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这一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可谓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在这短短的一年里,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前的十里长街上, 送走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朱委员长和毛主席。缔造了新中国的革命先辈,在这一年一去就去了三位。
这年元旦时,毛主席公开发表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词,他在词里表达了他能够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当时的朱德同志已经重病缠身,但当他在广播中听到毛主席这两首词之后,马上起身对女儿朱敏说,我也要写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革命感悟。
思考多天之后,朱德也发表了《喜读主席词二首》一诗,表达了自上井冈山以来的心路历程。
谁也没有想到,朱毛两人的这场隔空对话,竟然成了两人的绝唱。朱老总的诗发表之后不久,就因重病住院治疗,仅住院十来天后,便不治身亡。当这一消息由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带给毛主席时,毛主席刚刚经历了一场急救。
从抢救室出来的毛主席得知朱德去世的消息后,久久回不过神来,他喃喃自语地问华国锋:“朱德是得了什么病啊,怎么就……”
朱毛两人胜利会师于井冈山
1927年,由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国民革命顺利向北推进,眼看着大中华就要结束军阀割据的乱局,即将迎来和平统一的时代。此时,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人企图阴谋夺取北伐胜利果实,不惜对与之合作的共产党人开展了阴谋剿杀活动。
此后,国共合作宣告破裂,共产党人不得不另谋出路。于是,同年7月,毛主席在湘赣边领导工农群众发动了秋收起义计划夺取长沙,8月1日朱德等人领导了南昌起义计划夺取南昌。由于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共产党人夺取大城市的计划被迫流产。
因此,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的残余部队转战江西,他将目光投向了井冈山,想要在此成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但是此时,井冈山上已经被两支武装力量所占领,经过一番谈判与交涉,毛主席以其过人的战略眼光与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了山上的两支部队。
在井冈山上立足之后,毛主席便派人联络南昌起义的部队,与此同时朱德也派出毛主席的弟弟毛泽覃去寻找秋收起义部队。
1928年4月,这是一个所有近代史老师将反复画重点的日子,在这一天,朱德带领南昌起义军的残余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胜利会师。
井冈山会师的这一历史时刻,彻底改变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独立军队的历史。朱毛会合后,两人将各自所有的残余部队整编到一起,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以后我们党有了自己的军队。
军人出身的朱德任总司令,善于搞思想政治工作的毛主席任政委,两人在此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星之火
当工农红军退守井冈山之后,蒋介石发电报指示赣、粤、湘三省“克日剿匪”,发动了三省几十万大军对付起义军残部。当时对付井冈山红军的主力部队,是驻军在江西由朱培德率领的滇军。
朱老总参加革命之初便是滇军中一员,在发动南昌起义前夕,他曾经动员军中同学跟他一起起义,但是遭到了拒绝。如今在战场再次相见,双方分属于敌对势力,兵戎相见只能各显神通。
朱老总曾作为滇军一员战斗多年,对于敌人的战斗特点十分熟悉,因此能够随机应变地制定诸多行之有效的作战计划。朱老总曾经的国民党军人身份,令我军能够与数倍于我军的敌军在井冈山周旋了一年之久。
然而恰恰是这一层身份,在后来给了林彪集团阴谋夺取军权的借口。
在此期间,毛主席领导共产党人在此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工农革命政权,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改革。朱老总在前线指挥作战,毛主席在后方领导生产,两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当时山上的条件十分艰苦,经常缺衣少食,战士们在作战之余还要下山去挑粮食。作为深入群众的领导人,朱德和毛泽东与基层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朱老总有一根十分粗的扁担,他经常会挑着这个扁担下山挑粮食。
