加斯主义作为拉丁美洲的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绝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在1924-1929年间咖啡出口占巴西出口的73%,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咖啡价格下降为危机前水平的三分之一,因此,导致咖啡销量下降,出口量仅达到48%。
由于咖啡占巴西出口总值的大多数,咖啡危机的出现对巴西以出口为主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害。
大种植园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采取措施维持咖啡的价格,他们将咖啡丢在锅炉中烧掉或是
倒入大海中将其销毁,这对于围绕咖啡出口的城市经济可谓重重一击。
此外,作为出口为主的巴西极其依赖发达国家,且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因此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落后。
当1929-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经济危机爆发时,便极大地阻碍了巴西的农业发展。
为了缓解经济危机给巴西农业带来的严重危害,迫切需要调整经济政策以恢复巴西的农业发展。
巴西出现的工农业危机以及世界市场上出现的物价猛跌,导致巴西对外贸易额大幅下降。
由于巴西的工业发展停滞不前,国家资本严重短缺,难以支撑国家发展的需求。
为了改变巴西这种每况愈下的局面,政府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通商条约。
从理论上讲,这些条约制订的原则是最惠原则,但是巴西却没有从中获益更多,反而这些条约是最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
在经济危机持续期间,帝国主义之间在巴西的竞争愈演愈烈,帝国主义的银行榨取巴西的黄金储备,造成巴西负债累累、金融混乱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巴西需要转变经济政策来促进工业的发展。
最后,经济危机加剧了巴西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给广大劳动群众和下级士兵的生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为了改变这种悲惨的局面,他们多次进行工人罢工以及农民暴动。
旧的政治模式允许农业寡头完全控制巴西经济,随着农业危机的出现,巴西旧的政治经济格局完全被打破了,巴西人民对自由主义产生了怀疑。
巴西国内有志之士认识到旧的政治经济模式已不适应巴西发展的需要,其或多或少的与原来的预期发生了背离,这无疑使人民更易接受瓦加斯的新经济政策,并对国家重组产生了期望。
到1930年,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和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自由主义者开始联合起来,企图推翻寡头政治。
正是这个时候,善于审时度势的瓦加斯抓住时机脱颖而出,以瓦加斯为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登上巴西政治舞台,为瓦加斯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国内背景:巴西共和政府的黑暗统治。首先,共和政府对内执行奴役人民的政策。
大种植园主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农民实施掠夺,他们片面发展种植园经济,无限制地扩大自己的种植园,造成了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成年居民失业或者失去了固定工作,只能在农村当短工和雇农,不能发挥出其价值,导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大资产阶级任意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垄断,对农产品价格随意提高,导致广大人民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中,引起了广大劳动群众的不满。
其次,共和政府对外实行妥协的政策。巴西为了增加出口,必须改善外贸联系,导致农业的发展极度依赖世界市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的资本已经远远不能支撑其发展,巴西政府迫不得已向以美国为首的外国资本借取巨额贷款,同时外国资本也从巴西贷款中攫取高额利润。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在巴西霸占其良田开办自己的农场,或者是在巴西建立自己的工厂营业等方式,逐渐地控制了巴西的经济命脉,导致巴西越来越依赖帝国主义。
巴西过于依赖外国帝国主义,其后果就是大量的国民收入流进了外国银行的金库,导致巴西的外债每年都在增加,“至1931年达最高峰,数目为2亿7,700万英镑”,巴西陷入了严重的金融混乱之中。
在共和政府的黑暗统治下,巴西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之,巴西要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改变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
因此,便有越来越多的劳动阶层和先进人士开始意识到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摆脱困难处境。
为摆脱长期被压制的被动局面,广大劳动群众和下级士兵要求改变现状并发动无数次罢工与起义,成为反对寡头政治的主力军。
巴西内部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他们开始反抗共和政府的寡头政治。而当时巴西的无产阶级正在成长,势单力薄,政治上还不成熟。
在这种形势下,以瓦加斯为代表的地主资产阶级寻求发展途径,提出了反映社会广大阶层要求的改革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政策,为瓦加斯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初步的政治基础。
瓦加斯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瓦加斯在吸收借鉴拉美民众主义、英国工党的劳工主义思想和法团主义的国家与社会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瓦加斯主义,开启了在巴西的探索之路。
拉美民众主义为瓦加斯主义的政治主张提供了思想指导,建立了多阶级联盟的民众主义政治模式。
民众主义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便对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在拉美地区稳定发展着。
瓦加斯主义主张社会变革、建立多阶级联盟的政体以及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的经济改革的思想皆来源于拉美民众主义。
其一,对于拉美民众主义的解读维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首先,西方现代化论者认为,民众主义指的是一种政治现象。
它通常出现在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政治现代化的产物,是由于现在化发展进行了政治动员的城乡居民被纳入政治进程的一种现象。
民众主义与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常常被人们放在一起探讨,认为民众主义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
其次,依附论学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拉美各国的经济发展开始由依赖于初级产品的出口模式转向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主义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政治运动和政策计划。
民众主义领导者通过提高劳动者工资、提高社会福利、扩大社会下层的政治参与等方式,获得了社会的普遍支持。
再次,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是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对民众主义进行定义的,他们认为民众主义的核心是实现合理的再分配,认为民众主义是以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再分配为重点的一项经济政策。
最后,当代政治学家库尔特·韦兰德以一种新的政治视角,重新定义了民众主义。他认为民众主义就是一个个人化的领导人以民众主义的策略去争取和行使政府权力的政治策略。
这种权力是建立在大量无组织的追随者的直接的、无中介的、以及非制度化的支持上的;民众主义绝大多数的追随者在政治舞台上是无组织的群众,他们与领导人之间缺乏制度化的联系纽带。
当一个领袖感到自己的人民被排斥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就会承诺帮其摆脱危机和危险,因此获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这位领袖在他重振国家和改造现有制度的过程中,也向民众进行求助。
这一概念的核心是政治动员和政治控制,而不是社会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关于民众主义的概念,虽然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认识,但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将其分为两大类观点。
一类是将其理解为与进口替代工业化相关的经济政策,其基本特征是推动工业化、进行国家干预经济、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注重收入分配等,另一类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政治策略、政治话语、政治逻辑、政治风格等。
其次,拉美民众主义的特征具有普遍性。拉美一些学者认为,拉美的民众主义追求社会变革与社会整合相协调。
拉美民众主义通常是反对独裁的,他们大多主张多党制的民主政治。对内强调各阶级合作,提倡各种改革措施,对外重视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
国内外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民众主义的看法不同,这也恰恰说明了民众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
拉丁美洲的民众主义涉及的主体较多,不单单是涉及农民,还包括城市工人、小资产阶级、学生、知识分子等,而美国和俄国民众主义的主体大多是农民。
因此,拉丁美洲的民众主义与其他地区的民众主义相比更有代表性,它更具有“城市性、多阶级性、广泛性、选举性、大众性及魅力领袖主导性”等特点。
综上所述,本文将拉美民众主义定义为一种政治思潮,其特征是经济独立,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政治上主张民众参与。
20世纪20年代,巴西面临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以及国内矛盾的加剧,导致经济迅速衰退,长期被帝国主义欺凌。
但巴西的危机局面却加速了巴西民众主义的诞生,瓦加斯据此提出建立多阶级的联盟政体来稳定国内政治,创建进口替代工业化的经济模式以发展经济。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赵雪梅.拉丁美洲经济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4】张凡.当代拉丁美洲政治研宄[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5】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当代中国拉丁美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6】袁东振、徐世澄.拉丁美洲国家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