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死于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今河北广宗)。病情严重自知来日不长,秦始皇给远在北方上郡监军的大儿子扶苏写好遗诏:命令他将军队交给将军蒙恬,赶快回到咸阳处理自己的后事。很显然,秦始皇的遗诏是要长公子扶苏继承皇位。但是,诏令还没有发出,秦始皇就死了,给扶苏的书信和皇帝的信玺,都落在了亲信宦官赵高手中。于是,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与中车府令赵高,三人合谋篡改遗诏,令公子扶苏自杀,改立胡亥继位为秦二世。从明面上看,是少公子胡亥联合李斯、赵高,发动沙丘政变夺取皇位,但透过历史的蛛丝马迹,发现其实整个过程都是赵高一个人的阴谋,胡亥和李斯都只不过是他的棋子而已。
01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当时的朝廷局势,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咸阳,代为处理日常国政;长公子扶苏与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精锐士卒在北方抵御匈奴;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上卿蒙毅,跟随秦始皇出巡。这是一个权力三角,也是最稳固的权力布局,秦始皇不愧是一个政治老手。在陪同出巡人员的安排上,秦始皇也是做了精心的布局,左丞相李斯是亲信重臣,跟在身边方便日常政令的上传下达,确保虽不在咸阳但自己仍然是权力的绝对中枢;宦官赵高,是贴身太监总管,带在身边安排日常生活顺手称心;上卿蒙毅,很有才华,既可以协助李斯处理政务,又可以监督李斯防止权力集中,同时还可以以其为人质,来控制远在北方掌控三十万大军的将军蒙恬。只有少子胡亥,是一步闲棋。
胡亥陪同秦始皇出巡,史书的记载是他软磨硬泡,要跟着出来看世界。秦始皇也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疼爱小儿子,也就没有作过多考虑。但是,胡亥随行的目的果真是如此吗?其中就没有权谋吗?历史哪有如此多的机缘巧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已经五十岁了,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已经算是高寿了。再加上体态肥硕且长年食用“仙丹”的始皇帝,身体状况并没有他自己认为的那样健壮。对于皇帝的身体,最了解情况的,当属天天跟在身边负责照顾日常的太监总管赵高。五十“高龄”身体并不太好的秦始皇再次东巡,车马劳累,气候变换,其中有着无尽的变数,对于心怀阴谋的人来说,却有着无尽的机会。所以,少子胡亥的同行,会不会是暗中有谋划指使呢?始皇帝一共东巡出游了五次,为什么偏偏这次胡亥要求随行呢?
赵高虽为太监,但头脑灵活很会办事,还通过自学精通秦国的刑狱法令。秦始皇看中赵高的才能,提拔他做了管理皇帝出行车马的中车府令,并让他教少子胡亥如何决断讼案。赵高抓牢了公子胡亥这根自认为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稻草”,私下里精心侍奉胡亥,与其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成为胡亥最亲近的人。洞察朝廷局势又与胡亥关系亲密的赵高,自然不会放过皇帝出巡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这次出巡,秦始皇身体没有出现问题,可以平安返回咸阳,少公子胡亥随行,至少是有备无患,还可以在途中与皇帝建立更深的情感,对于将来争夺大位有益无害。所以,胡亥跟随秦始皇出巡,很可能就是赵高从中谋划诱导的结果,胡亥随行是他布局的第一步。
02