但是战士们心疼朱老总,想着自己多挑一点儿粮食就不用朱老总如此辛苦了,于是便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朱德发现自己的扁担丢了之后,随手在山上砍了一根毛竹,一劈两半然后稍加整理,又有了一个新的扁担。
他还专门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两个字,表达出自己坚定地参加劳动的决心。看到朱老总如此坚持, 战士们再也不会动心思去藏他的扁担了。
十年浩劫中的朱毛友谊
如今,朱德的扁担就放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里进行展览。然而,1966年之时,以林彪、江青为首的阴谋集团企图夺取国家最高领导权,朱德老总成为他们夺取军权最先攻击的目标。
可笑的是,林彪还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里面的扁担改名为林彪的扁担。不仅如此,他借着朱老总曾在国民党军中任职的经历,将他打为“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典型代表”,发动群众给他贴大字报,污蔑他为“黑司令”。
朱老总治军十分严谨,但是一生为人淡泊,他并不注重名利。建国之后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委员长,之后他并未在中南海的家中常住,一直以来住在北京郊区的一所院子里。
当他听说林彪集团批判他的消息时,乘坐汽车回到中南海的家中一看,从院子里一直到家里的台阶上,到处都贴满了大字报,写着“黑司令”之类污蔑他的话。
面对这一情况,朱夫人康克清十分激动,但朱德同志淡定地说:“恩来同志和毛主席还在,他们都很了解我,有他们在不会有问题的。”
他的淡定并不是毫无根由的,毛主席听说朱德被贴大字报后找来林彪专门批评他:“朱毛朱毛,先有朱后有毛,当初国民党反对派围剿井冈山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杀朱拔毛’,朱德要是黑司令那我这个政委能是红的吗?”
接受毛主席批评以后,林彪集团批判朱德的气焰有所下降,但是他们想要夺权的野心并未消失,朱老总的日子依然不太好过。
现在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是8月1日,这是南昌起义的日子。当年毛主席说,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个日子在我党军队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
但特殊十年,林彪为了抹杀南昌起义的功绩,企图篡改我军历史,将我军的建军纪念日改为9月9日。在周恩来同志的力保之下,林彪的这一阴谋才没有得逞。
身患重病依然不忘为国尽责
时间到了1976年,年轻的共和国失去了多位缔造她的伟大领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这八个字,用来评价周总理的一生也是相当准确的。他将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新生的共和国上,早在1972年便已积劳成疾,医生多次劝他休息他都不听,因为实在放心不下祖国的内忧外患。
1976年时,感觉自己时日不多的他告诉秘书,他想要要求朱德来看一看他。此前朱德已经多次给他打过电话,表示想要过来看看他,但是总理觉得自己身体状况不好,让老友相见只会徒增烦恼。
在朱德要去北戴河前夕,周总理怕朱老总这一去两人便是相见无期,便强打着精神起来换下了病号服,特地穿上了一身中山装,来到客厅与朱德交谈,这次一别之后两人便是永别了。
周总理去世后,朱老总身边的人都不敢告诉他,直到总理下葬前一天,康克强才试探着对丈夫说:“听说总理的病情又恶化了。”
朱德回应说:“总理的身体状况是越来越不好了。”
康克强看丈夫情绪上能够接受了,便对他说出了周总理已经去世的消息,朱德瞬间泪流满面。总理下葬那天,他强打着精神要去送葬,可是临出门的时候腿软的根本站不起来,只好作罢。
总理去世后,朱德总是对夫人说:“总理不在了,主席身体又不好,我要多做些工作给他分担分担。”但是废寝忘食忙于工作的他,却忘记了自己身体也有诸多毛病的事实。
终于有一天,在要接见澳大利亚大使的前一天,朱老总一病不起住进了医院。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还始终往门口望,他依然在等着有人来接他去见大使,他还要完成接待外宾的工作。
但他的病情恶化得很快,在医院住了十多天之后便与世长辞。朱老总去世这一天,毛主席也躺在医院的急救室里面接受抢救。当他出了抢救室,便接到了华国锋给他带来朱老总已经去世的消息。
他询问了朱老总的病情,并叮嘱华国锋一定要妥善料理好老友的后事。
这一年9月9日,毛主席也离开了这个他奋斗了一生的祖国,离开了他的人民。朱毛两位并肩战斗了近半个世纪的老友,在马克思他老人家面前团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