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是否也曾纳闷过,身怀绝技的赵子龙,忠心耿耿,为何刘备一生从未重用过他?难道刘备不相信赵云的能力吗?
在刘备去世前,他终于向赵云吐露了真相——原来,这恰恰是刘备对赵云另一种极高的信任。那么,这其中的内在关联又是什么呢?
一个起点最低的枭雄
在三国时代,有三位令人矚目的英雄人物——曹操、孙权与刘备。其中,刘备的创业之路最为坎坷,他的起点远远不如另两位。
曹操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在故乡是名列前茅的豪强,光是发动家族兵马,就能轻松聚集数万之众。武将方面,曹家与夏侯家更是猛将辈出,曹操自己也是东汉官场的名门子弟,结交的朋友几乎都是当时的顶级二代。
相比之下,孙权的初始条件也毫不逊色——他继承的正是孙策开拓江东时积累的雄厚实力。无论是禀赋,还是谋士武将,以及经济基础,都要比刘备这个衣衫褴褛的马商强上太多。
然而,起点最低的刘备最终建立了西蜀这一翘楚。与其越挫越勇的韧性不无关系,更关键的还在于他超绝的用人手段。正是因为会识人、重用人,无数一流人才才慕名而来,追随刘备的大旗。
临危受命,飞檐走壁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汉室威信扫地。刘备正是在这一年,结识了关羽、张飞二人。按照后世小说的描述,三人本是并无交情的过路人,偶然在桃园结盟,从此命运与共。
不过,真实历史中的过程,恐怕要曲折得多。刘备本是沛县一个无名小卒,此时正抱着妻小四处躲避战乱。偶然有人指引他去找亲戚刘焉,投靠东莱太守张世平。然而张世平已战死,部下关羽、张飞正独自率残部藏匿山中。
此时的关羽、张飞尚且年少,远未成名,可谓是下下之辈。可偏偏在这危难时刻,刘备却选择与二人“三结义”,共商大计。后世说桃园三兄弟有人,此时便是最好注脚。
三人迅速行动,率几十落魄卒众袭击蝗虫到处烧掠的黄巾军。出其不意,大破敌军,解除附近百姓的危难。此战一鸣惊人,让三人声名鹊起,此后各自在军阀混战中闯出一片天地。
此时此刻,无人会想到,这三个并无渊源的过路人,会成就一段跨越生死的深厚情谊;正如无人会想到,命运的齿轮已然开始转动,刘备正缓缓踏上征程,最终竟成就一方诸侯,在历史上写下不朽篇章。
头角初现,猛将云集
公元191年,董卓辅政乱政,持续动荡不安的中原局势,让热血方刚的武人们看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此年初,刘备率军出兵征讨黄巾余孽,大破袁术锐将孙坚。时年三十多岁的刘备,已在战乱中渐露头角,招降了不少豪杰。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一位少年猛将——赵云。
赵云并非世家名门,其父本是个庸俗乡巫,不过早年投军燕齐从戎,在战场中飞黄腾达。至五十多岁才迎娶妻室,生下子女。赵云便是其中长子,也是独子。
可想而知,多年征战的老将赵庸对这个晚辈子深深溺爱。然而当赵云年仅八岁,父亲便病死沙场,未及亲自教导。于是少年的赵云过早承担起家族担当,义无反顾投入战场,似乎要将父亲未完的心愿全部实现。
公元191年年末,赵云在与黄巾军的战斗中力战有功,被盟友孙坚父子收编旗下。然而孙坚很快在官渡之战阵亡,孙策铤而走险南下江东,刘备便趁势挖角,成功收编了赵云。当时赵云年仅二十岁出头,却已经以勇武善战而小有名气。
历史未叙述刘备如何说服赵云,但对一个起步艰难的领袖而言,招揽到这般新秀猛将无疑可喜。此后数年,刘赵并肩作战,往往第一冲锋陷阵杀入敌阵,大有超乎寻常之处。