秦始皇东巡返程,行至平原县(今山东省德州市)时,就生病了,而且病情日益严重。秦始皇也许有预感,他命令车马快速往回赶,想尽快回到咸阳安排后事,同时还给远在北方的大儿子扶苏留下诏书。一向信奉神灵的秦始皇,病重之后想到的另一件事是,派心腹到著名的山川,向神灵祷告为自己祈福。担任这一“重任”的人,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身份要尊贵,才能体现对神灵的诚意;必须绝对忠诚,才会在神灵面前尽心。赵高是阉割之身,显然可能担当这一角色,除他之外,李斯、胡亥、蒙毅三人都可以,但论身份尊贵,公子胡亥最高,其次是丞相李斯,最后才是上卿蒙毅;论忠心,公子胡亥也自然是最佳的人选。
三人当中,无论哪个方面,蒙毅都应该排在最后。更为关键的是,蒙毅还有作为其哥哥蒙恬人质的身份,在这样敏感的时期,让人质失去控制,对于疑心深重的秦始皇,绝非良策。但是,皇帝偏偏就派蒙毅出去了,这其中有没有时刻守在皇帝身边的赵高,耍了什么手段,提了什么“建议”,最终说服了皇帝呢?从事态最后的发展来分析,很有可能。皇帝去世时,将蒙毅支开,防止其给公子扶苏和蒙恬透露信息,是发动沙丘政变的关键,因为蒙家作为公子扶苏的嫡系,蒙毅是赵高永远也无法说动的。
03
病重的秦始皇,很快就死在沙丘行宫。为确保政权稳定,李斯赵高命令严密封锁皇帝去世的消息,百官奏事、食物进献,一切如常。赵高还在第一时间扣留了皇帝写给公子扶苏的遗诏,然后找到胡亥一番威胁利诱:皇帝去世了,你哥哥扶苏马上就会登基做皇帝,而你却连半寸的封地都没有。换个说法,你们老嬴家偌大的家产,你哥哥独吞,同样是儿子,一丝一毫财产都分不到,你甘心吗?赵高接着说,现在有很好的机会,只要你、我还有李斯合作,就完全可以改变命运,是向人称臣还是驾驭群臣、是统治别人还被人统治,你好好考虑吧!
胡亥的回答是:父亲将皇位传给哥哥,也没有分封土地给我和其他的几个兄弟,这就是命,没有什么可说的!当赵高说有机会改变命运时,胡亥却说:废除兄长而改立弟弟,是为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是为不孝;自己才能浅薄,依靠别人的帮助勉强登上皇位,是为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即使成功了,天下人也不会服从,不仅会自身遭殃,国家也会灭亡。从这几句话的回答,可以清楚地发现,胡亥在此之前,根本没有篡改皇帝遗诏、夺取皇位的念头,完全是临时被赵高诱惑所致。
04
搞定胡亥后,赵高又找到丞相李斯,照样是威逼利诱:根据皇帝遗诏,长公子扶苏继承皇位没有悬念,你自己与蒙恬对比一下,论领军打仗的本领、对秦国的功劳、谋略的深远、与百姓的拥戴以及与公子扶苏的关系,你哪一点比得上蒙恬?如果扶苏登上皇位,你的丞相之位还能保住吗?如果丞相之位不保,大秦又有哪位丞相在失去高位之后不是被杀而告终呢?李斯是秦始皇的忠臣,他有百般不情愿违背皇帝的遗诏,但是出身平民的他,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在国家大义与个人生死之间,他没有作过多的犹豫就选择了后者。
秦始皇刚刚去世,赵高就非常镇定地、有条不紊地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与丞相李斯商量秘不发丧;扣留皇帝的遗诏;诱导胡亥篡改遗诏谋取皇位;说动李斯与其合谋,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不决、没有半点的拖泥带水,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样重大而危险的决策,或者说是惊天阴谋,绝不是赵高一个职位并不算高的宦官,在皇帝去世后临机决定的,一定是他早有筹谋,经过上百次的预测、推算,谋定而后动,一击而中的行动。
历史不容假设,但历史又不妨假设:如果丞相李斯不愿同流合污,赵高会不会谋害李斯,而后与留守咸阳的右丞相冯去疾合谋呢?再如果胡亥不配合,赵高会不会扶持秦始皇二十几个儿子中的另一个登上大位呢?
赵高,原是赵国王族的远房亲属,是如何到的秦国,历史没有记载。来到秦国之后的赵家,地位低下,赵高兄弟几人一出生就被阉割,稍稍长大就送入宫中成为太监。地位卑微,被人阉割,从小送进宫中任人奴役,吃尽人间苦,受尽欺凌,而且身体残缺、没有关爱温暖。这样的人,很容易灵魂扭曲,为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心狠手辣、不择手段!所以,整个沙丘政变,赵高才是唯一的主角,胡亥、李斯都只不过是他手中的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