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纪,蒙古铁骑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亚欧大陆。中国北方的金王朝,西夏王朝,中亚的花剌子模王朝,南亚的印度,西亚的阿拉伯,东欧的俄罗斯,甚至中欧的维也纳都没有能逃过厄运,西方人恐惧地将成吉思汗和他的族人称之为“上帝之鞭”。中国南方的南宋政权在抵抗了几十年后,也没有能挡住蒙古军队,1279年,随着宋朝皇帝和太皇太后打开建康城门,向伯颜纳降,宋朝自此宣告灭亡,蒙古帝国的主体部分——元帝国最终实现了对中国全境的统治。
但正如欧阳修对后唐庄宗的评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有着前所未有体量的大元帝国在建国后不到百年,便轰然倒塌。虽然“北元”作为元帝国的延续,依旧宣称自己的正统地位(而且中国历史上的传国玉玺相传在蒙古人手中),但事实上作为全国性政权的大元朝已经结束了。
至于元帝国为何会如此短命,历来众说纷纭。
按照蒙思明先生的观点,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从统一之初便矛盾重重。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大多数都伴随着资源的重新分配。旧王朝因为资源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贫富分化过大,少数人掌握多数财产,且奴役多数人。由此整个社会的矛盾便空前激化,新王朝诞生在旧王朝百姓的怒火之中,它打破了原有的资源分配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了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新的分配格局虽说不能做到绝对公平公正,但相较旧有分配格局而言显然是更为合理的。于是乎,前朝的既得利益集团被消灭,有他们造成的社会矛盾得以缓解,代之而起的新既得利益者在最初都能借鉴前朝教训,保持相对克制,安心恢复生产和秩序。所以在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初,大多会经历一段对百姓而言相对“舒适”的时期。
但元帝国的建立并不是通过这一途径。元朝统一之前,北方的金国和南方的宋国各自内部本身就存在极为激烈的矛盾,在金国表现为女真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合体与底层百姓的矛盾,在南宋则为以赵宋皇室为代表的地主、大官僚和农民的矛盾,当然民族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按照正常路径,应当由宋朝和金国各自内部的受压迫者打碎这两个政权机器,在各自国内重新分配土地资源,这样才能真正缓和矛盾。但蒙古人作为外部力量直接冲击了这两个政权,并吞并了它们。
蒙古帝国采取的措施是联合两国原有的上层,并允许他们继续享受特权——因为蒙古人在治国方面实在是很佛系。于是乎,金国的贵族到了元朝还是贵族,南宋的赵老爷在元朝的统治体系中还是赵老爷。而元朝社会,则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宋金两国原先的矛盾,并在此之上多加了一层民族矛盾。
因此,元朝在建立之初,根基就非常之不稳——因为其组成部分前身的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愈演愈烈。只是凭借忽必烈作为君主出色的个人能力,勉强调解了各方的矛盾。
随着忽必烈的去世,元帝国短命的第二个原因也就产生——内斗。有元一朝,其朝廷的内斗是相当严重的,权臣干掉皇帝,下一任皇帝干掉权臣,后妃干政,元朝的宫廷斗争可谓是之前历朝历代的集大成者。本身矛盾就尖锐,结果你们这帮蒙古贵族居然忙着搞自己人?君主专制体制下,朝廷的动荡会直接造成整个官僚体系的瘫痪。这也加剧了元朝社会的不稳定性。
此外,民族矛盾也是击垮元帝国的一大因素。虽然所谓的“初夜权”这种完全是在瞎扯,但不可否认,元朝的民族矛盾的确存在。元朝的统治者对汉文化不感兴趣,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见识过了与汉文明发展程度相当的伊斯兰文明和西欧文明,所以并不认为儒家化是必须的手段,元朝很多皇帝连汉语都不会说——这和后来的清王朝迥然不同,清朝皇帝能熟练地用文言文写论文,如《大义觉迷录》。但他们统治之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华夏人,你不懂汉语,就没法了解汉人在想什么,你连他们想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做到有效的沟通和统治?不了解,加剧了双方的分裂。
再者,虽然“四等人制度”纯粹是无稽之谈,但元朝社会在各个方面的确存在着对不同民族的区别对待——至少存在因为民族身份而机会不平等。这样一来,民族矛盾始终威胁着元帝国。元帝国虽然利用军事和行政手段将诸多民族置于巨大疆域之下统治,但它并没有能消除各民族的隔阂,真正将其凝聚在一起。
因此,出生即危机重重的元帝国,在艰难地走过了九十多年个春秋,最终被放牛娃朱元璋推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