不识货的曹操
公元198年,刘备受命平定徐州豪强陶谦,不料在讨伐完成后,反遭手握朝政大权的曹操设计,夺取军政实权。
此时的曹操正如日中天,手下已拥有数十万大军。反之刘备孤军奋战,难敌其师。战至兴亡,刘备只得率军突围南下江东,投靠当年的故交——如今已稳控江东的老友孙权。
赵云作为刘备麾下首屈一指的猛将,自然也在撤退行军之列。然而于下邳后,大队人马需要摆渡川流不息的大江之畔。此时天色已晚,江面乌云密布,行至中途,渡船突遇惊涛骇浪。
刘备护住年幼的阿斗刘禅,挣扎在波涛汹涌中,自己的家眷和随从则散播江中。赵云奋勇归命,翻遍汹涌,终于救起母子两人。可惜刘备的二弟刘备和妻子甘夫人等,仍被大势所迫,消失江中。
此后不久,刘备便听闻手握朝权的曹操大举南下,意欲追剿之前让其坐大的自己。为了让老弱妇孺脱离险境,刘备只得再次离别新交的孙权,孤身率领数百人,深入南方巴蜀之地,避开曹操锋芒。
自此,天下又一次没有刘备的消息。而在这场江边撤退中,赵云以身试险,救下母子两人的事迹,也开始在民间传扬开来。
用兵如神,终成帝业
从公元208年开始,刘备开始了他的蜀国创业。在隐居江南数年之后,刘备终于看准时机北上,开始了夺取巴蜀之地的战役。此时的蜀地方军阀刘璋手握重兵,然而刘备用计用兵,连战连捷。刘璋面对如梦魇般的劲敌,终于在公元214年开城投降。
这期间,赵云始终是刘备麾下的头号猛将。无论是渡江于林下,一举击破敌军主力;还是身先士卒,率兵攻入成都城;又或是在随后数年的稳固统治进程中,赵云都立下汗马功劳,可谓刘备麾下无人能出其右。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赵云的官职,却从未超过“裨将军”这一不入流的头衔。纵观刘备手下,张飞拥有雄狮之威,统帅大军;关羽号令神勇,带兵数万;即便后起之秀如马超、赵云,也曾短暂担任过督军官职。
唯独身怀绝技的赵云,功勋卓越却迟迟未得重用。难道刘备不信任赵云的才能吗?这一谜团,终于在刘备临终时揭开了答案。
最后的托付,另类信任
公元223年,在完成益州平定和汉中之战后,刘备病倒成都,已感到大限将至。此时此刻,蜀国刚刚建立,国基尚浅,内忧外患环生。老将军的离世,无疑将是这个新兴政权的重大打击。
为了巩固政权根基,继承人问题无疑至关重要。面对群臣,刘备最终选定了次子刘禅,年仅十七岁的少主继位。这无疑让蜀国余下的股肱之臣们忐忑不安——国家安危,恐怕将寄托在这个曾被曹军追杀的柔弱皇子身上。
在刘备生命最后几天里,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举动,便是他特意召见了赵云。这位至死也未曾独当一面、未曾得到实质提拔的大将,终于听闻了他的君主亲口道出真相
赵云听闻老将军如此嘱托,不禁红了眼眶,泪水交加。原来,他之所以始终不被提拔重用,正是因为刘备最信任他,想让他永远担负起守护皇室、护国的责任。这份信任,已超越了所有虚名和地位,体现在了蜀国的根基存亡上。
果然,在刘备驾崩之后,身为大司马的赵云以全国之力保护年幼的少主,屡屡率军击退东吴西魏的入侵。正如他的老将军所言,蜀国能在风雨飘摇中站稳脚跟,继续存在下去,实乃仗赵云之力。
结语
一位枭雄的用人之道,便在此可见一斑。刘备临终前的一番嘱托,让我们得见他那另类信任与重担的真谛。这位起步最艰难、几度攀登再坠落的英雄人物,也终得以在人生最后时刻,交代心中牵挂,完成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